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6日,南方医科大学的儿科医生俞莉因救治一名危重患儿而导致上课迟到,随后被学校处罚2000元并取消了当年度评优评先资格。此事件一经曝光,迅速在社交媒体和各大新闻平台上引发热议,公众对南方医科大学的处罚表示强烈不满,情绪高涨。南方医科大学发布通报称,将始终坚持生命至上、救死扶伤优先,学校正在核实情况,后续会跟进处理。然而公众的愤怒并未因此平息,新闻仍在持续发酵。

个人对此次事件特别感同身受,我也曾因为危机干预,错过一场既定的讲座,几十号人在教室白白浪费了半天等着我。当我在下一堂课进行解释并诚恳的向他们道歉时,得到是大家的关心和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们之所以对俞莉的遭遇产生强烈共情,源于对她作为医生的职业身份和她担任教训任务以及所面临的道德困境的理解。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当俞莉选择挽救患儿生命而迟到上课时,她做出了符合职业伦理和道德标准的选择。这种行为激起了公众对医生这一职业群体的敬意和同情。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个体看到他人因做出正确而崇高的行为却受到不公平待遇时,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即为共情愤怒。

正义理论指出,人们希望看到行为与其结果之间的公平对应。当这一平衡被打破时,人们会产生不满和愤怒。我们对于公正的需求可以说是个体基本的心理需求之一,当俞莉因履行医生职责而受到处罚,这种明显的不公正行为刺激了公众的正义感。公众认为她的行为应当得到褒奖而非惩罚,这种认知的不协调导致了强烈的情绪反应。

在职场和社会中,规章制度的设立是为了维持秩序和效率,然而当这些制度与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发生冲突时,会引发公众对权力的质疑和不满。俞莉因遵循职业道德和人道主义精神而受到处罚,这被认为是制度僵化和官僚主义的体现。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权力和权威的反感,往往源于权力滥用或不合理行使。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对学校制度的反思和对制度制定以及执行者的质疑。

这次俞莉事件引发的广泛讨论和愤怒,以及事件的持续发酵,与社会认同理论有紧密的联系。人们通过参与集体的讨论和表达愤怒,获得了一种社会认同感和群体归属感。在社交媒体上,网民们通过点赞、评论和转发等行为,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情绪潮流,这种情绪的共鸣和扩散进一步加剧了公众的愤怒。

同时在这个自媒体的时代,社交媒体如此发达,这不仅迅速扩大了事件的影响范围,还通过细节描述和情感渲染,激发了公众的情绪反应。自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往往会选择具有情感冲击力的角度,以博取流量,吸引更多关注和点击。这种信息传播模式,甚至可以说是推波助澜,进一步放大了公众的愤怒情绪。

南方医科大学俞莉事件或许不只是一起个案,高校附属医院的临床医生们或多或少都有要处理好教学和医疗关系的矛盾,希望通过这次事件,这些讨论对社会伦理和制度设计进行一次深刻反思。在未来,我们能看到更加人性化和公正的制度安排,让每一个为他人奉献的医护工作者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

也欢迎您的随时联系,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您对俞莉事件,怎么看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聊聊!希望能看到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