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王朝中,开国皇帝和他的从龙之臣们往往都自带着传奇光环。

在追随朱元璋一同建立明朝的文臣武将群体中,刘基是知名度极高的一位。

曾经,朱元璋问刘基:朕能做几年皇帝?刘基回答:本来有35年,但被人偷走4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基其人

朱元璋对刘基的信任如此坚定,还得从刘基辅佐他打天下的历程说起。

刘基家族的祖上是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一的名将刘光世。

虽然他出生的时候已经是元朝后期,这种家族门楣未必有多大实际作用,但至少能保证子弟有良好的教育环境。

刘基也的确没有辜负家庭带给他的好条件,他从小聪明好学、天赋过人,乡里都觉得这是个“神童”,必定会通过科举出仕做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几岁的时候,刘基跟随处州名士郑复初求学,这位老师就对刘基父亲说过,您的家族有厚德,“此子必大君之门矣”。

周围人一致都看好他,刘基二十出头就考中了进士,可以做官了。

然而当时的大环境已经是元朝末期,局面不稳制度废弛,刘基陆续当过江西的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等职位,都谈不上飞黄腾达,后来更因为弹劾不称职的御史而辞职回家。

但是由于他博学多闻,又实实在在地在抵御方国珍等力量的行动中展现出了个人能力,他的人望逐步水涨船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蜀名士赵天泽曾经评论江左人物,将刘基列在第一位,认为是可以与三国时诸葛亮相提并论的人物。

朱元璋平定浙东后,也正是因为刘基享有盛名才派人邀请他的,一同被邀请的还有同为“明初三大家”的宋濂。

与刘基的人生道路大不一样,朱元璋出身下层家庭贫苦,被后世称为“开局只有一个碗”,简直是标杆型的励志人物。

他当过和尚、投过义军,靠着自己的努力、又善于抓住机会,才能一步一步走到更高的位置。

不过,在朱元璋一开始对刘基提出邀请的时候,刘基并没有响应,反而是时任总制的孙炎又为此写了一封信给他,他才同意了跟随朱元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元璋的“张良”

关于为什么刘基并没有答应朱元璋的第一次延揽,后世有着各种各样的推测。

有人认为这是求得贤才必须经历的某种程序,比如说诸葛亮从隆中出山之前,也经历了三顾茅庐的过程。

也有人推测,这也许说明刘基至少在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特别看好朱元璋和他代表的势力,因此在态度上多多少少表现出一些保留。

不管怎么说,刘基在同意为朱元璋效力之后,他的表现还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作为投桃报李的反馈,朱元璋也对他给予了极大的信任和倚重。

他曾经向朱元璋上书,陈述有关时务的十八策,由于内容都很实用又有创见,朱元璋对此非常赏识。

据史书记载,朱元璋有什么大事决定不下来的时候,总是把刘基找过去,然后让旁人都出去、只留下两个人进行秘密交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基曾经对朱元璋分析当时天下大局,认为张士诚目光短浅不足为虑,而陈友谅名不正言不顺,地盘又位居上游威胁极大,因此建议先陈后张,然后再北上中原,就可以统一天下。

朱元璋对这一方略极为赞赏,之后也确实按照这一路线逐步布局。

久而久之,朱元璋聆听他的意见成了习惯,对他尊敬以待也成了习惯。

不管自己的身份上升到了什么地步,朱元璋日常称呼刘基为“老先生”,根本不会提名道姓,还公开对外称赞他为“吾之子房”。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朱元璋自比为汉高祖刘邦,而把刘基类比为初汉三杰之一的重臣张良,可见刘基受到的信任之深。

那么,刘基又是怎么成为民间传说中近乎未卜先知、无所不能的形象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足智多谋的种种例子

这其实仍然和刘基自己的行事风格息息相关。

在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的过程中,他不但平时考虑周到言无不尽,每逢紧急关头更是多谋善断。

朱元璋与陈友谅作战达到白热化阶段时,陈友谅一度打下了太平,局面对朱元璋非常不利。

当时,朱元璋的诸多部下中有人建议投降,也有人认为应当回师钟山,只有刘基瞪大了眼一语不发。

朱元璋就像以前一样,把刘基单独找到内室去询问他的看法。

刘基激烈反对投降或者逃跑,认为主张这两种策略的人都可以直接杀掉、以正军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认为陈友谅军目前局势占上风,但是骄兵必败,应当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法来消灭敌军,朱元璋按他的策略来行事,果然反败为胜。

后来陈友谅军败退武昌,其部将胡美派人来向朱元璋请降,但要求保留自己的部属私兵。

朱元璋觉得这个条件难以答应,一时之间犹犹豫豫。

在这紧要关头,刘基站在朱元璋的身后用脚踢他的椅子腿儿,朱元璋明白了他的意思,便一口答应了胡美的要求。

局面果然如刘基所料,胡美开了投降的头,江西各郡也都接二连三地放弃了抵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在安丰、洪都等地战事中,朱元璋不听刘基的分析和意见,很快就身陷险境,最激烈时与陈友谅军在鄱阳湖大战,一天之内接战几十次。

有一次,朱元璋坐在战船上亲自督战,站在旁边的刘基忽然大声呼叫,催促朱元璋马上换到另一艘船上去。

朱元璋依从了他的要求,紧急换了另一艘船,人还没有坐稳,之前的座船就被飞石打碎了!

类似如此的事例积累起来,刘基就渐渐被传成了神机妙算、料敌机先的高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鸟尽弓藏

在史书记载中,朱元璋不止一次向刘基询问有关天象的问题,刘基总是详细写上答复,然后把起草的稿子全都烧掉。

这个细节一方面说明刘基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朱元璋对预兆一类的事看得还是相当重的。

那么刘基有问必答,就证明他确实能知过去未来吗?这倒也未必。

例如某次出现了“荧惑守心”的天象,刘基便请求朱元璋下诏反省自己为政不当之处;某次大旱不雨,他就请求审理那些滞留太久的旧案。

凑巧的是,恰好朱元璋按他说的解决了旧案中的冤屈不平者,大雨随即就降了下来。

又有一次,朱元璋打算要处罚一些人,刘基请问原因,朱说是因为自己的一个梦。

刘基便把这个梦解释为“得土得众”,建议朱元璋暂时不要动刑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果然三天之后,海宁就降下大雨。

朱元璋十分愉悦,就把原本打算处置的罪人都交给刘基,让他赦免释放了。

以上种种事件看似与天象相连,实际上都导向了“劝说朱元璋为政宽仁”的结局。

刘基自己也曾经说过“霜雪之后,必有阳春”,他认为天下已定,就应当用柔和的手段去确保与民生息。

而种种自然现象,或许只是他用来加强自己建议说服力的一种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