夏至节气和三伏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一个是节气,一个是时间段,但是,每年三伏天开始的时间,则由夏至节气来决定。

夏至节气的时间相对比较固定,每年公历6月20-22日交节。而三伏天的时间不固定,按照“夏至三庚便入伏”的说法,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则是三伏天入伏时间,也就是当年三伏天开始的第一天。

“庚日”又有结合天干地支来说,时间也要按照农历。今年夏至节气是6月21日,往后的第三个“庚日”是7月15日,那么今年三伏天入伏时间就是7月15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夏至和三伏天的关系,民间还有“三伏旱或涝,夏至早知道”的说法,意思是说,当年三伏天期间的降雨多少?是否会出现干旱?是否会出现涝害?都能通过夏至节气当天的表现来预测。

有朋友会问了,今年三伏天是旱是涝?或者风调雨顺呢?本篇内容,笔者就通过具体农谚,详细说说这件事,大家看完后就答案了。

“夏至有雨十八落,夏至无雨干断河”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夏至这一天有降雨,那么接下来的十八天可能会以阴雨天气为主,也就是降雨较多。

这里的“十八”是一个大致的数目,表示一段时间,如果时间再延后,也可表示三伏天期间。

相反,如果夏至这一天没有降雨,那么预示着后续的雨水偏少,整个夏季(包含三伏天)可能会以晴天为主,甚至有可能出现大旱的情况,严重到可以“干断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三伏天期间降雨少,出现干旱,对农作物生长不利,尤其是在北方地区,三伏天本就炎热,再遇上干旱天气,庄稼的生长势必受影响,可能导致当年减产。

如果三伏天降雨适中,并且没有涝害的话,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是有利的。三伏天期间气温高、日照时间长,农作物生长旺盛,对水分需求量大。降雨能够为农作物提供所需的水分,有利于其生长和后续的丰收。但是,凡事要有度,如果三伏天降雨多了,出现了涝害也不好。

因此,单从这句农谚的含义来说,夏至当天下雨了,当年部分地区三伏天降雨较多,而夏至当天是晴天,当年三伏天降雨少,部分地区或有旱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至东风摇,庄稼坐水牢”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在夏至这一天,如果刮起了东风,那么接下来的天气很可能降雨比较多,导致农作物长时间处于水浸状态,如同被“囚禁”在水中一样。

而后续的时间也包含三伏天,预示着三伏天期间降雨较多,部分地区出现涝害的几率增加。与此相类似的农谚还有“夏至刮东风,三伏水来冲”,所表达的含义是一样的。

据悉东风通常与海洋的暖湿气流相关,当这些暖湿气流与内陆的冷空气相遇时,容易形成降雨。

而夏至刮了东风,三伏天期间降雨过多后,田间形成积水,农作物长时间处于水浸状态,根系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导致生长受阻。同时,过多的水分也可能导致农作物病害和虫害的危害加重。

因此,单从这句农谚的含义来说,夏至当天刮了东风,当年三伏天,部分地区发生涝害的几率增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至无云烧,三伏天难熬”

这句农谚的意思也很好理解,在夏至这一天,如果天空晴朗无云,阳光直射地面,那么接下来的三伏天将会异常炎热,让人感到难以忍受。

这里的“烧”字用来形容夏至当天晴天炎热的状态。而“难熬”也表明了当年三伏天降雨较少,容易出现旱灾。

据悉,夏至节气后,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北半球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如果夏至这天晴空万里,那么这种高温天气会持续积累,到了三伏天期间,气温会进一步升高,形成持续性的高温天气(降雨也较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种天气下,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以玉米来举例,因吸收不到充足的水分,或影响玉米正常的授粉,造成结实不良,有穗无粒等,形成减产。

综合上述内容,农谚“三伏旱或涝,夏至早知道”的说法,放在如今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不过,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具体天气,还是要以当地的天气预报为准。

今日就是夏至节气,我们这里下雨了,没刮东风,你们那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