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去20多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信息化、工业化和资本市场逐步成熟的助推下,诞生了很多依赖资本和市场红利生长起来的快公司,其中以房地产、互联网、新能源三个行业尤为典型。

甚至有一段时间,快公司成了创新产业的代名词: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什么让石头漂在水面上?答:是速度,速度能使沉甸甸的石头飘起来。”

回溯过去20余年,中国商界围绕“快”有过多次有趣的论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彼时,中国经济多年保持近两位数高速增长,市场也乐于用简单的资本逻辑武装缺乏长期价值和生命力的公司。财富热潮之下,蒙眼狂奔成就众多造富神话。

即便是在汽车行业,这样的现象也并不罕见。

曾经我们看到PPT造车一夜席卷数十亿、地方政府投资大跃进、自动驾驶裸眼狂奔……即便是站在今天新能源汽车无限内卷、利润微薄甚至亏损的当下,曾庆洪说句大实话依然也要被一大众网友围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至于在互联网评论区甚至形成了一种论调:

你这么慢,活该你竞争不过别人。

这句话对于很多企业可能是一把辛酸泪。如果可以没“良心”,谁都可以更快一些。

利润水平可不可以更激进一些?没问题,工人多免费加点班,供应商多压榨压榨,干海绵里挤点水,至于他们活得下去活不下去和我有什么关系;

产品价格可不可以再低一些?没问题,消费者看得到的地方搞吸引人一些,消费者看不到的地方螺栓、钢板减几个标号。消费者只关注产品性价比,管你用料扎实与否;

产品开发速度可不可以更快一些?没问题,拿别人专利过来抄,适度借鉴即可。反正消费者也会说XX平替,国货之光……

当下的汽车市场正应了那句话:

谁有“良心”谁吃亏。没心没肺的人睡眠质量不仅高,还可以高枕无忧。

劣币驱逐良币也好,浮躁社会的必然也罢。无数的行业大佬已然站出来高声呼吁——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任何产业的健康发展都必须表现在投入产出比方面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无穷无尽的内卷,简单粗暴的价格战,其结果就是偷工减料、造假售假、不合规的无序竞争。对于汽车工业而言,依法健康竞争十分重要,只有依法健康竞争,才能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洪:车企应该有一个大局、格局,找到长远长期主义的战略,而不是眼前的一味去“卷”。

但是很明显,这些忠言逆耳之论调,在市场一片“9.98国货之光“的热捧中被淹没,甚至是形成了“发内卷=反价格战=让我们买不到便宜车”的严密逻辑链。

虽然很掉价,但也要不经反问一句,中国消费者要的究竟是技术升级的高品质便宜车,还是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低价值便宜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凭借技术升级和产业迭代,中国消费者可以拥有高品质的便宜车。但这需要时间。

在战术上盲从,战略上摇摆,也许是所有企业的问题。而在这其中,没有人注意到时代正在发生巨变。

各种宏观经济学家总在谈人口问题,总在谈经济问题,但没有人注意到这些问题的背后本质上是中国整体社会的追求已经从量化到质变。未来将是一个优化经济结构、以质量立国的时代,简单的数量扩张和低成本竞争已不再适用。

一言以蔽之:

“水大鱼大”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中国经济正从简单的数量型增长模式快速进入到德鲁克管理科学胜利的时代。

如果看不清楚这一点,只做数量运动,而不做质量运动,绝对是危险的信号。

落实到汽车企业的经营层面,就是需要深度思考研究到底是要无限扩张的数量,还是要不断精进的质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像此前高端餐饮品牌新荣记创始人张勇在自传中写到的:

在质上进取而非在量上贪婪:

“在当下市场,充斥的是闪电式式增长的逻辑,是对效率提升的无限制的追求,是对可复制的商业模式的打磨。商业逻辑是清晰可见的:找到用户的需求并通过创新的方式来满足,做出最小化可行性产品,验证用户需求并建立单位经济模型,融资,然后借助资本的杠杆快速辅助以谋求增长、上市,拿到更多的钱……

但在张勇的逻辑中,所有这些似乎都不存在。新荣记没有办法四处复制。恰恰相反,张勇追求的是每一家店都要与众不同,从菜品、服务到环境。这也意味着他没有办法高速增长。在这本对谈一样的书中,我们至少可以从张勇的谈话中收到以下启发:一个人如何找到自己的天赋所在;在一个不是风口的、再传统不过的行业中,如何通过对极致的追求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一个领域内,如何不断专精,积累出一个行业的顶端品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除了关注经营模式、渠道、营销等微观层面的问题,更应该从康波的周期运动视角,去思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构。

“很多企业,很多企业家每天都在考虑追随、考虑内卷,却看不到快公司慢做、体系能力和发展之间的有机关系。很多汽车企业操盘者也乐于用简单的市占率逻辑来武装自己,其实并没有能够支撑穿越周期的生命力。”

在现阶段很多车企还停留“在量上贪婪”、在“战略上跟随”的阶段,以规模化的庞大销量作为主要经营目标和衡量发展的重要指标。这种“唯以销量论英雄”的论调也导致价格战、流量战不断加剧。

在当前汽车行业“千篇一律”的“卷”中,或许车企突围的关键思路就是像新荣记一样做到“不一样”的高质量,找到独属于自己的发展节奏和发展路径,才能进一步实现品牌的高端化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那些以吉利为代表的主流自主品牌始终追求的就是在“质”的基础上逐步提升“量”,也为中国品牌提供了破解内卷的新思路。

李书福曾表示,当今中国不缺造车的企业,欠缺的是有创新力的汽车零部件生态环境,欠缺的是有原创能力的汽车安全软硬件科技公司,欠缺的是有竞争力的工业软件供应商及具备原创能力的汽车公司。

“当前有些品牌销量骤增,我们不要羡慕,也不要盲目学习。我们要坚持走自己的路,要坚持在这两条线之间展开我们的经营管理活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远。”他也强调,汽车工业是没有尽头的马拉松赛跑,短暂的狂飙很难保证长期可持续发展。对于吉利而言,一定要不断打基础、练内功、充满自信,因为公司的一切经营活动都是在法律合规和道德之间展开工作的。

这就要求汽车企业本身对于合规经营、道德底线的认知要高度重视。企业应当以消费者权益优先的视角,以依法合规、全球合规的视角,去做企业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

总结来看,就是要高质量的搞发展,而不是低质量的某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