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就是夏至节气了。据说这是我国古代最先确定的一个节日,在夏至节气当天白天的时间最长,而夜晚是最短的。

同时,夏至不只是一个节气,而且还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在古代的时候也被称为“夏至节”,在当时它也是“四时八节”之一,会有各种丰富的习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如今夏至节气到了,对于农民来说,最关注的还是天气情况了,毕竟从古至今农民都是靠天吃饭的。而古人还发现了,夏至节气当天的天气,也对后面的天气有影响。

那夏至节气当天是下雨好,还是天晴好呢?各有什么预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老祖宗的谚语都是咋说的。

(1)“夏至大烂,梅雨当饭”。

夏至节气的时候,在南方地区基本都已经迎来了梅雨季节,古人确定入梅的方法就是“芒种逢丙入梅”,即芒种节气后第一个丙日即入梅了。而小暑后逢末日出梅。今年就是在6月11日入梅的,7月6日小暑当天出梅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夏至节气当天如果下了大雨,因为下雨以后地上就泥泞不堪,这样的话就预示着梅雨季节的时候,雨水很充足。基本上一天下几场雨,就像是能当饭吃一样频繁。

(2)“夏至大晴天,无雨到秋边”。

这句谚语则描述的是夏至节气当天是大晴天,那么就不是好兆头了,预示着要到深秋才会下雨。当然了这是夸张的说法,主要是说明了后面的雨水很少,可能出现旱情。毕竟从夏至到深秋,还有几个月之久。

在北方地区,夏至时节往往是晴空万里,阳光炽热。这样的天气因为没有雨水的滋润,农作物难以生长,农民们的收成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夏至天晴被看作是一个不利的预兆,暗示着接下来可能会有一段干旱的时期。

(3)“夏至无雨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除了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重要影响外,夏至的天气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上面的这句谚语告诉我们,如果夏至时节没有下雨,那么接下来的三伏天将会异常炎热;而重阳节如果还没有下雨,那么整个冬天将会晴朗无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天气的变化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出行和日常生活,还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容易中暑、生病;而在晴朗的冬季,空气干燥,人们容易感冒、咳嗽。因此,人们需要根据天气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4)夏至不下,犁耙高挂。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在夏至节气当天滴雨未下的话,那么当年农民就要把犁耙等农具收起来了。

只因为如果夏至时节没有下雨,那么农民们就无法进行农作物的播种和灌溉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将犁耙高高挂起,等待雨水的到来。

另外在民间还有一句类似的俗语:“夏至一场雨,一滴值千金”,这句谚语就强调了夏至时节雨水的重要性。

特别是在北方一些容易遭遇干旱的地区,一场及时的雨可以拯救无数即将枯萎的庄稼;在湿润的地区,雨水则可以冲刷掉炎热的暑气,给人们带来一丝清凉。因此,夏至的雨水被视为无价之宝,每一滴都显得弥足珍贵。

综上所述,夏至的下雨与天晴都有着不同的预兆和意义。但是对于农民来说,根据他们的经验来看,夏至节气下雨要比天晴好,这也是为什么在民间有着“不怕夏至雨,就怕夏至晴”,或者是“最怕夏至是晴天”等说法。

就是因为夏至节气下雨了,预示着后面的雨水多,但是也要做好洪涝的准备。而夏至节气如果是晴天,就担忧后面的雨水少,可能出现旱情。

对于古代的劳动人民来说,他们最怕的就是旱情了,一旦遭遇旱情农作物收成受影响,甚至是颗粒无收。特别是有旱情的年份,也最容易出现蝗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