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严词拒绝,日军随即向宛平城发动了猛烈进攻,中国守军奋起反抗。七七事变拉开了中国全面抗战的序幕。

当时在宛平城和卢沟桥一带与日军作战的中国军队是国民革命军第29军,他们是全面抗战以来第一支与日军交战的部队,此战中国守军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聊聊中国守军的主要将领。

1、军长宋哲元

宋哲元是山东乐陵人,北洋陆军随营武备学堂毕业,毕业后加入冯玉祥的部队,从一名基层军官做起,一直做到了第二十五混成旅旅长,成为西北军五虎上将之一。

1930年中原大战时,宋哲元被冯玉祥任命为第四路军总指挥,参与了混战,不过此战冯玉祥损失最为严重,西北军经此一战几乎全军覆没,剩下的残部经张学良的允许被宋哲元收拢整编为一个军。

宋哲元整军后,长期驻扎在察哈尔一带,1933年日军侵犯长城各个关口,宋哲元部参加了长城抗战,所部组成的大刀队虽然给日军以震慑,但是大刀队也几乎全部牺牲。长城抗战之后,宋哲元被任命为平津卫戍司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哲元

七七事变爆发后,宋哲元仍对日军存有幻想,希望通过谈判解决双方矛盾,但是蒋介石电令宋哲元抵抗,之后宋哲元向全军下达命令全面抵抗日军侵略。然而由于29军准备不足,被日军打得节节败退,29军一路向南败退,8月3日宋哲元通电辞职。

不久,宋哲元被任命为第一集团军总司令,率部反攻平津,但是宋哲元部仍然没能打赢日军,再次向南撤退,1938年1月宋哲元退到河南新乡,4月第一集团军番号被撤消,宋哲元仅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从此失去了直接指挥军队的权力。

之后宋哲元因病退居到大后方养病,1940年4月5日病逝,终年56岁,国民政府追升其为一级上将,遗体安葬于绵阳富乐山。

2、副军长佟麟阁

佟麟阁是河北高阳人,1911年佟麟阁投入到冯玉祥麾下当兵,成为一名普通的哨兵。此后多年佟麟阁一直在冯玉祥的部队中任职,而他的职位也在不断的上升,1924年,佟麟阁升任陆军第二十五混成旅旅长。

1930年中原大战期间,佟麟阁奉冯玉祥之命,在西安建立新一军,任军长兼第二十七师师长,负责召集西北军旧部,招募新兵,积极训练,巩固后方。

中原大战之后,西北军完败,宋哲元招拢旧部编成一个军,在宋哲元就任察哈尔省主席后,邀请佟麟阁来帮助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佟麟阁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前夕,宋哲元借为父亲修墓和养病为名离开部队,佟麟阁代理军长职务直接负军事指挥之责,七七事变爆发后,佟麟阁以副军长之职负责军事指挥,以军部名义向全军官司兵发出命令:凡是日军进犯,坚决抵抗,誓与卢沟桥共存亡,不得后退一步

1937年7月28日,日军向北平发动总攻击,进犯南苑,时任第29军副军长的佟麟阁与132师师长赵登禹指挥29军死守南苑,佟麟阁被机枪射中腿部,部下劝其退下,他执意不肯,仍带伤率部激战。与日军从拂晓战至中午,头部又再受重伤,终因流血过多壮烈殉国,时年45岁。

3、第37师师长冯治安

冯治安是河北故城人,1912年冯治安加入到冯玉祥军中做了一名小兵。之后冯治安不断高升,到1926年冯玉祥五原誓师时,冯治安已经是国民联军第五师师长。中原大战后,西北军的残部接受张学良的改编为陆军第二十九军,由宋哲元出任军长,冯治安任第三十七师师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冯治安

1936年,冯治安任第三十七师师长兼河北省主席,七七事变爆发后,冯治安指挥37师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英勇不屈的战斗。佟麟阁战死后,冯治安代理第二十九军军长,29军被改编为第一集团军后,冯治安任副总司令兼前敌总指挥和第七十七军军长。

卢沟桥事变后,冯治安参加了后来的八年抗战,1940年,升任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他率部在鄂西坚守了六年之久,有效的遏制了日军的西进。

1949年冯治安跟随蒋介石去了台湾,1954年因脑溢血在台北逝世,终年58岁。

4、第38师师长张自忠

张自忠,1891年出生于山东临清,1916年经好友介绍,张自忠认识了冯玉祥并加入冯部当兵任中尉。中原大战后,冯玉祥的西北军残部被编为东北边防军第三军,张自忠任该军38师师长。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张自忠出面与日本周旋,试图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因此被舆论误解为“汉奸”,张自忠被迫躲进了东交民巷德国医院,同时通过《北平晨报》等媒体发表声明,宣布辞去所有代理职务,北平沦陷后张自忠逃离北平。

1940年5月,日军为了控制长江交通、切断通往重庆的运输线,集结30万大军发动了枣宜会战,张自忠亲笔昭告各部队、各将领出战,率部抗击日军。激战中张自忠率领的1500余人被近6000名日寇包围在南瓜店以北的沟沿里村,然而日军的火力太猛,张自忠部伤亡惨重,激战过后身边仅剩百余人,张自忠将卫队调往前方增援后,身边仅剩8人,最终全部战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自忠

张自忠殉国当日,部下率部闯入阵地抢回他的遗体,日军则下令停止飞机轰炸,以免伤到张自忠遗体。张自忠的尸骨在经过宜昌时,十万军民恭送灵柩至江岸,其间日机三次飞临宜昌上空,但祭奠的群众却无一人躲避,无一人逃散。灵柩运回重庆后,国民政府发布国葬令,颁发“荣字第一号”荣哀状。将张自忠牌位入祀忠烈祠,并列首位。

1940年5月28日国民政府追授张自忠为陆军上将,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4年9月, 张自忠将军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5、第132师师长赵登禹

赵登禹,1898年出生于山东菏泽,早年投入冯玉祥帐下当兵。中原大战后,赵登禹被任命为29军37师109旅旅长,1931年参加了喜峰口抗战,因战功被提升为132师师长并授予陆军中将军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登禹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赵登禹被任命为南苑指挥官,坐镇南苑,与副军长佟麟阁一起负责指挥南苑的所有军事力量,1937年7月28日,赵登禹奉命赶赴南苑负责北平防务;与日军血战六小时,在集结途中,不幸被日军的伏兵击中胸部,壮烈殉国,年仅39岁。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第一个牺牲的师长。

1937年7月31日,南京国民政府颁布褒奖令,追授赵登禹为陆军上将,2009年9月,赵登禹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6、第143师师长刘汝明

刘汝明,河北献县人,早在1912年就投入到冯玉祥麾下,之后常年跟着冯玉祥,到1930年已经是第2方面军第一路军第10军军长,1936年晋升为陆军中将。

抗战爆发后,刘汝明先后担任第68军军长、第28军团军团长、第2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等职,先后参加了张家口战役、台儿庄战役等战役,长期在豫、鄂接壤处与日军作战。抗战胜利后,刘汝明担任国民党第四绥靖区司令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汝明

内战爆发后,刘汝明的部队不断地受到解放军的打击,1948年6月刘汝明调任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刘峙)副总司令兼第4绥靖区司令官,当年12月第四绥靖区改为第八兵团,刘汝明任担任兵团司令。淮海战场上失败后,刘汝明率领第八兵团南逃,先是负责长江防御,解放军渡江后刘汝明率第八兵团又逃到厦门,1949年10月在厦门被歼灭,刘汝明本人仅带少数人逃到台湾,1952年退役,此后一蹶不振,1975年在台湾病逝,终年80岁。

7、第9骑兵师师长郑大章

郑大章是天津静海人,早年加入冯玉祥的部队当兵,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骑兵第一军军长,中原大战时率骑兵突袭归德(商丘)机场,烧毁飞机十余架,蒋介石险些被擒。

1937年任国民党政府军第二十九军骑兵第九师师长。七七事变时,率部参加北平(今北京)南苑大红门抗日战役。佟麟阁骂他“四条腿跑得真快”,次年升任第1集团军骑3军军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大章

1940年,郑大章投靠了汪伪政权,1945年4月被汪伪军事委员会授予陆军上将军衔。同年夏任京畿“剿匪”总指挥部总指挥,指挥伪顽武装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围剿”作战。

抗日战争胜利后,郑大章被国民政府军法机关逮捕,关押在苏州陆军监狱,1949年1月因病获释。1960年在北京病逝,终年69岁。

小结:

29军是冯玉祥的西北军残部组成的军队,有西北军的作战风格,军中的主要军事指挥官也都是西北军主要将领,在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中,他们奋起反抗,拉开了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军中的主要将领如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为国战死,成为民族英雄,但是也有诸如郑大章这样的人做了汉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