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5月1日,广东丰顺八乡山滩下庄屋坪今名(八乡山镇滩良村),天刚蒙蒙亮,周边方圆数十里村庄的赤卫军、农协会员、妇女会员、少先队员数千人,身着盛装,高举红旗,带着大刀、梭标、洋枪、火药枪、铁叉等各式各样的武器,拖着水桶粗、丈把长的土炮,从四面八方向这个村子汇集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鲜艳的红旗迎风招展,胜利的歌声多么嘹亮,人人笑逐颜开,个个心潮澎湃。一时间,这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沸腾了,整个村子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标语耀眼,村里红旗招展,武器林立,锣鼓喧天,人流如织,威风非凡,随后,军号高奏,响彻云霄;鞭炮齐鸣,震撼山谷。原来,广东省区域内唯一一支列入中央红军序列的军级建制部队——红11军今天在这里正式成立,并在这个村子召开红11军成立大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后,上级任命红11军高级干部,军长古大存(兼代政委)、参谋长严凤仪(后梁锡祜)、政治部主任罗欣然,红11军下辖46团、47团、48团、49团、50团和一个教导团;军部设立军校,由46团代管;还有一个200人的独立营。全军3000多人。从此,红11军的旗帜成为南粤大地人们心中精神柱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红11军成立大会的开始,英武矫健,容光焕发的新任命军长古大存捷步登上点将台,腰板笔挺,态度和蔼,挥动臂膀,很有鼓动性地发表讲话:劳苦大众要翻身得解放,过好日子,必须靠靠红军武装斗争。今天,我们红11军正式成立了。当了正规红军,就要加强政治、军事训练,遵守“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才能打大胜仗,打倒反动派,建立我们自己的根据地,大家才有田种,有饭吃!他的鼓动演说,激起了会场上所有人的热烈掌声,使这些手握钢枪的红军战士,个个热血沸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11军成立后,熊熊的革命烽火,不但在丰顺八乡山根据地燃烧,同时逐步扩大到五华与八乡接壤地区,革命烈火越烧越旺。这支红军队伍斗争足迹遍及东江地区的梅州、汕头、潮州、揭阳、汕尾、惠州、河源等17个县市区,经历了大小战役百余次,先后在潮普惠、陆惠、揭丰华、梅埔丰、五兴龙、蕉平寻、惠紫河博等地创立了根据地,真正实现了“东江一片红”的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江地区是赣南、闽西中央革命根据地西南边缘,是南方的屏障和门户,更是广东军阀进攻中央苏区的重要基地,红11军在这一带创建的革命根据地,牵制着军阀部队对中央苏区的威胁,策应中央红军反“围剿”的胜利,特别是在敌人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封锁中,在红军队伍的协同下,秘密开办“同丰”、杂货店、“永丰”商店,收购大量进出口物资、紧缺的药品等,帮助中央苏区解决了很多困难,为中央苏区的巩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军事斗争方面,在军长古大存的率领下,取得了攻打五华安流镇、揭阳新亨镇、福建永定镜坑湖乡等一系列胜利,红11军建立了兵工厂、印刷厂、被服厂,广大根据地人民踊跃参加红军,特别是广大官兵在环境险恶的条件下,坚持斗争,不怕牺牲,多次粉碎敌人的“围剿”这支红军队伍得到了发展壮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左”倾冒险主义路线领导人估计反动统治的势力进入低潮流,认为革命高潮已经到来,提出军事战略上以城市为中心,在全国范围举行工农武装起义,反对正确领导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他要各苏区红军“会师武汉,饮马长江”提出“促成全国武装总暴动”。特别是对东江地区定出冒险战略,要集中攻坚,“向重要城市进攻,实现几省首先胜利的前途”,并要求红11军进攻汕头、潮州等区域大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执行上级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军长古大存先是率部攻打潮安,当时潮安城驻有敌军2个团,在附近的枫溪驻有敌军1个师,上游的丰顺县留隍区驻有敌军1个师,古大存集中46团、47团和教导团2000人第1次打潮安县城,未打进去,只好撤退回丰顺县留隍区栋下村。这次战斗,虽消灭敌人1个营,但我军牺牲200多人,当古大存率领队伍回到栋下村时,因为没有攻打进去受到了错误路线领导人的批评。接着,古大存又一次组织兵力攻打潮安,但还是因敌强我弱没有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由于红11军大规模的武装活动,使反动派十分惊恐,东江革命根据地成了国民党右派的心腹之患。因此,国民党军不断对红十一军军部所在地八乡山进行“围剿”,1930年冬至1931年夏,广东军阀先后调毛维寿部,张瑞贵一个旅的兵力,并集合五华、丰顺等各县警卫队2000多人,分数路“围剿”八乡山。在古大存指挥下,红军在八乡山外线的猫坑、畲平等地多次击退国民党军的进攻。但国民党仍重兵围困,对八乡山进行经济封锁,使红军斗争环境异常艰苦。在这样的情况下,红军战士却毫无怨言,坚持斗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1年6月6日,张瑞贵又纠集了梅县、揭阳、丰顺、五华等反动武装近万人进攻八乡山。古大存根据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决定红军主力撤退。6月11日,古大存带领红军四十六团共100多人,转移到海陆紫及陆惠边界开展游击战争。认清形势的古军长向上级建议“在敌人兵力如此悬殊、地形又不利我军的情况下,不能死拼硬打!”建议向敌人薄弱地区发展,同时扩大我军的影响巩固根据地的基础上,再向外围发展,并寻找机会消灭敌人。然而,他的正确主张被指责为“右倾”“怕死”,撤掉古大存的军长之职,并将其扣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大存被扣之后,红11军骤然间军心涣散,最后这支数千人的队伍,在“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的错误指导下,几乎损失殆尽,最后不足千人的队伍,不得不走向古大存上山打游击。红11军也不复存在。此时,大家可能意识到他的行动方案可行,被扣押几个月的古大存又回到领导岗位,他认真总结红11军过去的斗争经验教训,采取调虎离山避其锋芒,打了就走的战略战术。打了不少胜仗。因此,国民党军以为红军主力已转到八乡山,放弃了对大南山的“驻剿”,派大批兵力到丰顺、梅县围剿,南山之围便解除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此时,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古大存率领的这支队伍进入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他带领红军游击队员与敌周旋,伏击敌人,多次击败敌人的进剿,最后红军游击队退至鸦鹊岽、石棚岽与敌人展开一场肉搏战。战斗结束后,红军只剩下190多人。

1935年冬,在艰苦的革命低潮中,久经革命风雨锻炼的古大存,千方百计与组织保持联系,突破敌军的重围,转移到大埔一带山区隐蔽坚持,最后仅存18人,在与上级完全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斗争,始终红旗不倒。牵制了敌人的部分兵力,策应了中央苏区红军的长征作了出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令人痛心疾首的是,红11军除了军长古大存活到新中国成立后,其余军级干部参谋长严凤仪(后梁锡祜)、政治部主任罗欣然全部壮烈牺牲,他们用生命和鲜血为红军的斗争史谱写了瑰丽而壮烈的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11军军长古大存,广东五华县梅林镇优河村一个中等地主家庭,他在学生时期就积极积极宣传进步思想,后参加先进组织,后参加农民运动,参与创建东江革命根据地和东江红军,是东江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先后担任中共东江特委委员、常委、军委书记、东江苏维埃政府副委员长、东江红军总指挥、红十一军军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古大存在与党组织暂时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坚持在东江地区开展武装斗争,并在斗争中发展党的地下组织,保存了一批革命火种,使粤东大地始终高矗着不倒的红旗。古大存在东江地区从事革命斗争的出色业绩,曾受到广大人民的爱戴,在五兴龙苏区流传着一顺口溜,描绘反动派十分惧怕古大存及其战友的:“讲起刘光夏,听到鬼都怕;一讲古大存,大家头都魂(晕)”说明古军长神出鬼没,足智多谋,来无影,去无踪,反动派的头掉了也不知怎么掉的。所以他是闻名粤东地区足智多谋的大英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战期间,与组织失去联系的古大存,终于在报纸上看到八路军在武汉设立办事处,于是他只身经香港赴武汉,找到办事处,重新和上级取得联系,向领导人汇报工作,后被任命为省级干部派往东北,参与解放战争,并担任了一系列职务,为人民的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然后,他回到中南地区工作,担任了多个职务,包括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南局副书记、广东副主席等,成为一名部级干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11军参谋长严凤仪,广东琼海人(今属海南琼海),他曾经担任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四队副队长,这期间加入先进组织,北伐战争期间担任团长,后任琼崖特委委员、红军中路总指挥,当年,琼崖革命斗争趋于低潮。严凤仪潜回家乡,住在堂侄婿家。每天清早,他闻鸡起舞,坚持军事操练。他走村串户,鼓励广大群众咬紧牙关,坚持斗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琼崖革命形势急剧变化,环境日趋险恶,严凤仪在村子中栖身越来越困难。他在村中诸兄弟和堂侄女的大力资助下出走南洋,他与南洋革命同志一道,创办起一所“爱民学校”,并出任教员,进行革命宣传,动员侨胞支援革命。由于频繁进行革命活动,严凤仪在南洋各地成为具有很高知名度的人物,因而引起英国殖民主义者的警觉,到处通辑他,后潜回广州,此时正值红11军成立,他任命为红11军参谋,他指挥参加攻打潮安的战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1年1月12日至18日,由于中共广东省委机关交通员被捕叛变,省委各机关及广州市委相继被敌人破坏,省委负责人及机关工作人员共50多人被捕,严凤仪被安排到香港潜伏以避风声,不幸的是不久后在香港不幸被捕,并被敌人引渡回广州,被敌人杀害,时年35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11军政治部主任罗欣然,又名增喜,广东大埔古桂镇培尾管理区宫前村人父亲医术颇精,医德甚好。罗欣然在父亲言传身教下,从小懂得要关心群众疾苦的道理。在读书期间,他经常阅读进步书刊,受革命思潮的影响,加入了先进组织,后受组织派遣回大埔开展农民运动。为了策应“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南下粤东,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红11军成立时,他晋升为军政治部主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红11军攻打潮安时受重大损失,被迫撤到梅埔丰边区坚持游击战争,反动派对他发布通缉令,重金悬赏捉拿罗欣然,罗欣然虽身处险境,但早已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为对付敌人的通缉,他时东时西,晓宿夜行,乔装改扮,机智与敌周旋。一个夏天的夜晚,罗欣然头戴竹笠,肩背箩筐,身穿农服,从饶平县北部绕过敌军岗哨,潜渡韩江,回到离故乡仅一里之地的大埔县古桂乡富洲村歇脚。他用暗号叫开了张坤的家门。罗欣然说了:“老朋友,我几餐未吃饭,几天未洗澡了!”张坤赶紧把他迎进屋里,并生火做饭。张坤正在为他做饭之里,忽然村里狗吠声起,罗欣然警急提枪,飞步上楼,隐于暗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只见20多名敌兵荷枪披弹,沿着河畔,向他的故乡窜去,最后他被包围在一个小山村,他为革命血染青山、英勇献身,为建立东江革命根据地和梅埔丰苏区,坚持工农武装斗争,做出了贡献。

红11军另一位参加长梁锡祜,原名锡富,广东梅县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广东革命政府两次东征,梁锡祜皆随军参战,在惠州飞鹅岭激战时右大腿负伤,仍坚持不下火线,直至攻陷惠州才随军抵汕。东征胜利后,留校任辎重队长,广州起义失利后,离广州辗转从汕头取道入闽西,寻找红军,随红四军出击东江,被分配去兴宁协助指挥武装斗争,东江红军第11军成立,他担任参谋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1年1月,受东江特委指示梁锡祜北上寻邬,后回到中央根据地,被任命为红22军政委,与军长肖克率部队转战赣南一带。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梁锡祜与主力红军一起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战爆发后,他受组织派遣,到新四军工作,任教导总队负责人。1941年1月“皖南事变”。2月,在安徽茂林地区率队突围时牺牲,时年39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知道,红军时期担任过军级干部,要是能活到建国后,都是一面旗帜,这些人只要参与授衔,军衔都不会太低,有大将资历的红11军军长古大存,虽然见证新中国的成立,可惜的是后来的发展非常曲折,以至于1955年没有参与授衔,成为一名副省级干部,更令人唏嘘的是,他后来被扣上子虚乌有的帽子,蒙冤早逝。而其他几位军级干部的牺牲,成为革命战争年代留给后人的一座永恒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