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省港大罢工的工人纠察队

1925年6月19日,广州和香港爆发了规模宏大的省港大罢工。此次罢工由共产党人邓中夏及苏兆征领导,历时1年零4个月,是上个世纪世界工人运动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大罢工。

1925年5月,上海发生工潮,工人领袖顾正红被杀。学生示威声援,被租界的英籍巡捕开枪射杀十三人,重伤数十人,是为五卅惨案;事件引起全国反抗外国在华势力的五卅运动,其中日本及英国为矛头所指。

为了支援上海人民反抗斗争,香港的工会由共产党人邓中夏(中华全国总工会总书记)及苏兆征(香港海员工会)等人以中国国民党员身份,以全国总工会的名义,召集香港各工会联席会议,成立全港工团联合会,决议罢工。

6月19日起,电车、印刷、船务等工会首先宣布罢工,其他工会随即响应,三日内即有二万人离开岗位,不顾英帝国主义者的阻挠和威胁,回到广东。21日,广州沙面洋务工人开始罢工,市内其他洋务工人也加入罢工行列,拒向英商及领事馆提供服务。

23日,回到广州的罢工工人偕同省港澳各团体,省内国立、市公私立等大小男女学校、商界各团体、农民团体及黄埔学生军、粤军、湘军、警卫军等十万余众在广州东较场集会,追悼上海死难同胞,抗议帝国主义暴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省港大罢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沙面西桥建筑上的临时工事和租界军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沙基惨案”死难者

集会会场分为三部分:工农界会场由谭平山主持;学商界会场由伍朝枢、邹鲁主持;军界会场由汪精卫主持。当时的广州国民政府处于联俄容共时期,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胡汉民宣读国民党决议案,请国民党中央党部代表廖仲恺演说、广州特别市代表孙哲生演说,商界协会代表甘乃光演说,演毕宣布散会巡行。

中共广东区委主要领导人陈延年、周恩来均参加了游行。当游行队伍途经沙基路时,突然遭到沙面租界英法军警的机关枪扫射、理由是游行者越界并威胁租界人命财产,停泊在白鹅潭的英、法军舰也开炮轰击,当场打死52人,重伤170余人,轻伤者不计其数,这就是著名的“沙基惨案”。

惨案发生后,更加激起中国人民的义愤,更多的工人加入罢工行列,到6月底、省港罢工人数达25万。此后,广州革命政府也照会英法等国,提出抗议、并宣布同英国经济断交,封锁出海口。

为了更有效地领导罢工,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广州召开广州、香港、沙面各工会代表大会,成立了省港罢工委员会,苏兆征被选为委员长兼财政委员长,邓中夏任省港罢工委员会党团书记、顾问和工人纠察队训育长,并聘请廖仲恺、邓中夏等人为顾问。

广州政府在国民党中央委员兼工人部长廖仲恺主导下,决定援助香港工人回广州生活。当时,还成立了二千多人的工人武装纠察队,到各港口驻防,严密封锁香港,禁止粮食输出香港及经香港之货物入口;用罢工、排斥英货、封锁香港三项有力武器与英帝国主义作斗争,使当时的香港交通断绝,工厂停工,商店关门,供应困难,物价飞涨,垃圾粪便没人打扫,香港成了“臭港”、“饿港”、“死港”。

香港政府对事件最初持强硬态度,认为广州政府受俄国共党支助,遂要求伦敦派遣海军封锁华南各港口;并且试图煽动反对广州政府的地方军事力量进攻广州。不过,英廷指示港府必须保持克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中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兆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中夏(左四)、苏兆征(左五)与罢工代表交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中夏(右)、苏兆征(中)在省港大罢工中

1925年年底,对峙开始出现缓和现象。原本主张强硬的港督司徒拔离任,11月到任的新任港督金文泰,表现出较为友善态度,派出辅政司到广州与国民政府谈判解决罢工。

辅政司,后改称布政司,是港英政府时期香港总督的首席秘书(Chief Secretary),是香港公务员之首。香港回归后,此职位更名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司长。

1926年初,国民政府内部出现变化:廖仲恺先于1925年8月底被暗杀;省港罢工委员会于1926年3月初因“中山舰事件”被蒋介石缴械;至4月初,国民政府开始北伐,注意力遂有所转移,大罢工逐渐松懈。

6月,国民政府派宋子文、陈公博及陈友仁与英国政府谈判罢工问题,港督覆函指“罢工实际已成过去”;9月18日,国民政府宣布将于10月10日解除对香港封锁。10月10日,省港大罢工正式宣告结束。

省港罢工坚持长达16个月之久,是第一次国共合作下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一次成功的反帝斗争运动,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工人运动史上也属罕见。

罢工中,一些国民党左派如廖仲恺、宋庆龄、何香凝等在罢工中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