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是一个传奇的历史人物。他的传说故事流传至今,颇具神秘色彩,历史上的刘伯温是怎样的呢?

他有佐天下成一统的成就,也难逃自古名臣良将“鸟尽弓藏”的宿命,从被猜忌,到辞退归隐,最终死因成谜。

刘伯温的一生都体现了足智多谋,直至临终前,他的神机妙算依然令人惊叹,据刘伯温神道碑铭记载,他在临终前留给子孙一则遗训,其中四字预言在百年后竟一字不差地应验了。

刘伯温在临终前对子孙说了什么?他的预言又是如何应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韬略过人,运筹帷幄定夺天下

刘伯温自小天赋过人,不仅精通儒家五经,还兼具天文、数学的功底,这为他日后成为一个能掐会算的谋臣奠定了基础。

科举之年,刘伯温以21岁的年龄高中进士,这在当时是极为难得的,因为按规定年满25岁的考生才可以参加科举,而刘伯温靠虚报年龄参加考试,并且一举中第,可以说天资极为聪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初入官场的刘伯温就遭遇仕途多舛。因忍受不了官场风气,他屡次辞职,回乡之后还写了一部笔记《郁离子》,在其中针砭时弊,大谈治天下之道,比如国家要注重选拔人才,为官者要廉洁爱民等。

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群雄四起,也给了怀才不遇的刘伯温以机会,贤才要有机遇才出山,而刘伯温等来了他的机遇——未来的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草根出身,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因此他喜欢接近读书人,对文人很重视,攻破了婺州以后,他得到了名儒宋濂,此人与刘伯温交情颇深。

宋濂和刘伯温少时一起读书学道,进入官场后曾一起辞官,如今宋濂已经投靠了朱元璋,刘伯温要如何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知识分子最重视气节,让刘伯温主动示好怕是没有可能,朱元璋派一个叫孙炎的手下去请刘伯温出山,此人虽是将领出身,却满腹经纶,对待刘伯温更是锲而不舍,诚意十足。

刘伯温看到自己的好友和孙炎这样的能人都跟随朱元璋,认为他一定有过人之处,经过仔细考虑,决定加入朱元璋的麾下,助他建立一番事业。

据记载,刘伯温一见到朱元璋,就向他呈上了《时务十八策》,信中洋洋洒洒写了十八项策略。后来,朱元璋对刘伯温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他“勘定天下之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伯温是如何勘定天下之机的呢?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当属“先汉后周”之计了,“汉”指的是建立汉政权的陈友谅,“周”则是指张士诚。

当时天下群雄并立,陈友谅居西,张士诚居东,朱元璋急于尽快打下江山,刘伯温衡量敌我力量,认为陈友谅是目前最危险的敌人,但他那一方民生凋敝,不得人心,实际不难取胜,只要集中力量除去陈友谅,定天下指日可待。

反之,张士诚一方没有太大野心,只图保住眼前的地盘,不足为惧,再加上如果先攻张士诚,对方采取坚守策略,到时候朱元璋容易腹背受敌,倒让陈友谅一方坐收渔翁之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起其他谋士,刘伯温加入朱元璋阵营的时间不算长,但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在理论基础这一方面。

自献上《时务十八策》起,刘伯温不仅为朱元璋贡献军事理论,还为其制定治国方针,以儒家智慧推行法律和政策,为朱元璋的君临天下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刘伯温及一众谋士良将的辅佐下,朱元璋的优势越来越大,经过多次战役后,他逐渐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人的势力,统一天下,登上帝王宝座。

然而,坐拥天下后,朱元璋的疑心病越来越重,他的屠刀也落到了一个又一个大臣的头上,作为开国元勋的刘伯温能否躲过一劫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功成身退,名臣难逃鸟尽弓藏

飞鸟尽,良弓藏。古有越王勾践猜忌诛杀臣子,到了刘伯温这里,来自帝王的无端猜疑依然贯彻了历代帝王的共同特点。

天下未定之时,作为功勋卓越的谋士,刘伯温是块“宝”,而当朱元璋坐稳了大明的帝王宝座后,他就成为一株亟需铲除的“草”。因这株“草”根基深、分量重,很难一锄头就除去,因此被帝王时时惦记着。

为此,朱元璋通过种种举措来牵制打压刘伯温,达到“鸟尽弓藏”的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在朱元璋大封功臣时,他就已经开始打压刘伯温,那时候开国将领谋士封公侯者众多,劳苦功高的刘伯温却排在36位,只封为伯,俸禄一年240石。

而与刘伯温功劳相近的李善长,同为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却受封韩国公,俸禄一年4000 石,是刘伯温的十余倍了。

职位上李善长更与刘伯温有巨大悬殊,一个官拜丞相,另一个只是御史台副长官,具体到朝堂上,李善长站在文武百官最前,刘伯温与他隔着三十来人,完全淹没在官员中。

朱元璋仅用这一招,就直接打压了刘伯温的风头,令他在文武百官中的威信大不如前,帝王之心实在深不可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帝王之术在于权衡,朱元璋的第二招正是给刘伯温在朝堂上制造敌人,这招对刘伯温的打击也是很明显的。

开国初年,朱元璋曾找到刘伯温,用很自然的语气与他一起评论几个朝中大臣,刘伯温素来直言,不疑有他。

朱元璋先后问了刘伯温对汪广洋、杨宪、胡惟庸的看法,刘伯温认为他们难以担当重任,直指几人的优缺点,尤以对胡惟庸的评价最为犀利,称他“好比一匹劣马,必然翻车坏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谁知,这样一番君臣交流,竟句句传到了当事人的耳中,杨宪对刘伯温素有敬仰之情,汪广洋为人宽厚,他们没有因此记恨刘伯温。

而胡惟庸就不同了,他一直没有忘记刘伯温的话,怀恨在心一辈子,也为他日后报复刘伯温埋下了伏笔。

凡此种种,朱元璋对刘伯温的打压接连不断,只要没有去除刘伯温这株“草”,帝王心中的疑云就不散。刘伯温深知伴君如伴虎,也变得抑郁寡欢,没有了当初的豪迈之情,他当何去何从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死因成谜,临终留下四字预言

洪武四年,刘伯温终于被赐还归家乡,辞官归隐后的他本可以远离朝堂,安享晚年,但他却做到了“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遇见不平之事直言上奏,这一举动却给自己招来了祸患。

明初,刘伯温发现一个叫谈洋的地方盐盗聚集,治安隐患很大,就让儿子上书朝廷在此处设立管理机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抓住机会,鼓动其他官员诬蔑刘伯温,在朱元璋那里上奏谈洋是“王气之地”,刘伯温想以设立管理机构为手段,赶跑当地居民,独占风水宝地。

作为猜忌心深重的帝王,“王气”一说很能打动朱元璋,加上刘伯温向来有神机妙算的能力,更是加深了帝王的猜疑。

不久后,朱元璋虽未给刘伯温降罪,却撤销了他的俸禄,这让刘伯温诚惶诚恐,当即入朝谢罪,不敢再回老家,只得留在京师。这种迫不得已的留京,实际与软禁差别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