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毕业典礼、学生打老师,这些词句如果单个拎出来,可能也会上热搜,但是想要冲上热搜第一还是有些难度的。可这些词句搅合在一起,上热搜第一就不稀奇了。并且不出意外,会派生出一系列热搜,霸占热搜榜一段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报道截图

关于这件事,虽然当前的热搜词条是“网传复旦毕业典礼上学生挥拳打老师”,但是伴随着复旦方面回应“学院正在对事件进行调查,还没有调查清”,“网传”赋予事件的不确定性就消散了。因为“有视屏有回应”,可以确定就是“复旦毕业典礼上有学生打老师了”。

按理说,学生打老师,最直接的反应是道德谴责,接下来就是安规办事,根据实际情况,对打老师的学生进行处罚:触犯校规的按照校规处罚,触犯法纪的按照法纪处罚。可意外的是,舆论层面却开始基于身份进行发散,就好像打人学生如果不是台湾人(多处网传消息称:打人学生是台湾人),打老师的行为可以原谅似的。

当前,有这么几个消息很是耐人寻味。其一、有复旦学生爆料,打人学生曾在群里肆意辱骂同学,并且不止一人指出该学生在疫情期间的“不当言论和行为”;其二、打人学生本来想打院长的,结果打错人了;其三、打人学生曾写过讨伐复旦大学的“檄文”;其四、打人学生以前在期末考试卷上写脏话;其五、据说打人学生现已通过港澳台特殊渠道上岸北大医学部学人体生理学。

以上的消息是真是假并不确切,即便个别消息有图支撑。之所以要搜罗这些消息,并不是认为这些消息有什么价值和意义,而是想说,在面对是非时,我们越来越缺乏就事论事的能力。以至于,热搜很多,道理却难讲。

我们常说世间是非,越辩越明。可眼下看来,却并不如此。就拿复旦毕业典礼上学生打老师事件来讲,只能说其一、其二、其三、其四、其五这些消息可以一定程度上验证打人学生的行为和状态,但却不能用它们的关联进行互相牵制,进行“串联打力”。

就如其一,可以说明打人学生个人品行确实不怎么样,但却无法证明打老师的必然性;再如其二,这看起来有些滑稽,可却无法证明打人学生真的不认识院长;至于其三、其四、其五,也都一样,都无法必然的证明打老师这件事情的必然性,所以舆论层面愤怒半天,只能说有好些人又在进行想象和发挥了。

而且最要命的是,如果最终的真相跟“想象和发挥”没有对应上,那么复旦就是最终的受气包。如此强调,是想说在缺乏就事论事的情况下,一件事情中,永远只有受害者和受害方,而绝对的正确永远只停留在舆论的大口中。

很多时候,我们好像觉得真相很重要。可事实上,真相重不重要真还没多少人关心。因为在不讲道理的人看来,真相这个大筐,什么都可以装,就是不能装就事论事,否则就是“时代的叛徒”。所以我们会发现,当有人要就事论事了,那么结局只有一个,就地会被唾沫星子瞬间淹没。

要知道,一个健康的社会,一定要有“惩罚的隔离带”,就是一个人坏不坏不能凭借揣测去论断,而是要依据行为和后果进行裁定。否则一个人只要摊上一件事情,就可以被任何人罗织一组过往罪名进行打击,而这样的现实和逻辑下,就问谁还能独善其身?

好在随着“复旦打老师男生被警方带走”冲上热搜,这件事情总算进入正常程序。根据江湾校区保安办公室工作人员回应:警方已将打人学生带走去做笔录,被打老师去了医院。怎么说呢?虽然信息量很有限,但是这才是面对万千无常的正确姿势嘛。

换句话说,打人学生到底为何打老师,总要等到调查之后才好下结论嘛。至于网上那些从其一到其N的揣测,除了为“二极管们”提供一些“情绪价值”,事件过去后,往往留下的只是无尽的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