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俊岭

游来游去的锦鲤,古色古香的灯盏、袅袅飘香的普洱……

上周的一天,国泰基金将《年年有余》的年金茶话会,安排在上海一个颇有格调、又闹中取静的场地。

以至于,晚来一会儿的陈瑞敏,差点没有找到位置。

不过,这并不妨碍整场交流的欢快基调。

在柔和的灯影下,在香茗的推盏中,几位在年金江湖拼杀多年的老将,卸下一身的戎装,徐徐地打开了深藏多年的“小秘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播进入尾声,主持人将最后一个问题——“请大家给年轻人一些养老建议”抛给嘉宾,陈瑞敏说了句让全场最欢腾的话:“锻炼身体,穿越周期!”

这是一场坦诚相见、氛围愉悦,同时又干货满满的投资茶话会。

主持人是资深媒体人徐金忠,三位嘉宾分别是:国泰基金养老金及专户投资经理李丁来、陈瑞敏和研究部总监助理兼信评主管王智鹏。

“来,喝茶!”

虽然与观众隔着一道屏幕,但嘉宾们博古通今的深刻洞察、于无声处的投资复盘、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都给人以一种难得的视听享受,也让外界对企业年金、固收投资,养老规划等话题,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现在,我就分享几个印象深刻的片段。

1、寻找净值增长的“变量”

“当这个时代到来的时候,锐不可当,万物肆意生长,尘埃与曙光升腾。江河汇聚成川,无名山丘崛起为峰,天地一时无比开阔……”

2006年春节,财经作家吴晓波给《激荡三十年》一书写下这句“题记”,这也成为他2024年跨年演讲的“开场”。

倥偬18年后,那个云蒸雾蔚的时代,还在吗?

名校金融学硕士毕业、金融从业14年,并拥有8年年金投资经验的李丁来,最近又重温了一遍《激荡三十年》。

“尽管改革开放只有40多年,但我们创造的价值,却远比过去四千年的总和还要多,是什么原因?破局点在哪里?引入了什么新的变量?”

在李丁来看来,过去四十多年的经济增长,归功于我们民族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更得益于制度激发了企业家的创新潜能和欲望。

与大到一个国家弯道超车的“底层逻辑”异曲同工,小到一只企业年金产品的净值曲线的“内生动力”,也源于投资经理在日常投研上的殚精竭虑,更重要是,他们对投资事业的执念与使命感。

相比公募基金,企业年金的“负债端”更为稳定,都是“长钱”,更看重长期稳健的回报,但这并不意味着年金投资经理就可以“躺平”——李丁来需要对错综复杂的利率变化保持敏感,也需要时刻盯着企业基本面的变化。

在利率收窄的2024年,年金投资经理每天都在为一两个BP而努力,而有时候为了“增厚”收益,他们也会适当参与一些含权资产,以博取一些风险敞口可控范围之内的浮动收益。

2、于无声处的投资复盘

一杯茶,一席坐,三言两语,道尽投资之道。

听着直播嘉宾的煮茶论道,我仿佛置身于江湖高手们的仙侠世界,他们复盘着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切磋着利率市场的刀光剑影,时而音色低沉,时而语气高亢,又时不时传来几声笑语。

在2022年下半年加入国泰基金前,陈瑞敏已深耕债券市场十多年,曾担任两家上市券商固定收益部投资经理,虽然管理企业年金的时间并不长,但在投资理念和框架上,却与其他长期负责年金投资的经理不谋而合。

“我之前大部分经历在券商自营,券商自营是公司自有资金,它追求资金的安全性,同时也追求绝对收益,所以与年金投资非常相似……”她说。

在陈瑞敏看来,固收投资经理与权益投资经理,在性格特质和风险偏好上,都有非常明显的不同——做股票的人天然乐观,而做固收的人天然偏悲观,这可能与两者的收益来源有很大关系。

做固收的经理,每天都是零点几到一两个BP,“一口口地去啃”,但对于权益经理而言,他们可能更多是瞄准一个时机,然后追求一个正确的量级。

不过,看似风平浪静的固定收益,也“暗雷”汹涌。

以信用债为例,自从2018年以来,很多过往评级不错的行业和公司,也开始暴雷,而如何提前规避风险,尽早识别有潜在风险的“个券”,也成为年金投资经理们必备的“看家本领”。

谈到信用评级研究,李丁来和陈瑞敏一致将目光投向坐在身边的王智鹏,作为国泰基金的信评主管,他需要密切关注债券市场的风吹草动,除了繁重的案头研究工作,还经常需要去公司实地调研。

用他俩的话来说,王智鹏的信评团队,在企业年金投资中,扮演着一个“扫地僧”的角色——功力深厚,又深藏不露。

3、深藏不漏的信评团队

两年前的冬天,带着丰富的债券投资经验,陈瑞敏推开了国泰基金的大门,正当她纠结于两家公司投资审美的契合度时,她看到了信评团队的推荐池——很多“熟悉”的个券都躺在那里。

早年,李丁来也曾在一家信用评级公司做研究员,这也让他与王智鹏交流起来,更为顺畅和“丝滑”。

对于王智鹏而言,信评研究的颗粒度与预判的准确度,直接影响前端年金投资的精确度,而他也凭借自己的专业性,赢得了投资团队的信任。

举一个例子,前几年,相关部委对产能过剩产业出台了一个政策,很多上市公司信用债评级受到了影响,当时公司的持仓也恰好有一些此类债券。

危巢之下,岂有完卵。此时此刻,卖还是不卖?

如果和其他机构一样“强行出库”,价格肯定非常不好,就真的“卖在低点”了,于是投资部门与信评团队紧急沟通,后者以专业的视角,对相关企业进行了认真梳理和论证,认为他们“信用风险可控”。

后来,市场果真验证了王智鹏团队的专业判断,相关部委出台了一些“打补丁”政策,扭转了市场的信心,被错杀的优质个券价值也得到了回归。

时过境迁,彼时投资过程中看似风轻云淡的表面下,其实都暗藏着急流与暗礁。

4、“锻炼身体,穿越周期”

身在基金圈,我很早就知道《深夜食堂》的大名,这档精心策划的节目,将平素正襟危坐的基金经理,置身于一个氛围宽松的场景,或茶馆、或户外、或厨房,向投资人展现了基金经理丰富细腻的精神世界。

与《深夜食堂》格调类似,《年年有余》是国泰基金近期新推出的另一个品牌,不同的是,受邀的嘉宾,并不是投资人耳熟能详的基金经理,而是投资于养老金、企业年金、专户等领域的投资经理。

在这场直播即将进入尾声时,主持人提议嘉宾,给年轻人若干年后的养老,提一些自己的规划和建议。

作为全场唯一的女嘉宾,陈瑞敏的回答也非常“接地气”。

“我们日常投资的节奏是比较紧张的,尤其是交易时段,处在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下,神经也是绷得非常紧的。”她希望退休后,自己能够松弛下来,比如说打八段锦、练练太极、写写字等。

对年轻人有什么建议?她不假思索地说:“锻炼身体,穿越周期!”

因为,现在的大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需要我们在身心上都做好应对变化的准备,只有把身体锻炼好,才能活得更长久、更健康,也才能在未来获得更多的机会。

话题交给了李丁来,他提议可以用AI畅想一下未来的生活,并提醒人们关注健康管理。“现在要注重身体,注重健康,更注重合理饮食,注重生活和事业的平衡,这也是我给年轻人的建议。”他说。

王智鹏则强调了经历的重要性,认为人生应多姿多彩,年轻人应丰富阅历、增长见识。同时,他也提倡建立财务安全边际,保持乐观态度,以应对生活中的起起伏伏。

无论是投资还是人生,都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在波动中寻找机遇,在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在坚持中寻求突破。

在“年年有余”的愿景中,愿每位投资者都能在投资与生活的路上,寻得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从容与富足。

5、后记:“防守,是最好的进攻”

在写作这篇文章时,四年一度的欧洲杯即将在德国上演,很多球迷期待98年的姆巴佩的精彩表演。

记忆里,印象最深刻的是,还要数2004年葡萄牙欧洲杯。赛场上,1985年出生的鲁尼大放异彩,但最终夺冠却是一路创造“希腊神话”的希腊队。

在足球赛场,进攻与防守,最好兼备,不能有短板。而在年金投资这一无形的赛场,每一位投资经理都像是一个守门员,无论你管理规模和净值曲线如何,大家都视“历史账户均未出现债券违约”为荣。

看完国泰基金《年年有余》的直播,我特意做了一些“功课”,才发现镜头里温文尔雅的李丁来、陈瑞敏,尽管网上的曝光率远不及公募基金经理,但都是管理数百亿资金、且长期业绩相当稳健的投资经理。

先说李丁来,2023年三季末,他所管理年金组合固收资产规模320亿元。2021-2023年,连续三年荣获“国泰优秀业绩奖”;获得某航空央企颁发的“2022年度卓越贡献钻石奖”。

再看陈瑞敏,她历史管理账户最大规模385亿,2019-2022年4年时间规模增长5倍。

在一份有关陈瑞敏的材料中,她给自己投资座右铭是:“以配置的心态做交易,从大概率投资;以审慎的态度做决策,从小概率风控。”

这句30字的投资箴言,换成足球赛场的话术就是:防守,是最好的进攻!

(全文完)

作者简介:陈俊岭,老陈聊资管&深聊投资人创始人、主笔,曾任证券报资深记者、公募基金子营销策划总监、财联社基金副主编,中基协首任媒体监督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