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的足迹 可敬的师长

——悼老师长何志瑛

  • 张平

他走了,2024年6月16日10时16分,一位广受红军师官兵爱戴和尊重的老首长走了。他就是十一师第六任师长、原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何志瑛将军。尽管他已93岁高龄,但老兵们还是觉得太突然了,突然得让人难以接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1师第六任师长、原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何志瑛将军

噩耗传来,十一师各战友群刹那间似乎凝固了。不大一会儿,老兵们的情感有如喷泉般汹涌而出——悼文、诗词、怀念之语一条接一条,像泄闸之水,如脱缰之马,任由思绪狂奔,不禁热泪横流。

是啊,一位备受尊崇、如同父兄的老首长就这样突然离去,怎能不让人思想起他曾经的点点滴滴。

1931年7月18日,老师长出生在甘肃省庆阳县(今庆城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打幼年起,就在山上放羊。但他的家乡当时属陕甘宁边区,11师前身之一——八路军385旅就驻在庆阳。他目睹过八路军开荒生产,看到过子弟兵扶助百姓。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已认定这是穷人自己的军队。

1945年8月,不满14岁的何志瑛背着家人报名参军了,成为385旅4团3连的一名战士。穷孩子加入了人民军队,就会分外珍惜和努力。一年多后——1946年11月,他光荣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年,385旅与警3旅合并,番号为警备第3旅。

1947年3月,胡宗南进犯延安。乌云压城,敌众我寡,正是考验每个战士的时刻。在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的战斗中,有一名不足16岁的小战士,他就是何志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师长(前排左二)与师司令部战友于甲格台合影

1948年初,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激烈地战斗一场接着一场,宜川瓦子街战役、荔北战役、陕中战役、扶眉战役等大小数十次战役战斗,都有他骄健的身影。打!打!打!从东到西,一直打到甘肃,打到兰州城下,打开兰州锁钥沈家岭,打得不可一世的马家军丢盔卸甲,西北重镇兰州解放了。这一年,警3旅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1师,何志瑛在战斗中成长为副连长。

新中国成立时,已担任连长的何志瑛又随部队进驻临夏,为保卫新生的红色政权展开剿匪。在解放前后的历次战斗中,他经受了严酷的锻炼和血与火的考验。立过多少功,受过多少奖,他自己从来不讲,也很少有人知道。我知道的是,他与全国战斗英雄马宜生是最要好的战友。在他的诗篇中,有一首题为“缅怀老战友马宜生”的诗歌,其中有这样几句:

陕北后生,佳县青年。

三九从军,八路精英。

保卫延安,防御南川。

解放战争,人民英雄。

红军雄师,建功立业。

马宜生是我的老首长,我刚入伍时,他任11师炮团政委,不久调任临夏军分区司令员。那时我们这些新兵蛋子只知道政委是战斗英雄,具体事迹一概不晓。从何志瑛诗歌的字里行间,我看出了他对战斗英雄马宜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在临夏、甘南剿匪的几年中,他的军事才能不断得到展现,职务也一再升迁,从连长到营参谋长,再到团作训股长、团副参谋长。1955年,参军刚满10年的他,被授予大尉军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师长何志瑛在甲格台

1959年3月,西藏发生叛乱,他随部队再次出征,与叛匪进行了殊死搏斗。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一去竟在雪域高原战斗了整整20个寒暑。20年间,他与战友们经历了血雨腥风,尝遍了人间疾苦。由平叛到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他每战必参。由开荒生产到营房建设;他费尽心血。由军事训练到部队管理,他身先士卒。由师侦察科长到副团长、团长,再到副师长、师长。他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

1979年4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他率领红军师万余指战员出藏进疆,完成了红军师历史上一次完整大转移。其间的精心组织、精心布署该耗费多少心血呀!离开西藏时,营房、电站基本建成。进入新疆后,部队面对的竟是一片戈壁乱石。官兵们又一次住进帐蓬,住进地窝子,于是,老师长和师党委一班人又率领部队开始再次营建。

经过几年努力,营房建设已具规模,部队的训练、生活条件基本具备。1983年3月,上级一纸命令,老师长又调任北疆军区副司令员。从此,他离开了曾经战斗过38年的红军师,离开了与他朝夕相处的老战友和老部下。

1985年8月,已经54岁的老师长调任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这一年,恰是他参军入伍的第40个年头。在40年的军旅生涯中,他在西藏和新疆的岁月就达26年。

1988年8月,老师长获授少将军衔。1990年8月离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离休后,何志瑛将军(中)参加战友聚会

这,就是我的老师长——何志瑛将军45年的革命生涯。从他45年的履历中,我看到的是一个从放羊娃到革命军人,从士兵到将军的战斗历程和光辉足迹。一路走来,他一步一个脚印,是那样扎实,那样深沉,处处都闪耀着革命者的光辉。因之,他在晚年时把自己数十年积累下来的回忆文章和诗歌汇编成书,书名就叫《光辉足迹》。

这本书我读过多遍,其中有对战争的回忆,有对战友的思念,有对故土的眷恋,也有对未来的憧憬。我有些惊讶,参军前他从未进过校门,连一天书都没读过,几十年后居然能写出一本书来。除了刻苦学习,再无理由解释。

离休后,他满脑子都装着老部队和老战友。疫情前,各地常有战友聚会,他是逢会必到,不为别的,就为多见一些老战友。就在不久前,他还与富平老兵联系,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能到富平走一趟,看一看1959年刚入伍就进藏平叛的那一批富平老兵。

他走了,却把无尽的思念留给了老兵们。16日13时许,老师长仙逝的消息公布之后,战友群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拥挤,久不冒泡的战友也一反常态,蜂涌而出。老兵们似乎有说不完的心里话,道不尽的思念情。深夜一点多了,还有老兵发文悼念。老师长在老兵们心目中的地位和份量可见一斑。

我想,人活到这个份儿,还要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志瑛著《光辉足迹》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