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欢迎你 圆好大学梦

为深入落实教育部“2024高考护航行动”,全力做好考生综合服务保障、考试招生宣传引导、志愿填报咨询等各项工作,着力解决考生和家长“急难愁盼”问题,积极营造公平、安全、科学、规范的舆论环境。今年,“四川教育发布”新媒体将继续联合全省高校新媒体矩阵联盟,推出主题为《四川欢迎你,圆好大学梦——XX大学\学院》系列内容,请大家持续关注!

今天,川川推出的川内高校是四川大学,我们一起来了解~~

Sichuan University

四川大学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理工医均衡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

01

人才培养实力雄厚

招生计划:9225

招生单元:41

学科门类:13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93

国家级一流课程:128

强基计划专业:9

拔尖计划2.0基地:13

大师班创新班:9

双学士学位项目:8

辅修专业:13

微专业:2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人才培养特色鲜明

专业选择更加自由

• 转出不设限!专业门类之间不设限!

• 大一入校后,拔尖计划2.0 13个专业任你选择

• 大一、大二下学期,可申请全校范围内转专业

• 大类培养结束后,分流选择专业

• 每年转专业成功率60%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才路径更加多元

想挑战自己,你有很多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3个拔尖计划2.0基地

• 首批入选国家“拔尖计划1.0”

•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基础医学、工程力学、药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 新生入学后面向全校选拔,保研100%

9个强基计划专业

• 文史哲平台:汉语言文学(古文字方向)、历史学类、哲学

• 数理力平台: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工程力学

• 化生医平台化学、生物科学、基础医学

• 本硕博贯通式培养,保研100%

• 大四提前进入研究生阶段培养,可在基础学科三大平台内转段,也可转段至国家紧缺人文社科领域、国家安全、先进制造、智能科技、高端芯片与软件、新材料等国家战略重点领域方向

7个名师学术创新班 + 2个交叉创新班

• 名师学术创新班:华西生物治疗国重创新班、生物材料国家工程中心创新班、深地与地下水利国重创新班、生物质科学与工程创新班、碳中和技术创新班、先进高分子材料•工程创新班、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实验班

• 交叉创新班:国际减灾与应急管理创新班、互联化工交叉试验班

• 由院士、名师和国家级人才领衔指导

• 大一下学期同转专业一起选拔

8个双学士学位专业

• 发挥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文理工医学科专业交叉融合

• 数学经济学、计算生物学、口腔数字化技术、网络空间安全与法学、护理学与管理学、医学技术与智能制造、数学与智能科技、计算与金融

• 进校后选拔,一本毕业证书注明两个毕业专业,一本学位证书写明两个学士学位

13个辅修专业

• 完成后授予辅修学士学位,和主修学位一并上传学位信息备案系统,一本学位证书写明主修和辅修学位

• 主要包括:金融学、经济学、金融工程、法学、法学(知识产权方向)、汉语言文学、英语、历史学、考古学、哲学、生物科学、财务管理、软件工程

28个微专业

• 面向国家和社会急需领域,开设智能金融、量子科技、药物经济与管理等微专业

• 修读后获微专业学习证书

3大“四新”人才培养基地

新工科

• 19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 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新医科

• 软科大学专业排名10个A+、7个全国第一

• 4家国内顶尖附属医院教研医管协同育人

• 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平台

• 医学+信息、+制造、+材料等三大医工结合方向

新文科

• 考古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2022年启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重大学术和文化工程《汉语大字典》修订

国际交流更加丰富

与34个国家和地区268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建近100个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际课程周(UIP)

• 从2012年开始,每年夏天邀请百余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外籍专家、学者来校开设为期两周的全英文课程、专题学术讲座等

• 邀请世界名校大学生来校开展“国际交流营”活动

• 汇聚全球优质教学资源,拓宽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大川视界”大学生海外访学计划

• 从 2018 年春季学期开始实施

• 每年可资助3000名学生赴国 (境) 外一流大学进行短期访学,参加语言文化交流、创新创业实训、课程修读、社会实践、国际学术竞赛、国际学术会议、科研学习交流、国际组织实习、海外实习实训等

学科交叉更加突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强化创新实践能力提升

• 国家级“双创”教育荣誉全满贯

• 建设“医工融合的创新与实践”等跨学科交叉课程、项目制课程近100门

• 建设面向学生开放的医工结合交叉研究中心、工业互联网研究中心等交叉研究平台

本科生参与科研学术训练全覆盖

• 鼓励不同专业学生以“揭榜攻关”式参与交叉项目研究

• 国创计划每年立项1500余项

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型学科竞赛

• 深度挖掘培育创新创业项目1000+个/年

• 近五年学生参加科创竞赛获省级及以上奖励20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800余项,国际级奖100余项

• 2015年以来,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9金,金奖总数全国第五

• 近三年在“挑战杯”国赛中获得特等奖和金奖15项

全场景企业实践全覆盖

• 9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 i创街支持学生创新创业

• 青年校友创业的医联、乐乐医、薪太软等独角兽公司市值逾百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人才培养亮点纷呈

大类招生

相近相似专业的优化组合

小型化大类,宽口径培养,不搞冷热凑

新生入校后,接受至少1年的大类培养,修读公共基础课程、大类平台课程和通识核心课程。在大类培养阶段最后一个学期结束后,各学院启动专业分流,学生可自由填报大类包含的所有专业志愿。在专业培养阶段,主要修读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个性化课程等。

原则上一个学院一个招生单元

更多的理性选择学习机会!

更好的高等教育教学资源!

大类培养

为通才定规则,为天才留空间

个性化学业,多机会选择,不搞齐步走

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知识结构原则上按照“人文素养课程群、科学素养课程群、学科基础课程群和专业核心课程群”四个四分之一要求设置学分。全校放开选课,支持每个学生个性化定制培养方案,与指导教师共同制定个人修读计划,开展个性化学习和深度学习。

打造以“中华文化”和“科学进步与技术革命”为先导,包含“人文与艺术”“自然与科技”“生命与健康”“信息与交叉”“责任与视野”五大模块的百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院士、杰出教授等领衔开设课程。

AI赋能

全场域人工智能+素养教育

探究式学习,智慧化发展, 不脱离时代

推出“4个100”人工智能赋能一流本科的融合式教育改革,建设100个知识图谱AI课程、100个跨学科项目制课程、100个文理工医实践实验实习改革项目、100本立体化数字教材。

推进“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嵌入本科教育教学行动”,打造“人工智能素养(文理工医)”通识教育优选课程,将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嵌入文理工医各学科专业,培养师生人工智能的思维意识、方法技能和伦理道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来源: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