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周,有两件引发舆论热议和声讨的新闻,都和留学生有关。

其一是南方医科大学俞莉医生因抢救病人导致上课迟到,被学校处罚的事情,之所以有那么高的舆论关注度,正是因为这门课是给留学生上的英文儿科学课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华留学生参加毕业典礼(图文无关)

很多人猜测,校领导之所以要处罚俞医生,甚至在舆论重压之下也坚持不改,背后的原因就是留学生的投诉。虽然这一猜测无法证实,但在公众印象中,这俨然是中国高校给留学生超国民待遇的又一“铁证”。

其二是复旦大学毕业典礼上一名学生走上讲台扇老师耳光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络流传信息显示,这名动手的学生是来自台湾地区的留学生,更夸张的是,他故意考试作弊、在考卷上辱骂老师希望被学校开除,却一直未能如愿,这才有了他在毕业典礼上“大展拳脚”的机会。

如果上述信息属实,无疑又会被列为留学生享受超国民待遇的有力“罪证”。

必须强调,中国民意对来华留学生的负面情绪有相当一部分是被谣言所误导和加深的。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山东大学留学生学伴事件。

实际上,山东大学为留学生安排学伴属实,但并非网络流传的那样让中国女生为黑人男留学生提供“全方位陪伴”,而是男女生都有安排,该做法也并不是山东大学独创。

山东大学为留学生安排学伴的做法可能有待商榷,但绝不该用“性资源外流”的视角来解读,那样既不尊重事实更不尊重中国女生。

澄清谣言是为了更有力地指出留学生政策存在的问题,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解决相关问题。

中国很多高校招收留学生出发点就是歪的

实事求是地说,全世界不管哪个国家,呀招收海外留学生的正当目标,要么是为国揽才,要么是为校敛财,两样你总得占一样吧?

对于高水平的海外生源,用高额奖学金和补贴把人给吸引过来中国留学,毕业了总归有一定比例会留在中国创造社会价值,这是美国等发达国家从全球“掐尖”的经验。

对于水平一般但是家里有钱的土豪留学生,适当降低招生标准,收取高额学费给他们提供一个在中国知名高校镀金的机会,赚的钱用来补贴学校运营,也是挺好的一件事。就当前中国高校和中国市场的国际吸引力来说,虽然不多,但总还是能招到一些土豪生源的。

一方面降低招生标准,另一方面又给奖学金补贴,这种做法历史上不是没有,中国清末和民国期间很多到海外留学的先驱就是享受了这种“时代红利”。但是在当代,这种政治导向的留学生“定向特招”在全球范围内是越来越少了。而在中国,这类“定向特招”的,既降低标准又给予高额补贴的留学生却成了主流。

很多人以为中国高校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提高国际排名,这的确是原因之一,但实际上,更多的情况是高校在完成国家交付的留学生安置任务,是在争夺相关留学生项目经费。

所以说,当下中国高校招收海外留学生的目标从一开始就是歪的,那么很自然的,在留学生培养过程中就滋生了很多幺蛾子。

给留学生的超国民待遇本质上是一种隔离

高校给留学生的超国民待遇,例如在中国学生挤八人间的同时给留学生提供豪华的双人宿舍,同样的课程考试中国学生要闭卷留学生则可以开卷,给留学生设置专属食堂窗口,甚至留学生专属垃圾桶等等,都是令国人极为愤慨,感受到尊严受辱的做法。

人们通常认为,高校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崇洋媚外,是因为软骨头,事关国体尊严,所以民愤极大。但实际上,高校给留学生超国民待遇真正的动机是为了隔离,是为了稳定。

单独的宿舍楼、单独的食堂窗口、单独开的英语课程,本质上都是为了减少留学生和中国学生“混杂”在一起的机会,都是为了降低出现不可预知“国际冲突”的风险。

因为招留学生本身是为了完成任务,所以留学生培养出什么成果其实不重要,过程中不出乱子才重要,而隔离能最大限度减少出乱子的可能性。这就是很多高校给留学生超国民待遇背后的逻辑。

然而,这些隔离政策与国家投入巨资补贴第三世界留学生的政治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国家之所以顶住民间舆论压力也要斥巨资补贴留学生,当然是有政治目标的。

一方面,帮助相对落后国家培养人才本身是一种资助,是大国履行国际道义责任的体现。但当前中国高校这种隔离式培养、纵容式培养的做法,很难说能培养出多少真正合格的人才,对这些落后国家的社会改善大概也收效甚微。

另一方面,留学生来华学成回国之后,可以期待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文化与政治制度有更多认同。但在当前中国高校这种隔离式培养的做法下,留学生对中国社会的了解接触其实是很浅层,甚至完全偏离现实的。现在社会上对留学生的负面情绪这么重,人家也不可能一点都感受不到。

这样培养出来的留学生,真的会对中国有认同感吗?我表示很怀疑。

是时候改变留学生招收和培养政策了

斗胆提几点粗浅的建议,哪怕没人肯听,我说出来也舒服一点。

第一,招收留学生时,还是要设置一定的标准,无论是语言水平还是学习能力,都要做点考核。可以理解面向第三世界国家时标准设置稍微低一些,但不能形同虚设,不能只看数量不管质量。这样招收的留学生才是有意义的。

第二,培养留学生时,还是应该让留学生尽量多一些机会与中国学生自然地共同上课,共同相处,让留学生能够有机会感受真实的中国社会,尽量让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同等标准毕业。这样培养出来的留学生才是真正能对中国有点用的。

第三,逐步削减面向第三世界国家留学生的补贴资金,适当增加一些经费支持中国高校面向发达国家做招生宣传、开展交换生合作项目。这样,中国高校和中国社会才能更多地从留学生培养中受益。

当然你们也可以完全不理会我的建议,但是民愤在这里,民愤还在累积,不是假装看不见就会消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