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雨过天晴。驾驶汽车从樟市收费站驶出,进入317县道,道路穿上柏油新衣,路两旁云雾环抱群山,山涧流水,潺潺细语,置身其中,犹如闯入万山深处缥缈神秘之境。

这里是韶关市曲江区罗坑镇,有山、有溪、有溶洞、有茶园,有入选2015年度中国十佳“最美露营地”之一的罗坑大草原,秀丽风光吸粉无数。此外,还有这样一支队伍——广东省广播电视局、广东广播电视台驻韶关市曲江区罗坑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工作队”),自2021年7月进驻以来,工作队三年著一卷,用镜头、笔头记录镇情民意,用真心、真意赢得群众满意,聚力发展茶文旅产业,推动“五大提升”见行见效,助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东省广播电视局、广东广播电视台驻韶关市曲江区罗坑镇帮镇扶村

接地气,尝“真味”,密切干群关系

融洽的干群关系,是做好驻镇工作的基础。工作队入驻伊始,为尽快融入群众、摸清镇情民意,于是开展“三同”“四问”行动。

脱贫户刘振标清楚地记得,去年他家建房子时,正需要人手的时候,工作队队员兼驻罗坑村第一书记刘性锋主动找上门,说是要开展“三同”,来家里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开始刘振标认为省城来的干部,估计也就是走走过场完成任务,没想到刘性锋干活十分给劲,搬砖头,扛沙袋和水泥根本不在话下,还不嫌脏、不怕累、不输村里的壮汉。最令刘振标想不到的是,第二天临走时,刘性锋还硬塞给他100元钱,说是交伙食费。“我们大事小事都愿意找刘书记聊聊!”刘振标说,“刘性锋书记时常到村民家帮忙干农活,与群众打成一片,罗坑村村民对他竖起大拇指。”

工作队队员兼驻中心坝村第一书记李征宇则是经常开展夜访工作。为了说服村民不在水库库区搞硬底化设施,李征宇和村两委干部连续多晚召集村民代表座谈,不讲大话套话,而是摆事理、说利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让村民解开心结,自主拆除违规建物,库区草原上的露营旅游得以健康有序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工作队队长游贤达说,“三同”和“夜访”迅速拉近脱贫户和工作队的距离,在接下来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定期走访工作中,群众配合度明显提升。工作队以拉家常的形式做好“四问”——问家庭收入、问生活生产、问子女教育、问计划打算,与脱贫户面对面坦诚交流,梳理出多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并加以解决。

守底线,防返贫,增强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

罗坑镇现有建档立卡脱贫户188户419人,工作队进驻以来,始终把防止返贫作为基础工作来抓,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因户施策拓宽群众收入。

新洞村脱贫户钟振照一家五口人,妻子和两个子女因病无法劳作,全家10亩地,种植有水稻、花生、番薯等靠钟振照一人操持,一年辛苦到头,生活也不宽裕。工作队分析研判,像钟振照这样相对困难但有劳动力的家庭,既要注重对其当下帮扶,更要着眼于长效可持续发展。

为此,工作队除了发动多力量、多渠道开展消费帮扶和赠送生产慰问金外,还邀请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针对性开展种植技术培训,指导钟振照等村民熟练掌握种姜技术。2023年,钟振照扩种小黄姜1.5亩,收入增加13000多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年来,工作队不断加大消费帮扶力度,累计购销金额超435万元,辐射带动200多户农户增收,注重政策兜底保障的同时,协调资金25万多元,在全镇五个村成立遇困村民帮扶基金,帮助解决村民因家庭突发变故引发的困难。

茶叶富镇,旅游兴镇,推动茶文旅融合发展

罗坑地处韶关清远交界处,是革命老区镇、广东十大茶叶专业镇。全镇茶园面积1.2万亩,4000多人从事茶产业。镇域内有罗坑大草原、玻璃水潭、大岩洞等景点,还是广东罗坑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秀美。

立足本地自然资源禀赋和文旅产业基础,工作队把罗坑茶产业、乡村旅游业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始终坚持“茶叶富镇,旅游兴镇”发展战略,做好茶文旅融合发展文章。为推动罗坑镇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队邀请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科所等专家为提升罗坑茶品质问诊把脉,启动“杏仁香”红茶的品种审定,推进二代繁育和改扩种增产。同时,工作队协同罗坑镇党委政府,举办制茶工艺培训、罗坑茶开采节、茶文化节和开展消费帮扶活动,进一步提高罗坑茶叶知名度美誉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整合全镇旅游资源,做大做强罗坑镇文旅产业,工作队推动成立韶关市中心坝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并引进水上桨板、空中热气球、动力滑翔伞等项目,以打造水上、草地、低空的立体特色游乐营地。与此同时,工作队推动建立茶叶研学馆,联合有关研学机构,推出鳄蜥科普、探秘自然、茶文化体验、农耕体验等研学线路,通过打出系列“组合拳”,使得赴罗坑游客成倍增长,辐射带动镇内多家民宿餐饮业实现收入倍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返乡创业青年,韶关市中心坝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敏2020年从深圳回到罗坑,毅然投身乡村文旅建设,他介绍说,在工作队的支持下,我们丰富罗坑镇文旅项目,对比之前较为“分散式”的发展,如今罗坑镇文旅产业更显系统化、规模化。下来,公司将加快培育发展茶饮、配餐、茶宴等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推动罗坑镇茶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2023年,林敏荣获“2023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称号。

促消费,齐帮扶,壮大村集体经济

“快来看,咱们秧苗已经长到筷子这么长啦!”通过“众益丰”微信小程序,广州的王女士一家时常在网上查看自己认购的罗坑稻田。通过“众益丰”提供的慢直播服务,王女士一家可随时关注认购的稻田生长情况,成熟后的稻谷还会被加工成大米,包装成精美的礼品邮寄到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农田到餐桌全程透明化种植、可视化生产,让消费者觉得新颖且质量有保证。”队长游贤达介绍,2022年初,工作队推动罗坑村注册成立众益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投入帮扶资金100万元,连片流转水田110.74亩,帮助公司运用企业化管理、精细化模式建设高品质稻米种植基地。通过“众益丰”小程序把农田搬上了“云端”,用户在“众益丰”小程序认种认养罗坑水稻,还可以通过“众益丰”微店购买各类罗坑产品。通过云上农业的实施,罗坑大米等粮食品质更优,价格也由原来不足以覆盖成本的2.8元/斤,提升至6-16元/斤不等。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超百万元,聘用当地劳动力达900多人/天,既实现村集体增收,又能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
我们每次开车回广州时都会带上罗坑的大米和蔬菜,生态无污染,这也算是消费帮扶嘛!”队员李征宇对罗坑的生态大米赞不绝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众益丰农业公司,工作队先后推动成立韶关市中心坝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罗坑镇聚腾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三家“强镇富村”公司。围绕农业生产销售、旅游开发运营、食用菌种植加工和罗坑茶产业等,三家公司主营业务各有侧重,成立当年即实现盈利,带动集体收入实现大幅增长,其中罗坑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21年的15万元跃升为2023年的31万元,增长率超100%。

“六个一”,强宣传,唱响文旅品牌

“超级飞侠,向罗坑镇出发咯!”在罗坑鳄蜥国家级保护区管理处,前来参观研学的学生不仅能近距离观察鳄蜥,还能通过观看动画片《超级飞侠特别篇之鳄蜥“搬家”》,进行更具趣味性地学习。

这是工作队于2022年协调全国知名动漫机构奥飞公司投入150万元拍摄制作的动画片,并于2023年6月1日上线各大平台及全国IPTV/OTT同步播出,开播当天占据国内动画排行榜电视台酷云排行榜,同时段排名第一。

自进驻以来,工作队充分发挥广播电视资源优势,集中行业资源,帮村民免费安装户户通设备,设立罗坑“乡村振兴大课堂”和“南方小记者课堂”,定期组织开展理论学习和课程培训,策划及拍摄一部动画片、一个情景剧、一集纪录片、一条专题片、一曲MV和一系列报道等,擦亮生态罗坑文旅金字招牌。

工作队协调广视传媒、广东有线、虎牙直播投入50万元制作《外来媳妇本地郎》罗坑乡村振兴特集,于2022年底播出,取得该剧年度最高收视率。罗坑大草原、胡须鸡、红花莲藕等特色产品经“康家人”带货,持续输出话题产生热度。

2024年春节期间《老广的味道》第9季上线热映,其中第7集“蒸蒸日上”点名粤北名产罗坑香菇,讲述罗坑培育采摘高山椴木香菇、规模发展食用菌大棚、就近解决村民就业的系列故事。
工作队邀请乡贤口述曲英乳义勇大队革命历史,制作成专题片《陈克在罗坑战斗的故事》获“韶关农商行杯·我爱我家”主题短视频大赛三等奖,成为当地干部群众开展主题党日、支部活动、学生研习的爱国主义教育视听资料。

(工作队邀请著名音乐制作人马国华,融入罗坑茶文化、鳄蜥文化、瑶族文化,量体裁衣创作罗坑主题曲《乡村振兴在路上》。获得省乡村振兴音乐歌曲创作大赛二等奖,时长共3分41秒)。

三年来,工作队协调有关媒体单位,推出《南粤春暖乡村振兴——村里创业的年轻人》《五一假期罗坑“生态旅游+公益活动”受欢迎》《提纯复壮“罗坑鸡”保护性养殖助力村民增收》等系列报道,营造乡村振兴人人关注、“百千万工程”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也保持罗坑的荧屏曝光度。

耕耘三载,庶几有成。三年来,工作队协同镇党委政府实施乡村振兴财政资金项目11个,预算总金额超4300多万元,协调有关部门争取到“南岭国家公园入口社区”“美丽家园省级示范点创建”等项目落户罗坑镇,此外,工作队自筹资金462万元,夯实镇域基础设施、培育壮大镇域经济,推动茶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在开阔的、依山傍水、云雾缭绕的罗坑大草原上,几位身穿红色上衣的驻镇干部,正商讨着引进下一个文旅项目落地罗坑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