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的东山村里,刚刚建成一栋精致的二层小别墅。而这层别墅的主人,是当地一位孤寡农妇,她叫胡杏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没有多少积蓄,无儿无女,却有着一颗善良坚韧的心。25年前,她收养了一个被弃6次的女婴,含辛茹苦将她哺育成人。这栋别墅,就是养女的回馈。

当初一点好心,坚持了足足二十五年,而日日夜夜不离不弃的陪伴最终有所收获,令人感到无比欣慰。但是,在幸福的结局之前,还有一段艰难无比的时光。

01 收养女婴,捡破烂养大

1992年,49岁的胡杏诊与丈夫一起生活在东山村,日子说不上多好,但也算过得下去。有一天,胡杏诊发现自家门口多了一个婴儿,正在啼哭不止。

胡杏诊急忙把孩子抱起来看,发现是一个女婴,身上只裹着一层毯子、一块尿布,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什么信物。胡杏诊当时就知道,这个女娃娃被人抛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一会儿,邻居们也纷纷赶来,他们围着这个小女孩唏嘘感慨:这小娃娃在村里两天了,不知道哪个杀千刀的把她扔在村子里。

更让胡杏诊心疼不已的是,听邻居讲,这个女孩在来到她家门口之前,已经被抛弃了足足六次。大家都不愿意沾上这个麻烦,毕竟生活都很难,多一张嘴吃饭,全家人都要挨饿,万一她再有什么疾病,更是难办。

家家户户虽然都很心疼小女孩,但是只愿意喂她吃点饭,之后就抛弃在了别人家门口。但是到了胡杏诊这里,她决定收留这个女孩。

胡杏诊的丈夫一开始也是极力反对的,别人都不要,为什么他们俩要?况且自家都快揭不开锅了,完全没必要多一个麻烦。

胡杏诊哭着摇摇头,这个女娃太难了,咱要是不要她,就是把她往死了逼。

丈夫见小女孩虽然才出生不久,去已经因为挨饿,面色发黄,连哭声都十分微弱。叹了口气,也同意了。他们夫妻俩都是善良的好人,但命运似乎一直不曾眷顾他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为女儿取了一个名字:王冬红,虽然听起来有些“土”,却象征着在寒冬中盛放的一束红梅,分外坚韧。

小冬红的到来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曾经夫妻俩还能吃一些米粥,虽然很少有肉菜油水,但也能过下去。

但为了喂养小冬红,他们不得不将仅剩的一点小米集中起来作为小冬红的“奶粉”。胡杏诊平时会上山挖一些野菜,将这些野菜清洗一番,就着给小冬红的剩饭一起煮出来,就是他们夫妻的食物。

胡杏诊的丈夫不得不抛弃以往在村里打零工的生活,跟着村里的年轻人一起跑工地,非常辛苦。而胡杏诊每天也在收拾东西之余,种一些菜、养蛋鸡到集市上卖,赚一些小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眼看着小冬红越长越大,摆脱了以往的营养不良,夫妻俩非常欢喜,更加卖力地干活,希望看着她长大。

其实在收养王冬红之前,胡杏诊夫妇还收养过一个女儿,说起来算是王冬红的姐姐。只是前一个养女两岁半的时候得了急病,没能抢救过来。

后来,胡杏诊时常念叨着她的名字发呆,毕竟养了两年多的娃娃,多少年都没能走出来这个阴影。

如今小冬红长得白白胖胖,他们俩都格外欢喜,以为是上天给他们的补偿。

可是天意似乎总喜欢捉弄人。

1996年,正在家里收拾菜地的胡杏诊听到有人在猛烈拍门,急忙跑出去,开门一看是一个跟着丈夫在外打工的邻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邻居火急火燎地说:胡大嫂!快点上车!王哥摔着了!

胡杏诊顿时如遭雷击,愣在原地,她跑回屋子叮嘱小冬红不要乱跑,晚上去隔壁姨姨家吃饭,说完就上了车。

面包车在路上飞速行驶,胡杏诊终于有时间问问情况了。邻居坐在副驾驶上,叹了一口气。原来胡杏诊的丈夫在工地的脚手架上工作,由于操作失误,直直地从二楼摔了下来,如今在医院抢救。

赶到医院的时候,丈夫还没有出急救室。胡杏诊忐忑不安地站在走廊,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这个一辈子朴实本分的农妇,第一次来到这样的大城市,踩在铺着地板的光滑地面上,却仿佛置身火海地狱,连悲痛都忘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苦苦等了几个小时,医生从里面走了出来,对着胡杏诊摇了摇头:几乎全身瘫痪,完全失去自理能力,身体机能也因为受伤在快速衰退。

胡杏诊不知道这些是什么意思,她在医院照顾了丈夫一天,便带着他回了家。丈夫瘫痪在床,吃喝拉撒全靠胡杏诊一个人伺候着,此时已经懂事的王冬红也会帮忙照顾养父,替他打水、端饭,只是能做的实在有限。

过了几天,胡杏诊家里来了一个人,说是工地的负责人,给胡杏诊捎来一笔赔款,几番鞠躬道歉,便离开了。

胡杏诊捏着薄薄的信封,心中万分苦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一面要照顾丈夫,一边操持家里,带着小冬红,短短一年就白了头,脸上的皱纹愈发明显。

夜里,小冬红经常因为饥饿、寒冷而啼哭,一晚上都不肯安生。丈夫也需要她照顾,有时候,胡杏诊甚至想跳河了之。

但是再多的苦难也没有压垮她,想想女儿可爱的脸,丈夫曾经高大的身影,她还是一直坚持着,期待着奇迹发生的那一天。

只是,哪有那么多奇迹?

瘫痪了一年半之后,丈夫还是没能挺过去,因器官衰竭去世。原本还算美满的一家三口,只剩下她和王冬红相依为命。

02 苦心人,天不负

转眼间,王冬红也到了该上学的年纪。原本王冬红是不愿意上学的,因为家里实在是太穷了,根本拿不出学费,她想留在家里帮胡杏诊赚钱卖菜,但是这个想法被胡杏诊狠狠地吵了一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离开学还有几个月,胡杏诊单靠卖菜的确攒不下来钱。于是她开始在村子各地捡破烂,每天拖着一个大麻袋,天不亮就起床去摸村子里的垃圾桶,在漫地捡废塑料瓶、报废铁之类的东西。

胡杏诊和王冬红的家是一个有三间屋子的老房子,红砖土坯房,院子里就有一个垃圾堆,是胡杏诊用来存放废品的,每攒够一定的数量,她就借三轮车骑着拉到镇上卖掉。

到开学前,胡杏诊把攒了几个月的钱交给了王冬红,让她去学校报道。但是王冬红把钱给了老师之后,却因为钱不够,没有收到每个同学都有的书本。

坐在课桌前,她只能伸着脖子看同桌的书,每当老师催她要钱的时候,她就又害怕又委屈,不知道如何是好。但是王冬红非常懂事,她宁愿一直蹭书看,也不舍得跟胡杏诊说这件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过了一阵子之后,老师到王冬红家里走访,还是提了这件事情。胡杏诊这才明白过来,于是她东拼西凑,借了点钱交给老师,书本这才发了下来。

胡杏诊一面捡破烂,一面卖菜,一直供应着王冬红念完了小学和初中。

村里面不少孩子初中毕业就去社会上打工了,王冬红也有这个念头。她想着如果早点出去挣钱,养母也不会这么辛苦,可是胡杏诊非常倔强,非要她去继续读高中。

此时,王冬红也明白胡杏诊的想法,于是母女俩一起挣钱筹集学费。

王冬红中考成绩非常不错,考入了县里的重点高中。可是由于交不起学费,王冬红一直在县里的饭店打工,开学了一星期仍然没有去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幸运的是,王冬红的初中班主任这天也去饭店吃饭,发现给自己端盘子的竟然是王冬红,非常吃惊。班主任急忙询问王冬红为什么没有上学,她可是班里面成绩最好的一个啊。

王冬红没办法,只能老实说自己没钱去学校。

班主任一听王冬红的情况,二话不说先自己掏了点钱,让王冬红去学校报道。随后,他联系了一些在公益组织工作的同学,帮王冬红把消息放了出去,为她筹集善款。

王冬红和养母相依为命的消息很快在社会上激起巨大反响,不少人专门来到胡杏诊的家中为他们送东西,还有爱心人士一起筹措了三年的学费,这才帮助王冬红挺过了难关。

但是胡杏诊依然坚持捡垃圾、卖菜攒钱,谁劝也不好使,一说就是给女儿攒大学学费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杏诊经常教育王冬红要懂得感恩,经常给那些帮助过自己的叔叔阿姨写信。这个习惯王冬红保存到今天,一直没有断过。她不能忘记当初自己和养母多么绝望,又是哪些好人帮她们脱离困境,重新找到了希望。

王冬红在高中也很争气,她努力学习,年年拿学校的奖学金,家里的经济压力小了很多。后来,王冬红顺利考入了安徽的一所重点大学。

大学期间,王冬红就已经经常参加销售活动锻炼自己,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来赚了大钱,回报养母和爱心人士,帮助其他处在困难中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毕业后,王冬红先是在一家公司里当导游,跟着公司的安排在全国各地旅游,为驴友们安排路线。

也是在各地旅游途中,王冬红结识了一位男子,两人相互喜欢,最终步入婚姻殿堂,结为夫妻。

王冬红的丈夫是一个很踏实孝顺的人,他经常来到王冬红的家里,每次都要给胡杏诊带一大堆吃的、穿的,让胡杏诊过得舒舒服服。

胡杏诊老早就催促王冬红快点成家,如今两人结婚,胡杏诊很是满意。

结婚之后,王冬红跟丈夫一起在县城里面开了一家店卖东西,生意也不错,收入很高。此时王冬红想起了以前艰难的时候,不禁心中发酸,要好好回报一下养母。

她先是把胡杏诊接到了县城的房子里居住,好方便照顾她。毕竟此时胡杏诊已经七十多岁了,虽然精神头仍然很好,身体也不错,但没人在身边,终究是十分孤单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冬红在县城的房子不算小,胡杏诊有自己的房间,也有活动的空间。但是一辈子住在农村的她非常不习惯城市的生活,每天闷在屋子里不出去。

住了几个月之后,胡杏诊就想家了,她开始催促王冬红把她送回老家。起初王冬红不肯,但是拗不过老人,还是把她送了回去。

03 大爱传递:为报恩给养母盖双层别墅

只是,胡杏诊住的老院子早就被定成危房,一直没有来得及翻修。以前,王冬红就经常听胡杏诊叹气,什么时候才能住进好房子?

于是王冬红有了一个想法,她打算给母亲盖一座“豪华”的房子,不是把老房子翻修一下,也不是盖一个小平房了事,而是盖个又宽敞又舒服的房子。

但是这件事情需要很多钱,单靠她自己不能拿主意,所以她跟丈夫商量了一下。

原本以为丈夫可能会不情愿,毕竟这是没必要的事情。没想到丈夫不仅非常赞同,而且提出要把房子盖得更好一点,比王冬红的规划还要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本王冬红是打算用两人一块存的钱盖新房子,但是王冬红的丈夫却表示自己要出一大半,剩下的才让王冬红拿钱。丈夫也是一个十分孝顺的人,不管是对王冬红的养母还是自家父母,他都很舍得花钱,经常去陪伴他们。

经过一番张罗,王冬红夫妻联系上了一个施工队,选定了一种双层别墅式的户型,总的花费下来就是30万左右,附带简单的刷墙装修。

两人此时收入虽然不低,但是三十万也着实不是个小数目。但是既然要盖,就盖一个敞亮气派的,也让老人风光一次。

夫妻俩选定了日子,就把老人接回了县城先住着,等房子盖好再搬回去。胡杏诊起初不知道他们要盖这么好的房子,还把自己这些年攒下来的八千块钱拿了出来,担心女儿负担太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着母亲手里一沓脏兮兮的钞票,王冬红心中很是酸楚。这些年,母亲为了供她读书生活,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孤零零住在破旧的院子里。

她心中暗暗道,无论如何也要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盖房子需要过施工的大车,但是老房子门前是别人的茶园,只有一条小路供二轮车通行,最多过一辆脚蹬三轮车。

王冬红找到了茶园的主人,一合计把这块地直接买了下来,还专门修了一条路,如此一来,房子就能正式开工建设了。

在建设的时候,胡杏诊也非常开心,经常让王冬红拉着她到工地给工人们倒水送饭。这个善良的老人也赢得了工人们的喜爱,干起活来更加卖力用心。

经过半年左右的施工,房子终于盖成,把里面收拾好之后,王冬红就帮着胡杏诊搬了进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栋二层小别墅就是成品,对于胡杏诊来说,是十足的“豪宅”。

两层楼非常宽敞,一楼有一间卧室,一个厨房、厕所,以及一个客厅,平时胡杏诊就住在一楼这个卧室。

王冬红非常贴心地给老人买了一台大电视,装了空调,还教会了胡杏诊怎么使用,家具厨具也是全新的。

二楼则全部都是卧室,因为还没有开发出来,毕竟只有一个人住。偶尔王冬红会过来陪她住,过年的时候,王冬红和丈夫一家人都会过来,住在二楼完全够用。

转眼间,距离新房盖成又过去了5年,胡杏诊已经年近八十,但是她的身体还是很硬朗。家里依然种着菜、养着鸡,她没事儿了就喜欢去村子里溜达,没有了经济上的压力,显得格外轻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冬红每到周末就回去陪她,母女俩一起坐在院子里晒太阳聊天,格外温馨。随着年龄的增长,胡杏诊也越发“小孩子气”,像小时候的王冬红一样。

有时候王冬红忙生意没时间回去,胡杏诊就会生气地打电话催,来了之后还得哄一阵子才行。

王冬红每次去都要给胡杏诊买许多吃的,其中油是非常挑剔的一项。王冬红喜欢买花生油,比较健康,但是胡杏诊爱吃猪油,不是猪油炒的菜就不想沾。

虽然现在胡杏诊经常发脾气,但是王冬红一直温和地包容着她,在这最后的时光里,做最贴心的女儿,陪她一路走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少人夸赞王冬红是一个孝女,但王冬红从来不觉得自己做的有多好,她曾经说,我只是偿还了百分之一的爱,剩下的可能一辈子都还不清。

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她们母女俩没有什么感天动地的大事情,却在数十年的温情守候中酿成感人肺腑的暖意。祝福她们继续这样幸福地生活下去,也激励更多人将爱心和孝心传递!#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