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78年入伍,如今每月领210养老补助840参战补贴,虽知足但有遗憾

【声明:黄秋生口述,伊河生活整理编发,个别细节虚构处理】

我认识一个姓黄的环卫老人,他现在每月领210元养老补贴,840元“两参“补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还干一份保洁领1950元工资,他说自己很知足,但心里一直有难以割舍的遗憾。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总会有一些人默默地做着微不足道的工作,他们中间也许会有身藏功名的无名英雄。

1 一位不起眼的环卫老人

去年秋天的一天早晨,街道上的环卫工人正在用力清扫着昨夜大风摇落的一地树叶,我的街边豆腐汤店吃完早饭出来,转身和路遇的一位战友打着招呼,没想到竟然踩到一位环卫老人的脚,我匆忙向老人道歉。

又过了两天,我停下车到路边买东西,又遇到了这位环卫老人,此时的他正绿化带里往外清理树叶,朝阳透过斑驳的树叶,照在他汗水点点的额头,我一看是他,转身从车上取出一瓶矿泉水递了过去,老人不好意思接,在我的坚持下,他才接过矿泉水。

也正是在这一次及之后的闲聊中,我才知道老人姓黄,他的经历让我意外,看似默默无闻的寻常老人,竟然在45年前参加自卫反击作战。

从他断断续续的叙说里,我了解到他平凡可敬的过往,只是老人给我说话的时候,并没有中止手里的活,我也正好有时间,于是,我便人机会聆听老人的故事,走进他那不寻常的经历中。

2 他被母亲赶到部队

老人名字叫黄秋生,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生,郊区二郎庙村人,他们家弟兄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他是老二,在他3岁那年,在龙门煤矿下井的父亲,在一次井下透水事故中不幸遇难,让人揪心的是,他的父亲原本就是村里的孤儿,父亲去世后,他的母亲带着他和哥哥在村里艰难地生活着。

到了上学的年纪时,母亲借钱给他交了书本费,把他送到村小学读书,母亲白天下地,晚上纺布,做衣服,纳鞋底,他们的母亲只有30多岁,但那一双手,就像五、六十岁农村老人的手,皮肤粗糙,皲裂出一道道口子,一到冬天,还经常冻得流脓。

就这,母亲仍然不声不响,供他读书,他的哥哥小学没上完就不上学了,哥哥十分懂事,说自己回家帮着妈妈干活,让弟弟上学,所幸有善良的街坊四邻相互帮衬,把自家孩子们穿剩下的衣服、鞋帽送过来,黄秋生才没有冻手冻脚。

渐渐长大的他,偶尔也会和小伙伴们到河滩去抓鱼抓螃蟹,但是,母亲只要知道他跑到河滩了,就扔掉手里的活,不顾一切地跑到河滩把他揪回来,然后,按在床边就是一顿抽鞋底,母亲曾亲眼目睹过村里一户人家的孩子,夏天到河里摸鱼、游泳,再也没上来,母亲不想失去丈夫后,再失去相依为命的儿子。

没想到的是,黄秋生不是上学读书的材料,小学读完就死活也不愿上学了,整天和村里一群半大的孩子,东跑西颠的,母亲一会看不住,他就跑没影了,虽然回来后逃不过母亲的唠叨,但那时的他终归让母亲担心不已。

1968年初春,部队征兵的消息在村里传开,黄秋生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后,高兴不已,她没有和黄秋生商量,就托村里的民兵连长帮着到公社武装部报了名。

没想到,黄秋生回来一听母亲让他当兵,心里顿时高兴起来,还没有度过逆反期的他,这次竟十分顺从地听从了母亲的决定,因为他的小伙伴中已有两人报了名,尽管他的年龄还不到18岁。

3月底,黄秋生和村里另外6个小伙伴一起穿上了新军装,临起程那天,一向倔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的母亲,竟然抱住他失声痛哭,善良的黄秋生也泪流满面,母亲是他的天,自从穿上军装,他感觉自己仿佛长大了似的,母亲的眼泪让他心很痛。

3 在战火中建立功勋

穿上军装的黄秋生,从家乡坐上闷罐列车一路南下,家乡的三、四月温度单衣还穿着,崭新的军装穿在身上虽有些闷热,但还穿得,越往南走,密闭的车厢里更是让人喘不过气来,但新兵的他们,连衣服扣子也不敢解开。

但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一路上列车走走停停,他们沿途在不知名的小站曾下来过三次,在车站旁边的空地上,当地军供站给他们做好了饭菜,他们饭足汤饱后,又登上列车,晃晃荡荡继续南下。

终于在离家的第三天深夜,列车到达广西一个四面环山的小站,他们走出火车站,看到夜幕里一排接他们的军用卡车,之后,他们又被汽车拉到了一个更偏僻的山沟里,黄秋生没想到,他和战友们会在这里度过他四年连队时光。

新兵训练还没结束,他们就陆续听到边境地区形势十分紧张的消息,广播里不时播出越军不断越界挑起事端的新闻,他们师加大了训练强度,尤其是针对热带和湿热密林地区的应急性训练。

后来,部队开始往边境地区集结,到了边境一个小镇上,团里组织了2个月的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训练,他和战友们写了遗书,头发也剔光了,班长说,除了武器弹药,其他的东西都要放到储藏室,贴好标签,而遗书就放在各自写着名字的包裹里。

1979年2月,入伍还不到一年的黄秋生,和战友们在炮火的延伸下英勇出击。

一天,部队在进攻途中受到敌人伏击,敌人密集的炮火覆盖了他们进攻的道路,炮弹不是落到我军的阵地上,敌人炮火暂停的瞬间,我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他边冲锋边扫射,亲眼看到有三名敌军倒在他的枪口下……

突然,半山腰敌人暗堡中吐出火舌,战斗小组中的一位战友一把拉黄秋生卧倒,然而就在这一瞬间,一枚炮弹落下,爆炸声中,黄秋生和战友都浓烈的烟尘覆盖,烟尘散去,黄秋生负了伤,他被紧急后送野战救护所抢救,医生从他的胳膊上取出了2块弹片,不幸的是,和黄秋生所在战斗小组、掩护过他的2名战友却牺牲了。

后来,烈士的遗体就地掩埋,黄秋生忍着伤痛从医院赶到现场,他找到了那两位烈士的遗体,为他们每人点了一支烟,仔细擦拭烈士脸上的污渍,整理他们的军装,在那样的环境里,他能做的只有这些了。

战前他们开玩笑,战后无论谁活着回来,都要替牺牲的战友照顾好家人,没想到他们两个竟一起牺牲了……

4 荣立二等战功

部队撤回后休整,在评功评奖活动中,部队给黄秋生记二等功,表彰他在战斗中的英勇行为。

然而遗憾的是,无论是部队召开的追悼会,还是庆功表彰大会,包括以后的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子,黄秋生都没看到2位牺牲烈士的亲属,他只知道他们是山西人,具体是哪个地区、哪个县的,自己也不清楚。

令人痛心的是,当时在部队,这样的情况有许多。

他身体康复以后,当上了所在班的班长,班里又补充进来一些新的战友,在组织正常训练的时候,他经常坠入恍惚之路,仿佛那些牺牲在战友还在身边,和他们一起训练,一起劳动,甚至还一起打闹……

他经常陷入自责,后悔战前没有详细问及战友们的家庭住址,后来又一想,不问也对,那时谁会乱问这些东西,一准会被认为是脑子有毛病,毕竟是一群年轻人,又都没经历过战争,完全体会不到战争的残酷,一瞬间完全变了模样。

1982年,黄秋生退出现役,回到了他的家乡。他心里时常想起牺牲烈士的父母,但他没办法知道他们在哪里,参战前的承诺没办法兑现了,他很自责!

虽然他立有战功,按规定他可以安排工作,回家那些天,他哪个部门也没找,安置办把他安排到县水泥厂当了一名工人,但是好景不长,九十年代初水泥厂倒闭,他失业了,就回到农村和母亲、哥哥一起种地。

后来,他娶妻生子,只是他从来不和人说自己在战场的战斗经过,军功章一直沉睡在箱底,渐渐地,那场战争离他越来越远,越来越远……

我曾问他,你是功臣,为何不向村镇领导说一下自己的困难,他苦笑了一下,这军功他拿着心里有愧,战斗小组的战友都牺牲了,他们才是英雄、功臣,我比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躺在异国他乡的烈士我什么也不是,生活中这点苦根本不算啥。

听着他的话,我心里肃然起敬!

5 他很满足现在的生活

日子一天天过去,现实早已是歌舞升平的世界,在二郎庙村安静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黄秋生,完全是一副老农的模样,戴着草帽,穿着一双看不出颜色的胶鞋,胡子和头发一样杂乱无章,要说不一样的地方还真有,那就是眼神,黄秋生的眼神里,有着一种令人尊敬的深邃。

前些年,国家为年满60周岁的农村退伍军人,每月发放210元的养老补贴,他还每月还领到840元的参战补贴,考虑到儿子一家压力大,他和老伴出来找活,成了一名环卫工人,每个月还能领到1950元。

黄秋生感叹一声说,这很不错了,国家有那么多的“两参”老兵,涉及到很多的人,能发放补贴做到这一步不容易了,他说自己还活着,比起那些长眠在异国他乡的烈士,已经很知足了,烈士的父母应该享受到更周到的优抚政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请不要忘记,我们今天享用的幸福安宁的生活,是一些人用鲜血和生命筑就的安全红利!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也许就有你想不到的英雄、功臣,珍爱和平,致敬英雄!

青春无悔,英雄不老!

【作品不代表编者和平台观点,无恶意和不良导向,请理性阅读,勿主动对号入座。图片源自网络,如侵权请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