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文章,根据最新研究不断修订。更多可关注公号:肝病梁韬)

(一)肝纤维化原理:

肝脏在受到损伤后肝脏能够自我修复。肝脏的修复有两种类型:再生和创伤修复。在发生任何肝脏损伤时再生和创伤修复都会相互协调,共同完成修复工作。再生会产生新的肝脏细胞,包括肝细胞、枯否细胞和贮脂细胞等。创伤修复会针对慢性损伤产生细胞外基质(ECM)蛋白等。细胞外基质在肝组织内过度增生,增生速度超过降解速度并异常沉积,导致肝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的一组临床和病理学综合征。

通俗地说,肝纤维化就是肝脏内有疤痕形成,并导致肝脏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所谓肝硬化,是肝纤维化从量变发生了质变。

肝硬化特征是假小叶形成,假小叶是肝小叶网状支架塌陷后,肝细胞增生,增生的胶原纤维包绕形成,桥接坏死导致原来的支架破坏塌陷,所以形成假小叶。弥漫性肝纤维化伴假小叶形成是病理组织学上诊断肝硬化的“金标准”。

(二)肝硬化分期:

目前有多种分期方法:基于主要并发症的分期、肝功能储备评分及分期。前者更简单,适合给大众解释。分为失代偿期和代偿期,通俗点就是早期和晚期。

根据肝硬化的自然史,代偿期肝硬化是指尚未出现腹水、GEVB、HE等严重并发症者;而一旦出现上述并发症之一,则诊断为失代偿期肝硬化。

基于HVPG的分期:代偿期肝硬化分为2个阶段:即HVPG<10 mm Hg(不存在静脉曲张),HVPG在10~12 mm Hg之间(存在显著门静脉高压,约一半患者存在静脉曲张);在失代偿期肝硬化阶段:HVPG>12 mm Hg。

肝功能储备评分及分期: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将肝硬化分为3期:A期(5~6分)为代偿期,B期(7~9分)为早期失代偿阶段,C期(10~15分)为晚期失代偿阶段;这3期相应的1年病死率分别为5%、20%和55%,2年病死率分别为10%、30%和62%。

(三)肝硬化晚期逆转?:

肝硬化晚期,肝脏结构完全破坏,肝脏左右叶比例失调,目前除了肝移植,尚无药物可以逆转肝脏结构。当然,未来或许有更多替代方案。

(四)抗脑纤维化和肝硬化早期逆转:

诊断:早期肝硬化的诊断本身就很困难,弥漫性肝纤维化伴假小叶形成是病理组织学上诊断肝硬化的“金标准”。但也存在穿刺部位局限性的问题。

治疗:

① 研究显示,经抗病毒治疗1-2年后,早期肝硬化的逆转率可>50%,不过诊断标准尚存在争论。积极抗病毒,把病毒压制到最低水平HBV-DNA<20IU/ml,肯定可以阻断进一步发展。这是肯定的。

② 一些研究显示,二甲双胍、绿茶、咖啡有阻断肝纤维化的效果,但需要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对于没有副作用的绿茶和咖啡,不妨可以尝试。发表在《Journal of Hepatology》上的一项来自荷兰的研究结果显示,经常摄入咖啡或草本茶的人(每天超过 3 杯),肝脏硬化程度最低,且只是少量摄入咖啡或草本茶(每天 1~3 杯)的人,肝脏硬化程度也明显比不喝的人低,这一关系不受其它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影响。这可能表明每天只需少量摄入咖啡或草本茶,就能防止肝组织由于长期损伤而导致的肝病。

关于绿茶,有观点认为吃茶相对于喝茶更有益,因为茶叶中的抗氧化成份,如多酚类活性物质,很难从茶叶中浸泡出来;反之,茶叶深加工产品,如抹茶,还有以茶多酚为主要活性成分的护肝片或称肝脏宝则效果会更好。

④ 他汀类药物:此类药物通过增加肝脏内一氧化氮含量,从而扩张门静脉、降低门静脉压力。此外,他汀类还具有改善窦内皮细胞功能和肝脏微循环,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抑制纤维化等作用。

研发中抗纤维化新药:

① AVID200是高特异和强力TGF-β1&3抑制剂,TGF-β异构体1&3是纤维化和肿瘤免疫逃避的推动者,其抑制剂通过协同对纤维化疾病治疗也有潜力,现为I期临床。

② pRLN基因疗法在病变肝脏大量制造松弛素,刺激肝MΦ向修复性表型极化并释放高表达miR-30a-5p的外泌体,抑制了肝脏炎症的发展,间接驱使HSC去激活,pRLN+miR-30a-5p联合基因疗法有望逆转肝纤维化。不过尚在研究中。

(五)综上所述:

目前,临床上尚无特异有效的抗肝纤维化治疗方法,主要通过治疗引起肝损伤的基础疾病来缓解肝损伤和炎症,并对肝纤维化进行防治。改善患者的肝脏功能与结构,延缓肝硬化及其失代偿期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与延长其生存期。

有损伤,就有修复。有修复,就有细胞外基质增加。有乙肝,肝纤维化均是存在的,只是程度轻重的问题。所以,不必看到肝纤维化就联想到肝硬化。改善好能改善的。

此外,需要定期复查肝功能,保证ALT、AST维持在较低水平,避免进步的损害。若ALT、AST经过乙肝抗病毒仍有偏高,主要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肝损害,例如,脂肪肝、丙肝、自免肝。若存在脂肪肝,要减肥;同时严格戒烟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