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梅雨 其一南宋 · 范成大

梅雨暂收斜照明,去年无此一日晴。

忽思城东黄篾舫,卧听打鼓踏车声。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七绝·梅雨》组诗中的第一首。诗中描绘了梅雨过后,天空暂放晴光的景象,以及诗人在这一刻的思绪。

首句“梅雨暂收斜照明”,描述了梅雨季节难得的晴天。梅雨时节常常阴雨连绵,此时天空放晴,斜阳映照,给人带来一丝暖意和欣喜。

次句“去年无此一日晴”,通过对比去年的天气,强调了今年梅雨期间这一天的晴朗是难得的。这种对比手法,使诗人对晴天的珍惜之情更加凸显。

第三句“忽思城东黄篾舫”,诗人的思绪突然飘到了城东的黄篾船上。黄篾船可能是当时江南地区一种常见的船只,用黄篾(一种竹制品)制成,用于在江河上航行。这里,诗人可能是想起了去年或前年在船上度过梅雨时节的情景。

尾句“卧听打鼓踏车声”,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黄篾船上听到的声音。打鼓声可能是船夫们为了协调划船的节奏而敲击的,而踏车声则可能是指船上用于排水或推进的脚踏水车的声音。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梅雨时节江上的生活气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绝.梅雨其二南宋 · 范成大

乙酉甲申雷雨惊,乘除却贺芒种晴。

插秧先插蚤籼稻,少忍数旬蒸米成。

“乙酉甲申雷雨惊”:诗句开头便点明了时令和天气情况。乙酉、甲申指的是古代的干支纪年法,这里可能是泛指某一年的芒种时节。在这个时节,雷雨频繁,给农事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乘除却贺芒种晴”:在芒种这个重要的农事节气里,农民们最希望的就是天气放晴,以便进行插秧等农事活动。诗人用“乘除”这一数学术语,形象地表达了农民们对晴天的期盼和感激之情。

“插秧先插蚤籼稻”:这句诗直接描述了芒种时节的主要农事活动——插秧。其中,“蚤籼稻”是一种早熟的水稻品种,农民们通常会先插这种稻子,以确保在秋收之前能够有所收获。

“少忍数旬蒸米成”:这句诗既是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肯定,也表达了对未来丰收的期待。农民们知道,只要辛勤耕作,忍耐一段时间,等到秋天到来时,就能够收获到香喷喷的米饭。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芒种时节农民们忙碌的劳作场景,以及他们对农事活动的重视和期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绝.梅雨其三南宋 · 范成大

风声不多雨声多,汹汹晓衾闻浪波。

恰似秋眠隐静寺,玉霄泉从床下过。

首句“风声不多雨声多”,直接点出了梅雨时节的天气特点,即风声较少而雨声较多。这种描述不仅准确,而且富有画面感,使读者仿佛能听到那连绵不断的雨声。

次句“汹汹晓衾闻浪波”,进一步将雨声描绘得如同海浪般汹涌澎湃,甚至让人在睡梦中都仿佛能听到那如波涛般的声音。这里的“晓衾”指的是早晨的被子,通过被子这一细节,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早晨,同时也展现了雨声所带来的宁静与安详。

后两句“恰似秋眠隐静寺,玉霄泉从床下过”则是诗人的想象与联想。他将自己在梅雨时节的睡眠与秋眠在隐静寺的情景相比较,将雨声想象成从床下流过的玉霄泉水。这种联想不仅富有诗意,而且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将雨声描绘得既生动又富有韵味。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清新自然,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将梅雨时节的雨声与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雨声如波、静谧安详的梅雨时节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绝.梅雨其四南宋 · 范成大

雨霁云开池面光,三年鱼苗如许长。

小荷拳拳可包鲊,晚日照盘风露香。

首句“雨霁云开池面光”,描绘了雨停云散后,池塘水面波光粼粼的景象。这种景象给人带来清新与宁静的感觉,同时也预示着接下来的生机与活力。

次句“三年鱼苗如许长”,通过描述鱼苗的成长,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成长。三年时间,鱼苗已经长得如此之大,这也暗示了自然界中生命的顽强与力量。

三、四句“小荷拳拳可包鲊,晚日照盘风露香”则进一步描绘了池塘中的另一番景象。小荷刚刚露出水面,叶片还未完全展开,呈现出一种拳曲的状态。而“可包鲊”则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荷叶的包裹状态。在夕阳的照耀下,荷叶仿佛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环,散发出淡淡的香气。同时,晚风拂过,带来了阵阵清凉与芬芳,使人感到心旷神怡。

整首诗以池塘为背景,通过描绘雨后的景色、鱼苗的成长以及荷叶的形态与香气,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美丽。同时,诗人也借景抒情,表达了对生命成长的感慨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