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05年,在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地区发生了一场奇怪的战争——日本和沙俄两个虎狼之国为争夺这块殖民地而相互死磕。

他们一路从旅顺打到奉天,继而在对马海峡展开决战,最后日本以劣势装备全歼沙俄波罗的海舰队,取得了日俄战争的胜利。

日方指挥官是他们的军事天才,东乡平八郎。回国后,天皇为其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掌声响彻整个宴会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被问及屡立战功的秘诀时,东乡平八郎缓缓从腰间取出一块牌子,上面刻着七个字:「一生伏首拜阳明」。这个「阳明」指的就是有千古完人之称的王阳明。

有一种说法是,19世纪末,日本的国际地位能迅速窜升,并与欧美列强分庭抗礼,都归功于明治维新的成功。

而明治维新的发生多少受到了注重行动的王阳明学说的影响,明治维新中的重要人物,如吉田松阴、西乡隆盛及高杉晋作等,都曾阅读王阳明著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史曾说:「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意思是,明朝及以前,既是文人、又善于用兵的,没有超过王明阳的。

《左传》有言: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此之「三不朽」。而在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的完人有“两个半”。王阳明是一个,另一个是孔子,还有半个是曾国藩。

如今,王阳明死后500年,早已经打倒孔家店的中华大地上,又刮起了一阵阵「王阳明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数知识分子、商业精英热衷研读「阳明心学」,认为这是「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大成者」,是「治疗当今社会癌症的一剂良药」,甚至有人说「21世纪一定是王阳明世纪」。

那么王阳明真的如传说中的那么神吗?他的心学真的能被当成现代成功学吗?今天我们来盘一盘王阳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生异象

历史上每一个伟人的出生似乎都得伴随点异象,没点异象,后世都不好意思称其为伟人,王阳明也不例外。

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10月31日,王阳明出生在浙江绍兴府余姚县的一个大户人家。落地前,王阳明的传奇就已开始。

正常人都是怀胎十月,瓜熟蒂落,而据说王阳明在其生母郑氏的肚子里呆了14个月才肯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氏分娩时,王阳明的祖母做了个梦,梦到一个天神抱着一个赤子从云端而来,还能听到敲鼓吹笛的喝彩声。

天降神童,一家人喜出望外,于是祖父王伦给王阳明起名「王云」。

但很快现实就给王家泼了一盆冷水,小王云一直到5岁了还不会开口说话,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贵人语迟」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有一天,一位得道高僧路过王家,小王云突然穿堂而出,高僧看到他后,好一阵端详,然后喃喃说道:好个孩儿,可惜道破。

意思就是祖父给他取名王云其实是道破了天机。之后,祖父给王云改名为「王守仁」,取自《论语》中的「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一句。

神奇的是,从那天起,王守仁就开始说话了。之后开始啃读四书五经,还能举一反三,其领悟能力让人惊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家祖上世代为官,有说他们是王羲之后裔的,也有说他们是金陵名门乌衣王氏后裔的。

王阳明的六世祖王纲曾在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手下做事,官至四品,浙江余姚小城出了这么个大官,这在当时是件轰动全城的大事。

不过更破天荒的事还在后面,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王守仁10岁时,其父亲王华高中状元,续写了王家在余姚的传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次年,祖父王伦带王守仁入京投奔状元郎。祖孙俩在途经金山寺时,受到了了当地人的宴请。

人们没能一睹状元郎的风采,心想看一眼状元老爹和状元儿子也是好的。

席间,大伙起哄让王伦赋诗一首,王守仁看祖父搜肠刮肚半天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就代他赋诗《过金山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众人惊叹,不相信这是出自一个10岁孩童之口,认为肯定是王守仁提前背好的。

众人让小守仁以眼前的景色为题再作诗一首,没想到小守仁信手拈来,一首《蔽月山房》脱口而出

「山近月远觉月小, 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 当见山高月更阔。」

这回再没人质疑小守仁的文采了,众人纷纷称赞,他日他的成就毕竟不在父亲之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京城之后,父亲把王守仁送进了京师的学堂。课上,他问先生「何为天下第一等大事?」

先生笑答「那自然是好好读书,像你父亲一样考取功名了。」王守仁却反驳说,「依我看,天下第一等事乃是做圣贤!」

父亲王华知道后,哭笑不得,不知道是该夸儿子志向远大,还是该劝他清醒点面对现实,毕竟古往今来,能被称的上圣贤才有几人啊。

当时,谁都不会想到,这个四尺孩童日后会真的兑现他夸下的海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王守仁又迷上了读兵书,甚至几次欲上书皇帝,献上平定边疆之乱的计策,但都被父亲拦下了,当时的王守仁不过十五六岁。

父亲觉得不能再不能任由儿子这么天马行空、信驰由缰下去了,于是他给王守仁寻了门亲事,江西布政使司左参议诸养和之女诸氏。

结婚当天,鞭炮唢呐,一派喜气洋洋,可到拜堂行礼时,众人却发现新郎官不见了。怎么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守仁这么新潮,还玩起了逃婚不成?其实也不是逃婚,王守仁对妻子诸氏还是很满意的,王、诸两家四处寻找后,在一处名为「铁柱宫」的道观内发现了王守仁,他与老道讲经论道,太过投入,居然连自己的婚礼都忘了。

还好诸家通情达理,王守仁与诸氏补办了仪式。

从此事也可以看出,王守仁是非常痴迷于佛学、道学的,他后来创立的心学虽然是儒家的一个学派,但也融汇了很多佛家、道家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守仁还曾多次出入佛寺道观,并于会稽山阳明洞内修建了一间小屋,在此小住参禅,他的号「阳明子」就是取自「阳明洞」这个地名。

婚后,王阳明带着妻子回到了老家余姚,他依然没忘了他成为「圣贤」的伟大志向。

当时流行由程颢和朱熹创立的「程朱理学」,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格」即观察、推究,也就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研究,来认识和掌握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的本质和规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熹曾说过「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王阳明想着,要成为圣贤,就要先了解圣贤创立的学说吧。

正巧家中后院有一片竹林,不如就先「格」个竹子吧。他搬来一把椅子,坐在后院,不吃不喝,盯着竹子,看了整整7天,结果啥也没看出来,最后两眼一黑,晕了过去。

「格物致知」这条路似乎不太好走啊。此事件为之后王阳明创立「心学」奠定了基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龙场悟道

时间来到了公元1505年,此时34岁的王阳明已经通过科举进入了官场仕途,在兵部任武选清吏司主事,是个正六品的文官。

这一年,明孝宗朱祐樘驾崩,15岁的朱厚照即位,是为明武宗。熟悉明史的都知道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270多年来最奇葩最荒诞的皇帝之一。

他沉迷于玩乐,在西华门外,斥巨资建「豹房」,模仿宫外的花花世界,在豹房内设青楼、酒馆,甚至在一个区域里豢养了许多珍禽野兽,整日和美女野兽通宵达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仅如此,他还纵容宦官当权。以刘瑾为首的8名太监,又被称为「宦官八虎」,他们在朝中一手遮天,作威作福。

公元1506年,刚正不阿的言官戴铣上奏告发刘瑾的罪行,反被刘瑾诬陷入狱。王阳明看不过去,又上书为戴铣求情,结果上书的奏折皇帝还没看到,就先被刘瑾截胡了。

极不靠谱的明武宗根本不愿意在这些朝中琐事上浪费时间,折子没看,他就让刘瑾自行处理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瑾找了个由头赏了王阳明40大板,还把他贬到了偏僻的贵州龙场当驿丞。同时,王阳明的父亲王华也被赶出北京,调任南京吏部尚书。

赴龙场上任的途中,王阳明又遭到了锦衣卫的追杀,他意识到刘瑾不打算就这么放过他。

王阳明与锦衣卫一直纠缠到塘江边,他留下了衣服、鞋子和一首绝命诗,伪造了投江自尽的假象,实则搭上了一艘商船,金蝉脱壳。

锦衣卫以为王阳明真的死了,欢天喜地回去向刘瑾复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507年,王阳明途经南京,先去探望了父亲,然后又一路向西南方向行进,于1508年初,抵达了贵州龙场。

这里土地贫瘠,环境恶劣,用王阳明的原话说就是,目之所及「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很快,他和三个随从就因为水土不服而全部病倒了。

期间,王阳明亲自劈柴、挑水、煮饭,照顾病情更重的随从。病情好转后,他烧山开辟了一片荒地,开始自己耕种粮食。

还教当地人打土坯、用木头盖房子,逐渐受到百姓爱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的王阳明经历过了官场的黑暗,经历过了被追杀时的死里逃生,经历过了与亲人的离别,在这艰苦的环境中,功名利禄都变得虚幻缥缈,一切荣辱得失似乎也都没有了意义。

他不再执着于身外之物,一有时间,便埋头读书,试图参透圣人之道。俗话说「只有无限接近死亡,才能参透生命真谛」

王阳明在龙场某山中砌了一口石棺,经常躺在石棺里冥想。他认为,阻碍自己悟道的最后关卡,是对生死大道的参透。天地寂寥,身体疲惫,但精神却愈发清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午夜,石棺中的王阳明突然睁开眼睛,大喊道「道在吾心。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王阳明终于迎来了他的「成圣时刻」,心学雏形由此诞生。

他喊出的那句话的意思是: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是世界的本源,从身外之物中寻求真理、寻求圣贤之道是错误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阳明的心学是对当时处于权威地位的「程朱理学」的极大的破坏和挑战,它让人们不再局限于程朱理学所设定的道德框架,这对于统治者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这点我们稍后再展开说。

公元1510年,王阳明39岁时,贬谪期满,被调去江西庐陵县做了知县。后来又升任文选清吏司员外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代奸宦刘瑾也终于被杨一清和「宦官八虎」之一的张永设计扳倒,不过大明依旧处于疯狂的「朱厚照时代」。

公元1516年,在兵部尚书王琼的推举下,王阳明又被擢升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正四品,巡抚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四地。

这四个省山林茂密、地势险要,盗匪猖獗,让朝廷很头疼。王阳明在剿匪时,展现出了让人啧啧称奇的军事天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心学大师的王阳明在剿匪时也选择了「攻心为上」,比如在对付水匪时,由于兵力不足,他先是借来了数十艘商船,插上官旗,冒充官船,并敲锣打鼓,一字排开,气势逼人,给水匪们造成了心理震慑。

然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里的山匪、水匪多是生计所迫,或者被富人欺压了,才误入歧途,落草为寇的,王阳明承诺只要缴械投降,一概不追究责任。

一年多下来,各路匪患被成功清除,王阳明也获得了「狡诈专兵」之名。不过,要论王阳明在军事上最大的成就,还是数年后的「平宁王之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机智平乱

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一个惊耸的消息传到北京: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造反了。

朱宸濠是明朝宗室,明太祖朱元璋的五世孙。接获此消息后,朝中大臣惊慌不已,唯有兵部尚书王琼淡定地说:王阳明好像就在江西,平叛应该问题不大。

此时,王阳明恰好奉命到福建去清扫盗匪余孽,走到江西吉安与南昌之间的丰城时,获悉了宁王谋反的消息,王阳明立即折返回吉安,进行平叛的战略部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问题是王阳明手中并无兵权,两年前剿灭大部分盗匪后,他已将兵符上交兵部,这次他身边带的几个兵,剿个匪还可以,想要平叛无异于痴人说梦。

危急时刻,王阳明展示了什么叫做「用兵如神」。

他冷静分析了朱宸濠的可能进攻路线,一旦朱宸濠顺长江一路往北打,南京肯定难保,南京一丢,叛军势如破竹,北京方面应对起来就更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保住南京,王阳明先使出了一个「疑兵之计」,到处散布消息称,朝廷早已获悉宁王想要谋反,已经派出8万边营与京营,会同南赣、湖广、两广的8万大军,组成了16万大军准备进攻宁王的老巢南昌。

接着又使出「反间计」,故意给宁王的几个谋士写去书信,让他们劝宁王朱宸濠发兵攻打南京,这样朝廷就可以趁宁王后方空虚,灭了他的老巢南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阳明再故意把书信的内容泄露给宁王,诱使宁王猜疑手下。最终宁王因为心存疑虑,按兵不动了大半个月,这给了给王阳明调集军队的时间。

他在周边地区广招义军,不管你是干嘛的,有没有打过仗,但凡能拿得动兵器的,统统给我上。

他对大伙说,我们是为正义而战,是勤王救国之战,战胜有奖,战败有名!经过王阳明的这一番提振士气,这些杂牌军们个个斗志昂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史料记载,王阳明通过这样的方式拉来了七八万人。

十多天过去后,宁王也回过神来了,探知朝廷根本没有派兵救援,随即率六万叛军沿长江一路往东北方向进攻,直逼安庆窥伺南京。

王阳明在攻打南昌,还是救援安庆的问题上,力排众议,指出如果救援安庆,势必要与宁王的六万精锐部队硬刚,这8万平叛义军是临时组建的,没有作战经验,胜算不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反,南昌此时守备空虚,可以一战而下,宁王一旦发现老巢被攻,肯定会回兵救援,这样安庆之围不仅可以解除,而且由于回兵在来回奔袭的路上会疲乏不堪,如果我们在中途设伏,朱宸濠一定会大败。这一招就叫做「围魏救赵」。

局势发展也确实如王阳明所料,宁王朱宸濠回兵救援南昌,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此时,王阳明又放出了一个大绝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用木板、竹片制作了无数「免死令牌」,投入鄱阳湖中,上面写着:只抓朱宸濠一人,其他协从者只要在湖中捡到此牌,投降即可免死。

结果,叛军几乎人手一块免死牌,军心哗变,朱宸濠被生擒。在短短30多天的时间内,一场危及江山社稷的叛乱,几乎是在王阳明的谈笑之间就灰飞烟灭了。

像王阳明这样文臣带兵,还屡战屡胜的,明朝绝无仅有,放眼整个中国历史,也是极其罕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前方将士浴血奋战,后方佞臣只顾玩弄权术。

这边朱宸濠已经被俘了,那边北京朝廷还在开会研究征剿方略呢,结果是明武宗朱厚照准备率领一万余人御驾亲征,剿灭叛军。

队伍行至北京附近的良乡地区时,王阳明的《擒获宸濠捷音疏》送达。

看了捷报的朱厚照非但没打算嘉奖王阳明,反而要求他把宁王朱宸濠重新放归鄱阳湖,由自己再来抓一遍,以显示帝王的威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好大喜功,视战争如儿戏、人命如草芥之事,王阳明自然坚决反对。

他也并非是贪图军功,只是觉得放虎归山后,凭朱厚照的头脑,宁王是否能再次被擒,实在是没有保障。

他冒死抗旨上书,请求亲自赴京献俘,但武宗朱厚照就是不听,坚持要求放了宁王朱宸濠,自己再抓一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糟糕的是一些奸佞之臣开始散布谣言称,王阳明早就与宁王有勾结了,否则一场蓄谋已经的谋反,怎么可能被他不费吹灰之力就瓦解了。

这些奸臣还拿出了王阳明在「反间计」中,给宁王谋士送去的书信,作为证据。王阳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他的学生冀元亨被押送至京师锦衣狱,下狱枉死。

无奈之下,王阳明忍辱重新改了战报,向皇上报呈《重上江西捷音疏》,把擒获宁王、平定叛乱的功劳都记在了皇帝和佞臣们的名下,这才让朱厚照心满意足的班师回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阳明后来回忆称,此间所言所行全靠「良知」指引。1520年农历九月,他正式提出了心学中的最后一条核心思想:致良知。

公元1521年,年仅30岁的明武宗朱厚照驾崩,由于后继无人,旁枝兄弟朱厚熜cōng登上大位,是为明世宗。

明世宗继位后不久,加封王阳明为「新建伯」,这是可以世袭的爵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朝文官想要封爵难如登天,明初立下大功的刘伯温曾被封「诚意伯」,后来200多年中,也只有三个文官获封伯爵,王阳明是其中之一。

但王阳明得这个爵位,有点中看不中用,因为封爵圣旨中明确写道「然不予铁券,岁禄亦不给」。

铁券是明朝皇帝给大臣的最高奖赏,持铁券可免去死刑,也就是说铁券石如假包换的免死牌。而王阳明的爵位既没有铁券,也没有岁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明世宗给王阳明封爵多少有点民意所迫的意思,当时王阳明在民间威望很高,世宗继位不久,嘉奖王阳明体现了其有功必赏的态度,笼络了人心,对稳定皇位帮助很大。

与此同时,朝堂之中、权贵阶层已然形成了一股抵制王阳明「心学」的势力,指责他的理论是「伪学」,贻害天下。

公元1522年,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去世,王阳明回乡守丧。同年,朝廷正式颁令禁遏jìn è王学。但王阳明的思想像被插上了翅膀一样,已经在民间传遍八方。

那么心学究竟讲的是什么呢?为什么会让官方如此忌惮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阳明心学

有人可能会说了,多少大学教授、知识分子终其一生都在研究阳明心学,也没能彻底研究明白,你小乌一个外行居然敢讲阳明心学,太自不量力了吧。

这话一点都没错,但是呢,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读阳明心学都有不同的感悟,这也正是阳明心学的魅力之所在,所以我就斗胆发表一下我的感悟,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里文明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认为阳明心学的精髓归结起来是三点:「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即理」的意思是,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 万事万物的道理都是从自己的心中生出的。

任何事物,只有人类意识参与时,才会起变数,正所谓「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世间的所有问题都只是心的问题,左右你的只有你的情绪,若能保持一颗岿然不动的心,就能拿得起、放得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多岁时,王阳明为备战科举,曾日夜读书,废寝忘食。然而,公元1493年,22岁的王阳明,参加会试,不幸落榜。

三年后再战会试,依旧落榜。天才少年,第一次遭受人生中的重大挫折,但他心态相当稳。父亲开导他说,「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

他的回应可谓语出惊人:「我不会因为考不中而感到羞耻,考试不中就灰心丧气、心绪不宁,那才是一件会让人感到羞耻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的王阳明虽然还未彻底悟道,但已经意识到了心外无物的道理。

人生中的很多成败,过去了那个坎儿之后,再回过头看,你会发现,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不是在处理事情本身,而是在处理自己的情绪,但情绪又不源于事件本身,而是源于我们的心态和对事情的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阳明始终坚持本心,不以得失而动心,现实最终也没有辜负他,28岁那年,他通过了会试,接着又在殿试中取得了二甲第七的好成绩。

我们在之前的会员视频中聊过科举制度,提到殿试一甲取三人,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七就相当于全国第十的好成绩,由此,王阳明顺利进入官场。

心学的第二点精髓「知行合一」指的是意念与行动的自然融合,而非知识与实践的机械对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讲究的是先知后行,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在「究万物之理」后,便可「通古今之变」,获得所谓的终极真理,然后再用这个真理去制定你行动的框架,去齐家治国平天下。

按照程朱理学,你要做君子,就要先悟君子之理,而后得出君子之行,就是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王阳明认为,将天理和人心分开是不对的,人虽然有着种种的欲望,但那是正常的,也是合乎情理的,强行用所谓的天理来压制人性是不可能长久的。

按照阳明心学,要做君子,只需要修君子之心就可以了,接下来你的一切行为都将是发自内心的。

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王阳明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没有知而不行的人,如果知而不行,那代表你还是「不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比如,我想戒烟、戒酒,我想控制自己不发脾气,我想日行一善,但就是做不到。王阳明说,那是因为你还是没有练就一颗戒烟、戒酒、日行一善的心。

真正实现了正心诚意,你的行动就一定可以做到。

关于「知行合一」,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说有一天,王阳明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庙里其他僧人说,他已经三年不视不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阳明绕着和尚走了几圈,然后冷不防地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不知道是不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和尚「啊呀」一声。王阳明接着问「家里还有何人?」

和尚答:「还有孤独老母。」王阳明再问:「想念她吗?」和尚不语,片刻后,红着眼眶说「怎能不想念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阳明向和尚轻轻地摆手说:「去吧,回家去照顾你的母亲吧。」第二天,和尚离开寺庙,重回人间。

此和尚三年不视不语,王阳明却问他口巴巴说什么、眼睁睁看什么?这是因为王阳明看到了和尚表面不说、不看,心里却终日在说、在看。

说的看的,正是他对母亲的思念,但这与寺庙的清规戒律又是向冲突的,和尚就是在强行「存天理、灭人欲」,可他忘了佛家还有句话是「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四重恩中的第一重就是「父母恩」,父母恩未报,怎可能抛弃红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阳明说,顺应自己内心的声音,顺从自己的良知,才是人,才合道。想要从别处再求一个凌驾于人心万物的道,那也不是道,是妄。

那么什么才是「良知」呢?这就要引出阳明心学的另一个精髓了---致良知。

致良知中的「良知」并不单单是指良心的意思,它更代表的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意识、内心本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阳明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圣心、良知,那是心灵中最真实、最纯净、最有价值的部分。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还记得龙场悟道时,王阳明突然喊出的那句话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圣人的心和所显之道,我们每个都有,根本不需要从外寻找。这和佛学理念是相互贯通的。

佛教也认为,众生,包括每一个人,甚至每一只虫子,都具有佛性,只不过尘世间一些污浊的东西把我们的佛性给掩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修佛的过程就是祛除心灵污垢,寻找内心佛性的过程。《六祖坛经》中说「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若自悟者,不假外求。」

佛教是众多宗教中很特别的一个,它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是人也是佛,但他从来都不承认自己是神,只说自己就是众弟子的引路人。

每一个佛教弟子修行的终极目标都是成佛,因为诸佛本来就都是人,只是觉悟了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放在其他宗教里是想都不敢想的理念,要是一个基督徒说,我要成为上帝,那他100%会被当成异端。所以王阳明的心学有一部分就是来自佛学思想。

关于致良知,还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说王阳明有一次在剿匪过程中,捕获了一个强盗,强盗死不悔改,还跟王阳明叫嚣道「之乎者也、道德廉耻我都听够了,要杀要剐你就痛快些!」

王阳明说,我不跟你讲大道理,今天怪热的,咱俩把外衣脱了,再来审案吧。强盗正被捆得难受呢,当然喜欢这个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人把外衣脱了,王阳明又说:「怎么还这么热呀!咱俩把内衣也脱了吧!」强盗又依了他。

于是,大学问家与强盗头目在公堂上都光着膀子。

王阳明又发话了:「还是热得不行!我俩把裤子也脱了吧!」强盗头目愣了半天,又依了他。到此,两个人只剩下了一条内裤了。

不想王阳明又来了个提议:「罢了!罢了!咱俩还是把内裤也脱了吧,图他个轻松自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见强盗一个劲地摇头说「这可使不得!使不得!」这时,王阳明开始了因势利导「为什么使不得?说明你内心还有一些羞耻感。

这羞耻感何尝不是道德良知的一些表现呢?看来我还是可以跟你讲讲道德廉耻的!」

至此,强盗彻底折服,乖乖地认罪伏法。这个故事就是想说明,即使是十恶不赦的人,深究其内心,总能找到一丝良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阳明说「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他还说「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

意思是人和天地万物本就是一体的,修心、让良知觉醒,即可打通与天地万物间的感应。有一种说法是,王阳明悟道之后,甚至获得了呼风唤雨、预知未来的神通。

最有名的事件是,王阳明31岁时在阳明洞静坐修习道家导引术,一月后竟然得了天眼通。当时有四个朋友来访,人还很远王阳明就派童子去迎接,让朋友大为震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1510年,王阳明调任庐陵县知县,县内发生大火,烧毁一千多户人家,王阳明对天祈祷,而后风向改变,镇住了大火。

还有刚才我们提到的公元1519年的宁王叛乱。王阳明得到了消息后,赶忙走水路,赶往吉安府制定战略部署,不巧遇上强劲逆风,船行驶地很慢。

王阳明心急如焚,站在船头焚香对天祈祷,逆风很快变成了顺风。后来被问起是如何获得神通的,王阳明笑答:「只是心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易》有云:「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 」

心沉静下来了,就能相通天道,进而通于天地变化,这背后是一种高度的感应力。

当然了,王阳明被封为圣人后,他的很多故事都被添加了神话色彩,所以这些事件,大家也就姑且听之吧。

那么这看起来人畜无害、教人修心的阳明心学,又为何会引起统治阶层的不满呢?简单来说,是因为阳明心学终结了传统儒家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程朱理学是宋朝以后发展出来的主要儒家流派之一,它的特点是「拘束」,设定了许多条条框框,强化了三纲五常,世人应当严格遵守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仁、义、礼、智、信。

把人限制在那些条文当中,虽然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但这种禁锢带来的好处是让人变得易于管理和统治。

阳明心学也是儒家流派之一,但与程朱理学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阳明所说的「良知」不像宋儒的天理天道那么高高在上,它就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可以说人人心中有仲尼,甚至满街都是圣人。所以有人说阳明心学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的,阳明心学解放思想的同时也带来了弊端。

人人都成圣贤了,这还得了吗?统治阶级该怎么管人呢?

王阳明主张理在万物之间,更在自己的心中,理即我心,理即我欲。他可以很好地把控这个度,但不代表每一个人都可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个人都盲目地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欲是正确的,按照自己对世界的理解而为所欲为时,秩序何在?

清代理学家陆陇其就将晚明社会的混乱归咎于王阳明的邪说,他认为王阳明及其门徒以新兴圣人自居,反对古训,败坏了公德。

另一位清初理学家张履祥甚至把明朝灭亡的原因归结为三点:党争、流贼和王阳明的《传习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弟子整理的他的学说,类似于孔子的《论语》。清朝初期,出于对恢复秩序的需求,人们重新搬出了「程朱理学」。

公元1717年,康熙帝亲自主持将朱熹的牌位供入孔庙。

从此,王阳明的心学在中国大陆上变得默默无名,直到进入现代后,「王阳明热」再次席卷海内外,阳明心学成了拯救现代人心灵焦虑的一剂良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晚年时期,王阳明常常到各地讲学,所到之处,民众夹道相应,群情激昂。公元1527,两广地区发生少数民族叛乱,56岁的王阳明奉旨平叛。

由于长期征战和连年奔波,再加上本身就患有肺病,此时王阳明的身体已经临近崩溃的边缘。

一年之后,叛乱平息,王阳明也预感自己大限将至。他上书请求告老还乡,人,还是要叶落归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1529年1月,王阳明启程返家,但行至江西南安府大庚县时,就撑不住了。弟子问他还有什么要交代的吗?

他只留下了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我一生做到了内心光明,还需要再说什么呢?1月9日,王阳明病逝于大庚县者龙港的一艘木船上,终年57岁。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王阳明去世500年后的今天,他的心学再次受到众人的追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在当今社会,相当一部分人「粉」王阳明的人,是想从他的心学中,汲取「成功学」的理论,走一条功成名就的捷径。

几年前,一个叫做「致良知四合院」的培训机构曾在北京声名鹊起,学员全是企业家或者公司高管。

该机构声称能帮助学员把阳明心学运用到企业管理当中,使他们的经营效益一飞冲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2019年,多家媒体曝料,「致良知四合院」涉嫌精神控制学员,有学员称遭勒索数百万,上课内容就是反省、忏悔,还需要当众下跪。

其实如果你能看到这里,相信你一定能感悟到,阳明心学并不是教你如何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的,想从阳明心学中提取成功学的知识,必然是缘木求鱼,徒劳无功。

王阳明一生淡泊名利,寻求至理,他的心学能教你的是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