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历史考证,坐落于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的“护台”,是原始社会末期龙山文化的一处珍贵遗址。此台因其高耸于周围地势之上,犹如一座孤独的守望者,故得名“护台”。关于“护台”还有一个凄美的传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双月湖,昔日曾以泥汤湖之名著称。湖畔,静卧着一座古朴的村庄,村庄内高姓人家名声响亮。这家有一子,名为高柴,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英勇与才智。

岁月流转,高柴长成了一位壮硕的青年,他心怀国家,毅然投身军旅,肩负起保卫疆土的重任。在军营中,他凭借出色的武艺与英勇无畏的精神,屡建战功,赢得了众人的尊敬与赞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柴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赢得了邻村冯氏姑娘的芳心。两人结为连理,共同孕育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取名高柴女。这个家庭充满了欢声笑语,幸福洋溢。

然而,命运弄人。在一次激战中,高柴不幸英勇牺牲,他的遗体葬身于茫茫大海之中。这一噩耗传来,冯氏悲痛欲绝,病倒在床榻之上,久治不愈。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冯氏紧紧握着女儿的手,眼中满是不舍与期望。她嘱咐女儿,一定要找到父亲的尸骨,带他回家,与她合葬在一起。说完这话,冯氏便永远地闭上了眼睛,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段悲壮的故事在村庄里流传开来,成为了双月湖畔永恒的传说。人们感叹于高柴的英勇与冯氏的执着,也为这个家庭的遭遇感到惋惜。而高柴女,则带着母亲的遗愿,踏上了寻找父亲尸骨的艰辛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刻,高柴女已经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她怀着无尽的思念与哀愁,将母亲轻轻安葬,随后毅然踏上了寻找父亲的漫长征途。经过无数艰难险阻,她终于站在了浩渺的东海边。

眼前的大海辽阔无垠,波涛汹涌,仿佛要将整个世界都吞噬。然而,高柴女并未因此放弃。她深吸一口气,俯下身子,从腰间掏出那只沿途乞讨时用过的瓢。她一下接一下地舀起海水,尽管手臂酸痛,却始终坚持不懈。就这样,她连续舀了三天三夜,可那滔滔的海水却丝毫未见减少。

此时的高柴女,腹内饥饿难耐,头晕目眩,几乎站不稳脚跟。她再次望向那无边无际的大海,心中涌起无尽的绝望。她觉得自己在这茫茫大海面前显得如此渺小,似乎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一时间,她心灰意冷,竟萌生了投海自尽的念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柴女正准备奋身跳入大海,却突然感到有一只大手将她抓住,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老大娘让她平静下来,告诉她说:“你的一片孝心感人肺腑。今天,我借给你一个小瓦罐和一只小木勺,用木勺舀出的水一定要装进瓦罐里,千万别洒在外边。发现尸骨,用自己的鲜血滴到上面去,若渗进去,就是你父亲的……”高柴女遵嘱舀了一勺,海水顿时减少了一半,随即又舀了一勺,海水所剩无几。海底终于显出一堆堆尸骨,高柴女咬破自己的手指,终于找到了父亲的尸骨,她悲痛欲绝,撕下自己裙子包上父亲的尸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柴女把瓦罐的水倒回了大海,海水也便恢复如初,她把木勺和瓦罐交还给老大娘。老大娘又帮高柴女雇了车辆,还送了些盘缠和为父母办丧的丧葬费。高柴女既悲且喜,泪流满面,不知道如何感谢才好。一眨眼工夫,恩人不见了,高柴女只得面朝苍天连连叩头。后来听说那老大娘原本是“地藏老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当地有个忌讳之禁,不能用裙子包尸骨,所以高柴女也受到了非议,再加上伤心劳神,疲惫困顿,操劳过度,悲痛欲绝,将其父母安葬后不久,她也遂绝世而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柴女的一片孝心尽人皆知,遐迩闻名,也同时感动了皇帝,皇帝赐高柴女御葬,埋在泥汤湖中“湖台”之上,并敕封为“仙姑”,在其墓前,还设置了石人、石马、石猴、石羊等,以期万古流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柴女传》这样记载:高柴女,宋时鲁东人,至孝女也。父名高柴,为渔海上,无故而亡。柴女思父,遂日舀海水,倾之石崮西窝,三载不止,形近损灭。乡人怜之,劝之不从,乃皆与之共。后遇一妪路乞,饱食之,妪赠之以椿笊,嘱令其用。柴女乃临海起笊,三笊竟竭海。有兽踞海底,状如百鼻之象,闻笊味而化小蟹,柴女以笊罩杀之。起而四视,见一朽骨若父,乃衣裹归。

百事孝为先,不孝子孙会遗臭万年,这是这个传说留给今人的正能量。这正是:高柴征战沙场亡,女儿寻父去大洋;孝心感动天下人,皇帝敕封永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