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生了一件事,让很多人反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方医科大学的一名医学老师,在临上课前,发现诊室里的一名患者疑似脑出血。

因为紧急处理病情,导致上课迟到29分钟。

校方得知该情况后,不仅没有给予理解,反而将其认定为重大教学事故。

该老师被扣除5月份的奖金,约2000块的工资,同时被取消本年度评优资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记者问校方的处罚行为是否合理?

可校方却以套话式的公关话术回应:

“因为耽误课了,我们对她进行了处罚。
作为一个医生,要处理好教学与医疗的工作。
我们是有一整套管理体系的。
这已经是最轻的处理方法,已被当事人认同。”

事后有人爆料,举报人正是与该老师朝夕相处的学生。

这名留学生在了解到具体情况后,仍选择背刺老师,让人不齿。

患儿的命和一堂课相比,到底孰轻孰重?

有人说:

“校方的校训是‘博学笃行,尚德济世’;
这次的处理结果与校训极为不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有人调侃说:

“马上就要填报志愿了,南医大以一己之力,让广大考生望而却步。”

还有网友吐露了众人的心声:

“这个老师是个好人,不能让好人寒心。
如果大夫没有人性,那世界该多可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不想承认,但此种”可怕的事实“,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上演过。

为什么医生不敢“主动救人”?

19年3月的一个中午,在柳州至南宁东的一列动车上,一位乘客身体极度不适。

在车内广播的一遍遍播报声中,陈医生主动请缨,前去查看病情。

根据患者的症状,陈医生判断他是胃肠功能紊乱。

在吸氧过后,又服用了藿香正气丸,患者的腹痛慢慢得以缓解。

本来一切皆大欢喜。

陈医生妙手回春,是救死扶伤的好榜样。

患者病情稳定,可以等到车站停靠就近复查医治,恢复健康。

可奇怪的事情来了。

就在陈医生准备返回自己车厢时,他被列车乘务员叫住。

他们要求陈医生出示医生证。

陈医生表示自己没有携带,列车乘务员又提出查看其身份证和车票、拍照存案。

除此以外,她还被要求书写一份情况说明并签字。

陈医生按照要求一一配合,但事后回忆起来,仍然觉得不舒服。

自己明明是在见义勇为,为何却要被当成犯罪嫌疑人一样遭受盘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列车员此番操作,明显是为了撇清关系和责任。

一旦患者出现任何不良反应或性命之忧,患者家属上前讨说法,就可以通过这些白纸黑字,让自己置身事外。

作为医生,治病救人自然没错。

但就怕患者的身体突遭变故,否则就会摊上责任,有理也说不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记得两年前的”除颤仪事件“吗?

一个老人突发哮喘,叫了120,自己叫的120没到,邻居叫的120赶巧到了。

老人家属与邻居协商,让自家老人先用救护车。

但120救护车拒绝打破规矩,也拒绝借用车上的除颤仪。

患者家属眼看借不到,拿出手机拍视频,想以此借助舆论施压。

写到这里,可能有人不禁要问:

“为什么这位救护车上的医生,不肯救助眼前的病人?”

要知道,看似简单的救助,其实背后的问题十分复杂。

车上有备用的除颤仪吗?

应该是没有。

除颤仪借给老人后,是用几分钟,还是几十分钟?

能够确保及时归还吗?

假如借出去,老人正在用,可到了该发车的时间,你总不能上前去抢吧?

那无异于杀人。

可是,如果不能确保及时归还,一旦在通往医院的路上急需除颤仪,邻居家的患者有了三长两短,借助除颤仪的医生一定会摊上责任。

所以,这位医生选择了最稳妥,最不可能承担事故责任,也同样在大家眼里十分冷血的做法:

摇上车窗,不予理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制度层面讲,法律不保护医生在非医疗环境下的行为。

现实中,一个有着基本判断力的医生,大概率是不会主动现身,承担责任的。

如果贸然出手相助,却对患者造成伤害,患者家属完全可以起诉医生。

一个医生历经寒窗苦读,做了无数的实验写好论文,好不容易进入一家医院。

在医院里作为助手实习一两年,终于成为正式的医生。

却因为一次见义勇为,很可能被患者家属纠缠不休,声名狼藉,甚至倾家荡产,被吊销执照。

你说从医生的角度讲,这又是何苦呢?

我们口口声声说医生是白衣天使,身上负有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

却忽略了他们背后艰难的选择。

也忽略了他们也是人,也要有自己生活的权利。

因此,出现一位见义勇为的好医生,那是十分珍贵的存在。

是这个社会的福报,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福音。

所以,回到南方医科大学不近人情的处理方式,也难怪有那么多人表示反感。

生命至上,还是规则至上?

美剧《良医》中有一段剧情:

美国某一州,共有约1000名患者等待肝脏移植。

为了保证供体匹配度较高,手术成功率增加,医院规定:

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6个月内不能饮酒、不能吸烟,一旦被发现将失去资格。

这一天,肝脏移植的名额,终于轮到了一位普通家庭的黑人父亲。

但因为在女儿的毕业典礼上饮了一杯香槟,违反医院的规定,失去移植肝脏资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医院认为,如果为他手术,就是对其他999名患者不公平。

但转眼间,获得移植的资格落在了医院的一位VIP客户身上。

这位客户的来头可不简单,他正是这家医院的重要资助者之一。

他无视规定,6个月内不断地抽烟,却依然保有移植资格,成功进行手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看,普通人总是被规则束缚。

社会资源多的人,却可能视规则于无形。

今年年初的电影《第二十条》中说:

“法律,应该让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

同理,规则的出现,应该是让社会资源较多的人,破坏规则的难度更大;

而不是让普通人生存的难度更大。

之所以强调生命至上,是因为规则,本就应该是保护普通人而服务。

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医生都必须成为见义勇为的英雄。

但至少,每一个挺身而出的医生,不该被冰冷的处罚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