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第六届唐奖汉学奖20日公布,由94岁的历史学家许倬云获奖,成为首位出身自台湾的得主。许倬云发表获奖感言时表示,自己得到唐奖是幸运,世界上和他水平一样的至少还有10多名,“这不包括过去和未来的人”。 许倬云也提到,他和2014年汉学奖得主余英时、2020年得主王赓武都是同年出生,虽各有专精和研究方向,相同点是都很认真念书。他期盼这次获奖能进一步带动年轻和中年学者,“到94岁还有人认可你,这比80岁中状元还难”。

许倬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倬云先生

许倬云,江苏无锡人,1930年9月2日出生于厦门鼓浪屿。1948年底,随家到中国台湾,1970年,定居美国匹兹堡。历史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许倬云于1953年从台湾大学史学系毕业;1956年获文科硕士学位,后入芝加哥大学进修;1962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人文科学哲学博士学位。1970年赴美,任匹兹堡大学历史系教授、校聘教授;1980年当选为台湾中研院院士,1986年当选为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

许倬云是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精通上古史、经济史、文化史、考古学、社会学。学术代表作“古代中国三部曲”(《西周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数十年来已经成为研究古代中国的典范之作。

《许倬云世界文明三书》(包括《三千年文明大变局》《世界何以至此》《我们去向何方》),这三本书以“大历史观”俯瞰世界文明,回溯了中西文明三千年发展的历史过程,对照了各自发展路径中的异同,讲述了人类主流文明三百年的来龙去脉,反思了文明进步的得与失,并对于人类未来文明的走向给出了自己的预判。

中国文化三部曲《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等大众史学著作数十种行世,海内外行销百万册。2006年出版的《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一书,引起巨大轰动,可谓是大历史叙述的经典之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其他作品还有《许倬云看美国》,《往里走,安顿自己》《经纬华夏》等等。

2004年荣获亚洲学会特别贡献奖、2020年获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终身成就奖、2023年获颁“2022-2023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大奖”。

唐奖基金会说,许倬云自青壮年时期开始将社会科学方法融入史学研究,为专注于学院对话的传统汉学拓展了新方向。他证明汉学可以走出学术象牙塔,与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对话,从而对汉学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唐奖教育基金会肯定许倬云的研究不仅深入探讨中国长期历史的本质问题,更在通史解释上强调文化的包容性与交流,寻求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定位。许倬云著作展现了他对国家、民族及全人类的深切关怀,是一位兼具博雅理念与淑世精神的史家。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许先生的著作阅读。

唐奖简介

唐奖(英语:Tang Prize),由台湾企业家尹衍梁个人效法诺贝尔奖精神捐助成立,发扬盛唐精神。设置四大奖项包括“唐奖永续发展奖”、“唐奖生技医药奖”、“唐奖汉学奖”与“唐奖法治奖”,每两年一届,委托台湾中央研究院办理提名评选,首届获奖名单预定于2014年6月18日(唐朝开国日为6月18日)公布,单项奖金为新台币5千万元,是全球奖金最高的学术奖,号称“东方诺贝尔奖”。以下为历届汉学奖获奖学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届获奖者余英时先生-哈佛大学史学博士,美籍历史学家、汉学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6/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教授、知名汉学家狄百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8/哈佛大学宇文所安和日本东洋文库理事长斯波义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0/新加坡历史学家王赓武教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2/Jessica Rawson-英国考古学家、汉学家,牛津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