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上曾有齐白石,余墨尚存人世间。

若问余墨哪里求,白石山堂少白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齐白石再传弟子、少白公子--汤发周齐白石诞辰150周年拍卖会视频

白石山堂是中国齐白石书画院全资子公司:是目前收藏齐白石作品最多的一家书画院,全权负责齐白石文创、齐白石风尚等品牌的创立与发展致力于对齐白石书画、艺术、篆刻鉴定及拍卖等资产进行内容挖掘、体系梳理、产业推动、业态创新、价值观重现等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打造基于齐白石文化艺术的产品创新平台的重要环节。藏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有请时任齐白石传人、齐良芷弟子、中国齐白石书画院院长、清华美院客座教授、网易集团官方形象代言人、特邀教研主任、北京画院及荣宝斋签约画家,齐白石书画大数据鉴定专家、上海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会长、白石山堂文化传媒的首席运营官-汤发周先生曾听他师父齐白石小女齐良芷这样说道:《审音鉴古图》为齐白石1933年时绘制,从题识可知,此画是为刘半农所绘。画面中的人物、器物与所展现的场景契合主题,体现了其独特的涵义。本文依据相关史料,揭示这幅画作的由来及画面的特殊意义,并对齐白石与刘半农的交谊展开探讨。齐、刘的这次合作,超越了艺术的范畴,将科学求索的精神理念融汇到精湛的绘画技艺当中,亦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

《审音鉴古图》(图1),设色纸本,镜心纵97厘米,横37.3厘米,约3.3平尺。画面上部的左侧为作者的楷书题识,余为留白,其下远山叠嶂,苍柏虬劲,绿草如茵。栅栏之内,有平屋两间,正面一间内有人物四,三男一女,各着颜色不一之广袖长袍,或坐或立。屋内有德国三张长条案桌,三人围坐其中一张桌,年轻红衣女似在操琴,两位带须长者专注倾听;一位年轻人站立于另一桌侧,目视三人;侧窗边摆放第三张桌。三张桌之上各有摆件,一时难以辨明,但有些类似于编钟、古琴等物(图2)。

作者的题识为:

审音鉴古图

癸酉踏青第二日,天气和畅,开窗拈笔,为半农先生制于旧京西城之西太平桥外。

印文为白文“老白”。从该题识可知,此画是为刘半农所作,时间是1933年(癸酉)清明节的第二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齐白石绘《审音鉴古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2《审音鉴古图》局部

从《审音鉴古图》的题识可知,该画为齐白石(图3)在1933年4月为刘半农(图4)所绘,后被刘收藏。1934年刘半农去世后,该画作去向不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审音鉴古图》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下:《荣宝斋画谱——齐白石绘山水部分》、《近现代中国画名家——齐白石》均曾著录;1996年出版的《齐白石全集》并未著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3齐白石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4刘半农像

2008年,该画作出现在“北京保利2008春季拍卖会·中国近现代书画夜场”,估价为150万~250万元,但从拍卖的记录来看,此画未能成交;2009年,在香港佳士得“2009年秋季拍卖会”上,该画作再次出现,估价为200~300万港元,经过多次竞价,最终以542万港元成交。

在创作《审音鉴古图》时,齐白石已经完成“衰年变法”,开创中国现代大写意画一代新风,步入其艺术生涯的成熟阶段。而对于这幅画作的艺术特点和价值,两家拍卖公司“保利”和“佳士得”给出了专业性的评估:

构图讲究,描写细致,是别出心裁的经意之作。

齐氏的山水画作品不多,而于山水画中再绘人物场景更为难得罕有。……若以人物的数量而言,仍是白石老人少有之佳作。此外,画家以方正楷书为画作题识,至今已稍为罕见。该数行大小不等的楷书长题支撑了整幅画面的神韵与气势,实为以楷书题写款识的作品中难得之佳构。

本文的重点不在于探讨齐氏的绘画技艺,而是根据馆藏文物以及相关研究成果,追溯其创作缘由,解读其具体内容,分析索画者所欲表达的思想情感。

一、画作的由来

江阴市博物馆藏有一批“致刘半农”信札,其来源为刘半农子刘育伦捐赠。笔者在对这批信札的梳理过程中,发现有一通“齐白石致黎锦熙”的信札(图5)较为特殊。该信札编号为LXC—024,行楷书,未用标点;书于普通红线条格纸;纵26.8厘米,横16.8厘米。释读如下:

审音考古图中有音叉,是何/物件?星期日上十点钟,予/带原来之图来尊处,请/先生示明,〖敝先生无法示明,仍请贵先生届时来舍或径往他家(最好径往)商榷之。乞即示知(电话亦可),以便通知该山人招待也。熙注。〗方好照画也。五十/元收到,此上/劭西先生,璜顿首。三月十六日。来人暂不给酒钱,俟事成/后再补。

为何齐白石写给黎锦熙的信会在刘半农的手中?通过解读这封书信,可以回答这一问题,进而解开《审音鉴古图》的由来之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5齐白石致黎锦熙信札

(一)作为中间人的黎锦熙

黎锦熙(1890~1978)字劭西,湖南湘潭人,中国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1933年,他除了兼任北京部分高校的教职之外,主要是在教育部下属的“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担任领导职务。齐白石与黎锦熙为同乡,胡适所著《齐白石年谱》之序二即为黎所撰,其云:

我从四岁时就跟着齐白石先生一块在家乡玩儿,一直到现在(1948年),有五十五年之久的关系……

故齐、黎虽年龄相差悬殊,但为忘年之故交。

对于黎锦熙与刘半农之间的关系,笔者已进行过考证,资料来源同样为馆藏这批信札中的四通“黎锦熙致刘半农信札”。在结合有关史料进行了梳理以后,其结论为:

通过上述所列举的材料可以看到,由于黎锦熙和刘半农在专业上的类同,以及在思想观念上的一致,造成了在工作上合作的机会逐渐地增多,两人由最初的同事关系逐渐地成为了朋友关系。这些都是基于彼此间的相互支持和帮助,这样积累的友情,善意而真诚。同事加朋友的关系就这样一直持续了九年的时间,应该说学术和专业让他们走到了一起,相互间默契的协作与配合,又加深了彼此的交情,因此用“好友”来形容他们的关系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二)《审音鉴古图》的创作经过

根据信的内容和写信时间,并结合上述材料,基本推断出《审音鉴古图》的创作缘起:齐、刘原本不熟,刘通过黎作为中间人,以写信的方式向齐先生求画(熟人打折价为50元)。而要画的内容,刘半农在事先已画有草稿(原来之图),也随黎锦熙的信一并寄往。

由于对草稿上的“物件”存有疑惑,故齐白石需黎锦熙做出解释,以便“照画”,但事实上,黎锦熙作为中间人,对草稿的内容也并不知情。为此,只能通知刘半农,让其亲自出面解释草稿的内容,而通知的方式是将齐的原信寄给了刘。信中的字迹分为大、中、小三种字体,其中的大、中号为齐之原手迹,而最小号字则为黎将此信转寄给刘时所添写的注释,其在“示明”两字旁使用了“○”号,在句末写明为“熙注”,“敝先生”是指黎锦熙自己,而“贵先生”指刘半农,“山人”则指齐白石。

通过这通信札,可以将齐氏所绘《审音鉴古图》之来源和出处解释清楚,其在画中的题识与此信的内容高度契合,而该信最终被刘氏所保存,也就符合逻辑。唯一不同的是,刘半农原定名为“审音考古图”,现作品定名为“审音鉴古图”,仅一字之差,想必应该是在二人见面后,最终确定的名称。其实,二者之间区别并不大。至于说这次见面是在黎家(来舍)或是齐家(径往他家),现在已无法考证了。

信的内容,也从侧面反映了两个事实:其一,至少在1933年3月之前,齐白石与刘半农之间还不是很熟,也未有过深入的交往,即使是彼此相识,但也仅限于表面,请托之事尚需中间人从中介绍,即可说明这点;其二,请黎锦熙代为请托是可以得到极大之优惠,打折后的50大洋润笔费已是很高,可见齐白石当时已经是身价不菲了。

二、《审音鉴古图》画面内容考析

既然《审音鉴古图》是由刘半农原创、齐白石二次创作而成,那么刘半农想通过这幅作品,抒发何种思想情感呢?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对画面的内容有精准的理解。

(一)复原历史场景

1920年~1925年,“经过近五年的学习,中国留学生刘半农,各门成绩优秀,并完全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经答辩委员会决议,一致同意授予他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刘半农的专业是“实验语音学”,当时在国内还鲜有人知道这门学科。回国后,“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1929年他终于在北京大学筹建了我国第一个语音乐律实验室,并任该室主任,成为我国实验语音学的奠基人”。

刘半农在研究中国古代乐律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天坛所藏编钟编磬音律之鉴定》《十二等律的发明者朱载堉》《从五音六律说到三百六十律》《吕氏春秋古乐篇昔黄节解》等著名论文,是他在这方面研究取得的重要学术成果。其中的《天坛所藏编钟编磬音律之鉴定》(图6)一文是诠释“审音鉴古图”内容的主要依据。该论文发表于1932年北京大学《国学季刊》三卷二号上,在这篇论文中,他说道:

我自从民国十九年夏季开始鉴定故宫所藏乐器的音律以来,到现在,单是钟磬两项,已经鉴定了五百多件,其余各种乐器,也有许多着手的。将来打算把所得结果写成专书,分本陆续出版。

刘半农在天坛和故宫作测音研究工作历时一年有余,从1930年开始一直至次年才结束,共测量、记录了500余件乐器的资料。据当事人曹安和先生(刘半农二弟刘天华的女弟子、民族音乐学家、演奏家)的回忆:

当时参加此项工作的人以刘半农为首,还有郑颖孙、沈仲章、周殿福、曹安和、杨筱莲,测音的仪器有“音叉”“审音小准”。“审音小准”即刘半农创制的“审音鉴古准”仪器。在测量编钟、编罄音律时,需要使用三张“审音鉴古准”,分别由沈仲章、杨筱莲、曹安和三人分别听甲、乙、丙三准,郑颖孙往来于各准之间监测,刘半农则一方面协助监听,一方面兼作记录,而周殿福则负责奏击乐器。

可见,当时要得到完整的测音资料需要多么复杂的过程。测音完成后的资料整理和研究工作,则是刘半农独立完成的,故宫所藏乐器的测试研究成果因刘半农的早逝而未及发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6刘半农撰写的论文

《天坛所藏编钟编磬音律之鉴定》

抽印本(江阴博物馆藏品)

“审音鉴古图”的内容,也就是一幅为编钟、编磬作测音的现场操作图,草稿上的“审音小准”以及“音叉”等仪器让齐白石无法理解,因此写信的由来即源于此!齐白石所绘的画面中包含有四位人物,他们的分工应该是这样的:一张长桌几上悬挂一枚编钟,旁边站立的年轻人应该是叩击编钟者;另一张桌几旁则坐着三人,一位女性操作“审音鉴古准”,一位男性操作“音叉”监测,另一人监听、记录;第三张桌几上,则排列着等待测音的编钟。这样的画面和曹安和的回忆场景是相吻合的,只是少了两组操作“审音鉴古准”的画面。至于画面的背景、人物的穿着、房屋桌椅,都是仿照古代文人画的创作标准,可见刘半农有着“借古喻今”的心理。长桌上的两件仪器即为刘半农发明的测音仪器——“审音鉴古准”和“声波音叉”(图7),实物和画面中的描绘非常相似,而人物之间的彼此对应关系也一目了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7北京大学旧藏:刘半农发明并制作的声波音叉

和审音鉴古准仪器

(二)刘半农对中国音乐考古学的突出贡献

王子初在《中国音乐考古学与刘半农》一文中,对刘半农在天坛和故宫作测音工作的这段经历,作了翔实的描述。对此,本文不再赘述,仅就刘半农对中国音乐考古学所作出的贡献摘录如下:

半农先生的清宫古乐器测音研究,是现代中国音乐考古学的滥觞和其脱胎于旧学的界碑。……半农的清宫古乐器测音研究,已经具备了音乐考古学学科的必备要素。……半农研究工作的开创性和先进性已跃然纸上。……自刘复在1930~1931年间对故宫和天坛所藏清宫古乐器的测音研究算起,中国音乐考古事业迄今已经走过了80年的历程。我们这里回顾中国音乐考古学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历程,不难清楚地看到,在这一历程的起跑线上,站着的正是刘半农先生。……中国音乐考古学的先驱和奠基人刘半农先生,丰功永垂不朽!

在齐白石完成了这幅作品的两个月后,刘半农利用暑假,和郑颖孙带领着沈仲章等一众弟子,再次踏上了赴各地测试编钟的考古之旅:

6月22日,去河南博物馆及至公会主教怀履光处,为测试河南博物馆收藏新郑出土的古代编钟、怀履光所藏古代编磬和金大和无射钟的音律。……7月3日,抵南京,测试烈士祠所藏旧时文庙编钟编磬的音律。……后去上海,测试庐江刘善斋所藏氏编钟的音律。

显然,对古乐器的测音工作,并非是刘半农之一时兴起,这已然成为了他的事业之一,其目的是为了让他的语音实验室,成为珍藏各地方言和各类音律的“蓄音库”,为保存和研究中国的传统语音积累和储存资料。16次年的暑期之旅,刘半农带领他的学生,赴绥远(今属内蒙古)、内蒙古一带采集方音民俗,因感染“回归热”而不治,去世时仅44岁。

(三)刘半农的思想表达

曹安和先生的回忆让人动容,在天坛和故宫一年多的测音工作枯燥乏味不说,还经历酷暑严寒,其艰辛的历程无不体现出当时科研工作者孜孜不倦、苦心孤诣的探索精神。《审音鉴古图》中的人物服饰及意境,脱胎于中国古代文人画,而刘半农是想通过“借古喻今”的手法,表达出对学术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并以此传承于后人。由此看来,刘半农想通过绘画作品,将这段经历保存下来,既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存史。

刘半农除了请齐白石绘制《审音鉴古图》之外,还另外请画家按同样的内容进行了绘制,只不过这位画家的艺术风格另有特点。《刘半农日记》中记载了他请钱云鹤绘制《审音鉴古图》的经过:

五月三日……晚,云鹤来作长谈,即以所藏旧纸,嘱彼绘《审音鉴古图》;五月四日……上午到迎贤公寓看云鹤,则《审音图》已动手矣,并谓至迟明晚可交件,作工笔人物画能如此神速,可惊也……五月五日……夜云鹤与其子小鹤来谈,并交《审音图》,细腻工妥,自非齐白石之犷野可比,惜略有小家气耳。

这是在刘半农去世前70天所发生的事。钱云鹤是一位工笔画家,此时正在北京办画展并卖画。他与刘半农二十余年前在上海有过合作,刘写小说、钱为其配图,因此是故交。刘半农请画家绘制《审音鉴古图》,是因为爱好艺术又兼顾于收藏;可以肯定的是,这两幅《审音鉴古图》都应该是他的珍藏。可惜的是,钱云鹤的作品至今尚未露面,与齐白石的画作相比,它应该呈现出另外的一种艺术风格!

三、齐白石与刘半农的后续交往

齐白石与刘半农早期的交集并不多,两人毕竟相差了27岁,在专业上也无多牵涉。但偏偏刘半农是一个懂得鉴赏的人,应该是从此次交集以后,齐、刘二人开始了深入的交往。

据《刘半农日记》1934年3月29日的记述,也就是在绘完《审音鉴古图》一年之后,刘半农利用假期陪同傅斯年去齐白石家买了画。从这条记载来看,刘对齐的绘画技艺极为认可,而此时他已不再需要中间人,直接可以上门买画了。也就是说,刘、齐二人之间通过频繁接触,两人的相处更为和谐,友情也随之与日俱增。

现存齐白石为刘氏兄弟所创作的作品,除了《审音鉴古图》外,尚有几件,其中较为突出的有齐氏为刘半农所刻之印章和刘北茂所藏之《花卉图》。

齐白石为刘半农所刻印章(图8),见诸多种美术类文献当中,如《齐白石印汇》(1988年,巴蜀书社)、《齐白石篆刻集》(1997年,人民美术出版社)、《齐白石印谱》(2002年,湖南美术出版社)等。按著录所称,这方印章全称为“齐白石刻凤纹博古纽寿山石刘半农自用印”,印文为白文篆书“江阴士人”,边侧有“白石”款。这方印章可以说是齐氏早期篆刻艺术的代表之作。2020年西泠印社的秋拍,此方印章赫然出现在了拍品名单之中,但最终未能成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8西泠印社2020秋拍齐白石为刘半农刻

“江阴士人”印章

另一作品为刘北茂藏齐白石所绘之《花卉图》(图9),现收藏于江阴市博物馆,其来源为刘氏后裔捐赠。看题识,起初让人摸不着边际,待仔细分析后,才方知其所云。上款为“一花一石一叶不相交亘,即无画家习气,非老萍不敢为”,钤白文“齐白石”章;下款为“北茂先生之雅属补题记,齐璜”,钤朱文“老齐”章;另题“此幅必五十岁以后画,今年七十又一矣,白石再”,钤朱文“齐大”章。“北茂”,即刘北茂,刘半农、刘天华之三弟,著名的民族音乐大师。按题跋的意思可以作这样的解释:此画应作于齐白石五十岁以后,也就是他定居于北京以后,其上款为画的原题识,下款为齐白石七十一岁时的补款,也就是说在1934年时,齐白石在其原来所作的这幅《花卉图》上,补上了下款,并明确是题给刘北茂的。原画应该是刘北茂收藏,通过齐氏的补题,不仅确认了画作的真伪,而且还令原画增值。至于刘北茂是经其兄刘半农,或是其他的关系,请齐氏补上的题款,现在已无法得知了。但可以明确的是,这幅《花卉图》是齐白石五十岁左右时所作,这对齐白石绘画艺术的研究,帮助极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9齐白石为《花卉图》补题记(1934年)

《审音鉴古图》是一幅由刘半农原创、齐白石二次艺术加工的写意山水画作,它凝聚了刘半农学术探索的思想情怀,体现了齐白石日臻成熟的绘画技艺。显然,这幅作品因具有特殊的意义而在齐氏作品中特立独行。

齐、刘的这次合作,已然超越了艺术的范畴,将科学求索的精神理念融汇到了精湛的绘画技艺当中,两者相辅相成而相得益彰。这不仅是一次“科学”与“艺术”相互交融的创举,亦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

可惜的是,一年后二人的交谊随着刘半农的因公殉职戛然而止,《审音鉴古图》也成为了见证彼此友谊的绝唱。(未完待续)注:以上图文节选自讲座《少白公子趣说齐白石》 主讲人:汤发周

甲辰年 【龙年】编撰于华东上海齐白石书画院(上海浦东总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