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国著名外交官朱敏才,不顾儿女反对,执意与妻子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信。十年后,一位老人被送进了医院,才揭开夫妻二人失踪的原因……
2005年,朱敏才和妻子孙丽娜退休时没有告知子女,就偷偷离开北京,前往贵州贫困的毕节山区当老师。
从此,与子女们失去了长达10年的联系,子女们开始非常担心,以为出了什么意外,直到朱敏才后来因病住院,他们才终于获知父母的下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退休那年,夫妻俩无意中在电视上看到了一个悲惨的画面:贫穷的山区孩子们衣衫破旧,却眼神纯净,有些孩子甚至无缘读书,只能在家劳作。
曾在外交领域工作多年的他们深受震撼,知道知识改变命运的力量,但这些孩子却被阻隔在大山之外,无缘获得教育的机会,于是,一个看似疯狂的想法在心头渐渐成形:他们要去支教!
朱敏才出生在贵州,太了解那里的环境有多糟糕,但作为一对年过花甲的老人,他们真的有勇气放下安逸生活,投身到艰苦的支教事业中去吗?最终,对教育的热爱战胜了一切顾虑。
朱敏才夫妇默默收拾行装,离开北京,开始了漫漫的支教之路,一开始,他们所到之处都面临极大的困难——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匮乏、除语文数学外其他学科无人教授、学生年龄差异大等,但这都无法阻挡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执着。
他们撸起袖子卷入教学第一线,开设多门新课程,走访家长了解情况,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即便年过花甲,他们仍像年轻人一样朝气蓬勃,用退休金购买教学用具,徒步翻山购书,创编体育课,还学习当地方言融入课堂教学,不仅传授知识,还关注特殊家庭孩子的心理需求,组织各种公益活动,筹集资金改善教学设施。
朱敏才夫妇把全部积蓄都投入到了改善当地学校条件中,从最初购买课桌椅课本,到后来兴建教学楼扩建场地,他们一干就是整整十年。
期间,他们生活极其清贫,经常缺衣少食,但从未放弃,依然以孩子们的成长为最大动力。有学生回忆说,老两口常常分文不足却从未向学生索要任何报酬。
在他们孜孜不倦的教育下,当地孩子们一个个开始读书识字,摆脱了落后和蒙昧,懂得遵守秩序,逐步启发自身智慧,贫瘠的大山,终于迎来了温暖的教育之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并非全无代价,朱敏才夫妇住在高山上,紫外线曝晒和缺乏营养让孙丽娜的双眼几乎失明,朱敏才也患上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直到2014年,他们的身体实在无法支撑,才不得不暂时离开山区,回到北京就医。
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朱敏才夫妇仍然坚持在山区支教十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不计个人得失,只为培育明天的希望"的理想境界。2015年,这对"最可爱的人"获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赞扬他们"舍弃安逸生活,来到偏远山区执教,用生命点亮孩子们的希望之窗"。
根据他们的故事改编的话剧《十年》后来也广受好评,将这段动人的教育传奇进一步传播开来,一队队年轻人被他们的精神所感染,继续扛起支教的大旗,让偏远地区的教育之路越走越宽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2年9月,朱敏才老人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1岁,但他和妻子孙丽娜的支教精神将永垂不朽,启发更多人投身教育事业。
虽然如今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一些偏远地区,教育资源依然匮乏,师资力量薄弱,许多孩子上学困难重重,这与朱敏才夫妇当年所见的景象何其相似,可见要真正实现教育公平,我们任重而道远。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以朱敏才夫妇为榜样,怀着赤子之心默默奉献,悉心培育每一个孩子,点燃他们内心的理想之火。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他们那样甘于吃苦,但我们都应常怀一颗善良之心,努力为每个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只有这样,教育之光才能不断照亮更多生命,点燃更多梦想。朱敏才夫妇就是最好的诠释!
(信源:央视CCTV1——《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