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举行野生动物保护及国际合作成果新闻发布会。 有人认为,保护大熊猫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大熊猫回到野外自由生活;也有人认为,大熊猫人工繁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定震对此表示,野生动物就应该生活在野外,而且不仅限于大熊猫;但是,迁地保护作为就地保护的辅助手段,也是必须的、必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料图:大熊猫 图据视觉中国

刘定震表示,加强大熊猫等野生动物野外种群保护,核心在于维护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但也不能因此忽视其科研价值、社会价值的发挥。

科研价值方面,刘定震表示,很多野生动物科研成果就是在人工繁育条件下获得的;仅依赖野外的野生动物,很多科学研究将难以进行。

社会价值方面,刘定震举例,动物园是开展野生动物繁育和科普教育最重要的场所,如果没有类似场所,90%以上的野生动物我们都很难观赏到;如果非要到原生地观赏野生动物,不仅遇见率很低,而且会对野生动物栖息地造成极大破坏。

刘定震指出,这还是为了保存一些重要的遗传资源。野生动物人工繁育是可持续保存野生动物遗传资源、促进野外保护的重要措施;一旦野外种群受到破坏,还可以通过放归自然等措施促进野外种群的恢复与增长。例如野马在中国野外灭绝后,通过国际合作将人工繁育的种群重新引入后,种群数量持续增长到近800只,实施野化放归已形成野外自然繁殖种群。

为什么不能将人工繁育的大熊猫全部放到野外呢?刘定震对此解释,这是因为它们在人工环境下生存太久,不能直接放归野外。需要在特定的年龄段、接受特定的野化训练,并评估合格后,才可以放归。否则,其命运是可想而知的。对此,专家采用系统、科学的培训手段,选择野化训练合格、具备一定的野外生存能力的大熊猫放归到面临灭绝风险的小种群,以期尽快复壮这些小种群。

据介绍,2012年以来,国家林草局已经组织专家开展了大量工作,分别在大小相岭、岷山山系成功放归圈养繁育大熊猫10只,其中7只成功融入有灭绝风险的小相岭山系野生种群,1只成功融入大相岭山系野生种群,2只成功融入岷山山系野生种群。

刘定震总结,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人工繁育与野外种群保护并非相互冲突和矛盾,而是物种保护中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红星新闻记者 胡伊文 北京报道

编辑 张雪婵 责编 魏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