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我们生活在这片名为“亚洲”的地域上,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疑问:亚欧大陆明明是一体的,为什么分成亚、欧两大洲?分界的依据是什么?从欧洲人命名“亚细亚”,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成为“亚洲人”,中间又经历了哪些曲折?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历史系教授宋念申研究发现,古地图是探索亚洲形成史和反思现代性的关键一环。

近年来,喜爱古地图、收藏古地图、研究古地图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关于古地图的研究,早已不局限在狭义的地理制图学领域,而是扩散至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艺术史、文学等各个人文和社科领域。古地图不仅是地理知识的载体,更是历史叙述的重要工具。

在新作《制造亚洲:一部地图上的历史》中,宋念申借百余幅珍贵的古地图材料,描摹了“亚洲”在地图上出现、发展、变化、定型的过程,同时观察了这一过程中的各种权力结构——资本主义、殖民主义等在地图上的呈现与表达。作者努力通过研究地图的历史,地图的背后的时代因素,弄清楚地图上亚洲的形象是如何诞生、定型的全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制造亚洲》

欧洲为何会以它独有的方式进入现代?这是一个热闹了一两百年的话题。有人归结于文化秉性,有人归结于宗教伦理,有人归结于国家建构,有人归结于环境和生物资源……在宋念申看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常常被人忽略:即欧洲与亚洲的地理关系。今天现代世界形成的重要契机是西欧“寻路亚洲”的冲动,即想要找到一条通往亚洲的道路。亚洲,可以说是欧洲走入现代的源头、方向和动力。因此,现代与亚洲从一开始就互为内在。从哥伦布大航海发现新大陆,再到商业订制、殖民帝国和民族国家的兴起,亚洲在现代的形成过程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地图上亚洲形态的变化,充分体现了现代世界形成过程中诸多力量对亚洲的认知。这一过程逐渐塑造了地图上亚洲的形态及观念上亚洲的概念。也就是说,一部亚洲的诞生史,就是一部现代世界的形成史。

“以图入史”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图像丰富了以文字为主题的传统史料,但也有自身无法回避的局限性,古地图更是如此。地图最重要的功能是实用,但能够存世的古地图,大多不是实际生产、生活中被反复使用的地图,而要么是刻意收藏的藏品,要么是大量印刷、专供欣赏的商品。它们的制作者和阅读对象,也大多是上层精英人士,至少也是有一定财力的商人及市民。中世纪的地图上常画着双尾鱼人或者其他水怪,宋念申针对这一现象解释说,“并不是说制图家就认为海里就长着这些奇怪的生物,而是刻画上这些花纹,地图价格就高上去了。”

《制造亚洲:一部地图上的历史》正是从这些细微之处解析古地图背后的成因,不仅开拓了读者们的视野,也使读者们更加充分地意识到,地图不只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工具,更是理解文化、历史和权力的重要途径。只有会看地图、读懂地图,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