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林清玄说:“生命的勇气有时是由一些极淡远的幸福所带来的。”

诚然,好好爱惜生命,不是使劲折腾,而是在喧闹的世界里,过淡泊的日子。

心浮气躁的人,怎么也过不好这一生,就是有福气,也感受不到。

聪明人惜命的最好方式,就是压住火,沉住气,稳住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压住火,遇事,不争执。

兔子急了也咬人。人哪能没有火气呢?

总有一些时候,我们会发出莫名之火。

可怕的是,身边人不一定懂得熄火,还要火上浇油。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的声势很大,朝廷里的官员们,分成了两派:主战,求和。

宰相卢携是主战的头目,他想方设法说服唐僖宗。

宰相郑畋主战求和,因此拼尽全力反对卢携的建议,在朝堂之上,就发飙了。

争执之中,卢携一挥手,就把案台上的砚台打翻了,墨子把衣袖染黑了。这一下,彻底火了,他抓起砚台,就丢向郑畋。

面对一片混乱的局面,唐僖宗也忍不住火了,把两位宰相,都免职了。

外面是起义军汹涌而来,朝廷内部却在互相攻击,唐朝走向败亡,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作家巴尔扎克说过一个观点:“根据感情交叉反应的秘密法则,一个发火的人不自觉地总要把他的火气发泄到不相干人身上,总像一个弹子球,自己受撞击之后,总要传到别的弹子上去。”

是的,你对别人的火气,终究要以另一种方式,回到你自己身上。

夫妻之间,火气大了,容易离婚;半路上,路怒症的人会导致两车互相攻击;单位上,发火的时候,什么工作都做不好,还得自己收拾烂摊子。

当你有火气的时候,问一问自己:发火有什么用?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吗?

毫无疑问,答案是否定的。

想要活得好一些,就把火气压下去,遇事好商量,若对方不和你商量,那就走开好了。

你不去争吵,保持了安静,对方也会冷静。接下来,才有可能商量着处理问题,握手言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沉住气,遇困,不放弃。

人生沉沉浮浮,谁都有一段低谷要走。

你若是在低谷里,瞎折腾,那就会进入更深的低谷,甚至万劫不复。

正确的做法,就是身体往下滑的时候,待着不动,就会有另一种形式的上升。

王阳明说:“静处体悟,事上磨炼。”

低谷是磨砺自己的地方,你必须安静下来,才能有转机。

当年的王阳明,被宦官迫害,被贬到贵州的龙场。

去龙场的半路上,宦官还派人追杀,王阳明脱掉衣服,扔进河里,制造已经被淹的假象,才保住生命。

到了龙场,生活的条件非常简陋,他还长时间在小溶洞里住。

人生何去何从?以后还能看到光芒吗?王阳明思考了很多。

与其浑浑噩噩,不如和当地的百姓一起劳作,把自己读过的书,讲解给大家听。

当一个人变得积极的时候,幸运之神就光临了。王阳明也得到了举荐,成为了大家的老师。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一个人受困的时候,其实是犯了“欲速则不达”的错误。需要停下来思考和改变了。

自己按下了暂停键,憋一口气,就能够再次启动。

憋气的过程,有一点憋屈,但是会积累很多的力量,打破人生的壁垒。

就像孙悟空,被困是山下五百年,仍旧向往自由。因此他等到了唐僧,还使劲喊“师傅”。

就行唐僧,被女儿国的国王喜欢,成为了最佳的驸马人选,但是他执意要西行,终究得到了国王的理解。

上天困住了一个人,也会给人解困的智慧。从来不会让一个人真正走投无路。

自暴自弃的人,那就上天也爱莫能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稳住局,遇乱,不惊慌。

不管你生活在什么时代,都有一种“生不逢时”的感觉。

外面很乱,不是你想要的样子,可是你无论多么努力,都改变不了。

因此,聪明的人,学会了“乱世出英雄”的套路,保持清醒,坚持顺其自然。愚昧的人,才总是惊慌失措,每天都被外界的情况,打乱自己的生活。

心乱了,一切都乱了;心若不动,风又奈何?

在明朝正统十四年,御史陈溢弹劾宦官王振,说王振违反治国法则,干扰朝廷政务。

王振的几个兄弟,立马就反驳陈溢,还拿出了拳头。

支持陈溢的官员,也不甘示弱。

就这样,朝廷上有两派人在打架。混乱之中,锦衣卫马顺的脸被人咬伤,还被按倒在地上,被人踢打。

面对乱糟糟的朝廷,皇帝也无可奈何,说:“爱卿们的忠义,朕已知道。”

稳不住局面,那就会引发巨大的伤害,对谁都没有好处。

能够赢到最后的,都是那些能够稳住局面的人。并且赢的根本特征,就是“稳定”,大家都认同。

人这一生,就要有经得住狂风暴雨的本事,等风雨过后,外面的世界,才有“空山新雨后”的美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我们要明白一点:惜命,是爱惜身体,也是维护命运积极向上的好姿态。

仅仅是活着,身体好,是不够的,还得心灵健康,内心有温暖和阳光。

林清玄在《可以预约的雪》里写道:“对生命的恒常有祝福之念,对生命的变化有宽容之心。”

以不变应对万变,看起来做得事情很少,但是效果特别好。

好钢用在刀刃上,人力用在有价值的事情上。

余生很贵,不要浪费。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