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知网

“我是一个美国人,我从小生长在美国,接受美国的教育。”2008年,钱学森的侄子钱永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就在这一年,他刚刚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他的获奖本应是全球华人值得骄傲的时刻,但他的这句话却引发了轩然大波,许多国人心中的喜悦瞬间被失望取代。

钱永健是谁?他是钱学森的堂侄,钱学森,这位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科学巨匠,放弃美国的高薪和优越生活,冒着生命危险回到祖国,献身于中国的航天事业。

而钱永健的这番话却仿佛在宣告,他与中国的联系,仅仅停留在血缘上,而非文化和情感上的认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学家的传奇家庭

钱永健出生在一个充满科学氛围的家庭里。他的父亲钱学榘和叔叔钱学森都在科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但他们的生活轨迹却截然不同。

只是后来钱学森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毅然决然回国。而钱永健的父亲则留在了美国,成为波音公司的工程师。

受家庭环境的影响,钱永健从小就对科研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化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天赋。为了培养钱永健在化学领域的才能,也为了满足钱永健的实验需求,钱学榘耗资为他在家里的地下室搭建了一个简易实验室。

钱永健在很小的时候就得了哮喘,不能参与剧烈运动也不能经常出门的他,只好待在家做一些简单的化学小实验打发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次,钱永健在和哥哥钱永佑一起做实验时无意间引爆了自制的炸药,烧毁了一张乒乓球桌。火光冲天,烟雾弥漫。

他们的父亲得知了这件事以后语重心长地说道,“科学研究需要谨慎。”

这一事件让钱永健深刻地意识到在做科学实验时严谨的态度有多么的重要,此后的岁月里,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一场实验他都坚持做到一丝不苟。

才华尽显

1968年,16岁的钱永健获得了西屋科学奖第一名。这是美国历史最悠久,也最具权威的高中生科学竞赛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迄今为止,有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人生履历中曾提到高中时期获得这一奖项,所以这个奖有被人们称之为“小诺贝尔奖”。钱永健能获得此奖的第一名也证明了他在化学领域的天赋。

同一年,钱永健凭借卓越的成绩顺利进入了哈佛大学。作为培养了无数科学家的知识圣地,钱永健在这里得到了极大地成长。

1972年,20岁的钱永健顺利从哈佛大学毕业,但他并未停下学习的脚步,刚刚毕业的他立马就收到了来自剑桥大学的录取通知,直接进入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剑桥大学,钱永健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还有许多优秀的教授帮忙答疑解惑。他的导师是著名的生物学专家——理查德·阿德里安,在导师的带领下,他在学术和科学研究领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是钱永健与导师的研究方向略有不同,但他深思熟虑后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研究兴趣,并凭借自己的努力逐渐在神经科学领域崭露头角。

从剑桥大学毕业以后,钱永健先后在美国多所高校工作,1995年,他被选为美国医学研究院院士,三年后又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此时的他也不过才46岁。

诺贝尔奖的荣耀时刻

1994年,钱永健开始对绿色荧光蛋白进行改造研究,经过近12年的钻研,终于在2008年成功改造了绿色荧光蛋白,这一创举使得他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2008年,瑞典斯德哥尔摩的音乐厅内灯光璀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正在举行。钱永健身穿黑色礼服,手中捧着那枚象征着无上荣誉的诺贝尔化学奖奖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钱永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消息传到国内以后,赢得了公众的一片赞誉,在得知他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的侄子时,大家对他便多了一层滤镜,对他更加赞赏。

事实上,钱永健虽是钱学森的侄子,但他并未与钱学森院士见过面。不仅如此,钱永健得奖后的一番话更让国内关注着这件事的公众一片哗然。

引发争议的言论

在一次采访中,一位记者问道,“钱教授,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您此刻的心情吗?”

钱永健微微点头,声音平稳:“这是对我们团队多年努力的肯定。我非常感谢我的同事和家人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者再次提问:“作为一位华裔科学家,您觉得获得诺贝尔奖对中国科学界意味着什么?”

钱永健略微皱眉,停顿了片刻:“其实,我一直都认为自己是美国人。我在美国出生、长大,接受美国的教育。我是作为一名美国科学家获得这项荣誉的。”

此话一出,全场哗然。现场的中国记者们也面面相觑,显然没有预料到这样的回答。

钱永健的言论迅速传回国内,立刻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媒体纷纷报道,网络上也是一片沸腾。许多人不理解钱永健为何要在这样的场合,这样的时机说出这句话。不少网友对他的话感到愤怒,认为他背叛了自己的血统和祖国。

然而,奇妙的是,科学界对钱永健的评价却依然高度肯定。诺贝尔奖委员会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钱永健的研究对化学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国籍并不影响这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认可钱永健的科学成就,”一位委员会成员说道,“科学是无国界的,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位科学家的努力和贡献。”

钱永健的回应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和批评,钱永健并没有进行过多的辩驳。几天后,他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平静地解释了自己的立场。

“我理解大家的情感,”钱永健面对摄像机,神情平静,“但是我确实在美国长大,接受的是美国的教育和文化。我的科研团队也是在美国建立的。科学研究是我的工作,我的国籍并不会改变这一点。”

尽管钱永健的言论引发了轩然大波,但他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在向公众解释完自己的想法以后便继续投入到了自己的研究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埋首科研,不忘初心

就在公众逐渐淡忘这场争议时,钱永健的团队在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一突破不仅在生物细胞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还为药物筛选和信号传导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

2009年,一场重要的国际科学会议在美国旧金山举行,钱永健作为特邀嘉宾发表了主旨演讲。

面对着台下的年轻学子,他说道:“科学研究需要的是专注和执着,不管面对什么样的质疑和困难,只要心中有目标,就一定能走得更远。”

钱永健获得诺比尔化学奖以后,依旧过着自己“朴素”的科研生活,对于外界的纷纷扰扰没有过多的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曾告诉记者,自己希望可以利用荧光蛋白帮助攻克癌症,因为他的父亲钱学榘便是因癌症而死,可惜2016年,钱永健意外离世,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结语

钱永健的故事不仅是一位科学家的传奇,更是关于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的复杂叙事。在科学无国界的道路上,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责任与担当。

尽管人们因他的发言产生了争议,然而,他的科研成就和对科学事业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他在绿色荧光蛋白领域的研究,为生物医学和其他科学领域带来了新的突破。他对科研的严谨和专注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参考资料:

知网《纪念钱永健——生命科学界的巨星》——朱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