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安县铜鼓寨

及周边景点考察纪实

马骅群

据《蓬安县志》记载,1933年10月22日至23日,中国工农红军在铜鼓寨上发生了激烈的战斗,铜鼓寨至龙虎寺沿途留下了很多红色遗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寻访铜鼓寨

铜鼓寨简介

铜鼓寨,位于蓬安县鲜店场东北3.5千米,从地形上看,铜鼓寨是一座始祖山,由此山发出3条龙脉,故此也是鲜店乡、黄坪乡、诸家乡3个乡的分水岭。由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铜鼓寨四周巨石罗列,形成一道铜墙铁壁般坚不可破石山,山顶开面平展,形如一鼓,村寨就坐落在天然鼓形巨石之上,故此名为铜鼓寨。古山寨地势险要,东、西、南、北各有一道寨门,要上山必须经过寨门,各个寨门都有人把守,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铜鼓寨

铜鼓寨的寨门寨墙

铜鼓寨原有四道寨门和一道寨墙,现除了南门还存有两米寨墙、东门依旧还在,其余寨墙及寨门都不复存在,寨墙石头已被寨上老百姓用作房屋基石。西门与北门险要处,还留有原寨门的痕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铜鼓寨东门

铜鼓寨血槽(战壕)

铜鼓寨战壕位于北门脚下,是当年红军攻寨的必经之路。此战壕是由一块大型巨石从中断裂而形成的一个天然的石缝,石缝长约15米,宽不足1米。红军当年攻寨时,由于土匪站在高处往下打,红军无处隐藏,就下到石缝中。当时红军伤亡很大,鲜血流满了整个石缝,于是老百称此石缝为血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铜鼓寨血槽(战壕)

铜鼓寨弹孔石

铜鼓寨弹孔石,位于北门与西门间,当年为了掩护红军从北门攻寨,于是由东而击西,将炮弹对着崖石打击,至今此崖石上面还留下了大小不等的弹孔。此崖石下面,冬暖夏凉,泉水清清,也是过去隐士修行的天然住处,上面还留有搭建住处时留下的石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弹孔石

峭壁石屋

峭壁石屋位于东门与北门间的悬崖上。传说是以前修真的隐士,凭借天险在悬崖峭壁上凿成的,石屋分两间,里间和外间,里间低于外间,共计大约20平方米。石屋里原有石桌石凳,听老人们说红军当年在此办过公,共商攻匪计策。

文昌宫

铜鼓寨文昌宫,分上中下三重殿,当年红军为此战斗三天三夜,赶走了土匪,赢得了胜利,占领了文昌宫,后来伤兵在此住扎养伤。文昌宫在“文革”时被毁,据寨上一位老人介绍:文昌宫原来很壮观,柱上有雕龙,柱头两人合抱,人民公社时期办大食堂拆了做柴烧,将菩萨拖到地边去,将钟鼓楼和桅杆也毁了。宫里原来还有个大钟,钟声传得很远,方圆几十里远都能听见铜鼓寨上的钟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铜鼓寨五颗石

在铜鼓寨西门下方,生出一座红色的石谷小丘,在小丘的脊梁上,有五块形似蘑菇的石头,石谷子经过岁月的风化,石头卓立于石谷山脊上,形成了一道奇特的景观。关于这些石头的来历,当地还流传有一段传奇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颗石

铜鼓寨下五眼仓

由于道路难行,未亲自去看,听当地王姓村干部介绍,五眼仓由几块天然奇石组成,俨然一个封存了千万年的大粮仓,因此当地还流传一段传奇事……

四方碑

四方碑位于铜鼓寨北门脚下,是古来鲜店场通往铜鼓寨的一个驿口。听当地王姓村干部介绍,此地原有一块高大的石碑,上面记录有关当时乡民捐款修筑驿道的名单,为了把这些善人善事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因此就在此地立碑昭告四方天下。后来老百姓就习惯性地以四方碑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颗石

元宝寨

元宝寨紧邻铜鼓寨,是由始祖山铜鼓寨起脉过峡,从而突起的一座少祖山,此山顶平,前开一面,左右各发一脉,如一只飞翔的大雁展开双翅,其右翅平直如剑,故称剑杆梁。剑杆梁上的元宝寨,还出了一位杰出的人物,他就是范新友将军。寨上原有三道寨门,现还残存一些遗迹。

范将军出生于蓬安县鲜店乡元宝寨,1933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担任宣传员、干事、指导员、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云南省军区司令部队列处处长、昆明军区司令部军务处处长、师政委、云南省保山军分区政委、昆明军区炮兵政治部副主任、陆军第14军政委、昆明军区纪委副书记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4年晋升大校军衔。2006年10月6日在昆明逝世,享年84岁。

燕子窝

由元宝寨前面发出两山脉,其形如飞翔的燕子展开两翅,两翅中间有一深深的洞穴,故称燕子窝。曾有人点上火把去洞子探险,由于火把燃完而退,燕子窝有多深至今不得而知。

此地四面环山,山高月远,春风难渡。因此乡民的生活十分艰难,由于地理原因,燕子窝这里曾炼出了一位绿林好汉,听当地一位老公公说,这个人轻功可不得了,一纵步可跳七八个苕沟,从山顶翻身一跃,一会儿就到了山脚下……

鹞子崖

紧邻元宝寨有一座山,由于山势险峻,鸟鹊难飞,人烟稀少,是鹞鹰栖息之地,故称鹞子崖。此处也是蛇鼠类寻找美食的地方。一日中午,笔者与同人至此鸟道的鲤鱼石段经过,忽然一条长蛇从头顶飞跃而下,钻进悬崖边树林中,着实吓人。不过请大家放心,昔日的鸟道现在已变成了车道。

龙虎寺

在鹞子崖右下方,原有一寺庙名龙虎寺,原寺庙分上下两重殿,是古代藏龙卧虎之地,“文革”期间被毁后,又在此处建设林场,现还存有石门,此石门由一块天然石头做成,石头上还残存有很多石刻,是目前蓬安境内最具文物保护价值的寺庙石刻。龙虎寺被毁后,当地村民就在鹞子崖边自发修建了简易的宗教活动场所。

石墓

在龙虎寺左边,有几座古石头墓葬,此石墓是用一块块巨石,从中挖空,人就葬在里面。听当地村民说,曾有人听到大石内有打鼓的声音,弄得人心惶惶,后来就找了位阴阳先生来化解,阴阳先生叫人们在大石顶上打了个碾槽,后来鼓声就消失了。为这事,笔者请有关人士现场考察分析,发现这块碾子石头内目前还埋葬有人,或许就是葬的当年寺庙里的高僧或老和尚。这样的古石墓葬现场可以看到好几处。

罗家祠堂

罗家祠堂位于铜鼓寨前方脚下,清嘉庆年间,罗氏先祖在此建立宗族祠堂,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此房屋结构为木质排扇墙,顶为青瓦屋面,历经百年沧桑,多有残损。1933年,红军曾驻扎于此,墙上至今还保留着很多红军标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军标语

陈家祠堂

陈家祠堂位于剑杆梁脚下,清朝末年,系陈氏一宗支搬在此地置建的祠堂。清末民初,此祠堂人丁兴旺,五世同堂,80多人未分家,都在一锅吃饭。家庭内设多个作坊如煮丝抄丝、煮酒等。每逢年头岁节,或杀猪宰羊,族人都会用上等的好酒好肉祭拜先祖,此习俗一直沿用至今。历时百年岁月,陈家大院曾发生了几次火灾,第一次从祠堂左边起火,第二次从祠堂右边起火,奇怪的是在这两次大火中,两边的房屋都化为灰烬,供奉先祖神位的地方都幸免于火灾,正如族人们说,若非高供的祖宗显灵保佑,祠堂怎么还能保持到今天呢?目前,陈氏子孙已迁到各地,很多都成了各行业优秀人才,每逢年节他们都会从各地赶回老家,对祖先上香祭拜。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马骅群(女,笔名:无为,中国易经学会会员,四川省诗词学会会员,南充市国学学会会员,南充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青城山道教协会会员,蓬安县诗词学会副会长。诗词、书法作品多见于各书刊)

供稿:蓬安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