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姜萍」这个名字感觉住在热搜上了。

来自江苏涟水中等专业学校服装专业的17岁女生姜萍,在一个挤满了全球名校生的数学竞赛中脱颖而出,获得全球12名的好成绩后,引发全网热议,成为一个现象级的新闻。

媒体把她称之为“天才少女”,她和她的老师王闰秋之间,也被形容为千里马与伯乐,传为一段佳话。

但在对捧高姜萍的热潮中,同时也就酝酿着打倒姜萍的暗流。

鲁迅先生曾总结,杀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棒杀,一种是捧杀。

如今,姜萍就正遭遇着「两重围杀」。

作为普通人的姜萍无法阻止「天才少女」的标签被过度神化,而被架上神坛的她,或许真的走在了最危险的边缘。

被捧上神坛的姜萍

在中国,“草根逆袭”是国人永远的情结,而有代入感的“草根共鸣”更是屡试不爽的流量密码。

回顾的姜萍的故事,出生在苏北农村,家里条件一般,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选择就读免学费的中专,但在中专里幸运地遇见伯乐,通过业余的自学,在一个全球赛事中兑现了自己的数学天赋,一战成名。

这种草根逆袭的剧本,确实很容易让人们在她身上投射自己的情感和共鸣。

于是各路媒体开始接连报道她的故事,铺天盖地的吹捧,甚至颇有造神的势头。

她被流量裹挟着,被媒体们捧上了神坛,成为新造的神。

和她所有相关的东西都成了热点,全世界都开始对他们家释放着善意。

首先是村里开始迅速行动起来,为她家申请低保。当然按照村里的原话是,低保是今年3月已经申请,因为申请需要时间,预计到6月底7月初才能审核下来。

村里还给姜萍父亲安排了禁止焚烧秸秆的巡逻工作,一个月给900块钱。

同时还有媒体报道,称当地准备出资在姜萍家门口修水泥路,还有当地酒店承诺可以包揽姜萍之后相关的宴请事宜。

这个社会就这样现实,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当你成功时,你才会发现,这世上全tamd是好人。

舆论的关注和期待或许是一开始是出于好心,但随着舆论不断地发酵,也可能成为难以承受之重。

今天他们能把姜萍捧得有多高,明天就可能让她跌得有多惨。

造神的时候有多积极,毁神的时候就有多疯狂。

可以预见,当姜萍被推到互联网的风口浪尖时,必定会被置于放大镜下打量。她只要有丁点经不起完人逻辑审视的地方,就可必然被反噬。

被棒杀的姜萍

猎巫与造神,是看客的两种刚需。

与捧杀姜萍的举动对称的,是棒杀姜萍的质疑声音。

就和当初被民众追捧的罗翔老师一样,一开始民众为他披上了“敢说真话、匡扶天下”的英雄披风,但跌下神坛,也只是一瞬间的时间。

当初有多少人拥趸他的观点,如今就有多少人觉得他口出狂言。

而批评他的人,和之前赞美他的人,或许都是同一批人。

勒庞在《乌合之众》里说:人们在表面上崇拜偶像,但在潜意识中却希望打倒偶像。

于是姜萍爆火没过几天,关于她“比赛造假”“过度包装”的关键词又迅速占据许多自媒体的“头版头条”。

现如今,在网上搜索“姜萍”,已经出现了很多关于姜萍比赛作弊,姜萍事件反转的各类“实锤消息”。

有人质疑这个初赛的比赛规则,因为初赛采取的是线上开卷考,时长48小时,不设监控,期间参赛者可以任意查阅资料,甚至借助其他人帮助;

还有一些所谓的数学专业人士,围绕赛事方给姜萍拍摄的宣传片进行逐帧分析,对宣传片黑板上面的数学公式的写法低级错误,展开论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人找到了她平时的数学月考成绩,以证明她就是被包装的数学天才。

在神像背后的的阴暗处,关于姜萍的负面消息就像一个吐信的毒蛇,早已经蠢蠢欲动。

他们在等待一个突破口,再来一次毁神的全民运动。

而这个突破口,就是即将到来的决赛,如果决赛成绩未能达到“预期”,是否会让舆论对她的评价出现“反转”?

而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的预赛与决赛的难度却是天壤之别,决赛难度决赛的难度相当于数学博士的资格考试,难度相差好几倍。

我想只要姜萍决赛发挥失常,我前面所说的“负面新闻”都会成为射向姜萍眉心的子弹。

把亲手塑造的神拉入泥潭的快感,媒体和吃瓜群众们永远都乐此不疲。

写在最后

其实在高考填志愿这个节骨眼,推出来这样一个中专天才少女,且成绩发布之前,官方就提前拍好了宣传片,我个人认为背后有人为推动的可能性很大。

毕竟热搜不是想上就能上的,何况是持续霸榜多日的热搜。

这应该是又一场人为的“造神运动”,而现在的姜萍,更像是各路媒体博取流量的工具人。

就算姜萍决赛成绩依旧出色,媒体依旧会趴着她的身上追赶流量,继续这场声势浩荡的造神运动,直到榨干最后一滴价值。

如果发挥失利,你看现在这些把她架上神坛的媒体们,会不会调转笔锋,对她落井下石?

我最担心是,如果流量反噬,现在吹捧的这些媒体又变得默不作声,最后全都由这个小女孩来承担,毕竟这种情况也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还是再强调一下我的观点,本文并不针对姜萍,首先我不认为她有能力自己造假,这件事就算最后真的被证明有什么问题,姜萍也是没有责任的。

毕竟人家一开始就说明了,她并没有把数学作为主要目标,学习数学只是她的兴趣爱好,是她人生的planB,而其他参与助推这件事的大人的责任可能更大。

应该承受骂名的,应该是这些为了博取流量,一味地吹捧,把她推向舆论的高台的无良媒体。

我只希望舆论可以给这个今年才17岁的少女多一点宽容,别忘了,她只是一个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而不是神。

只有自由善良的土壤才能结出最美丽的花。

希望她能和之前一样,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面,继续遵循内心和自己所长“兀自绽放”。

最后借用人民日报文章的一段话结尾:希望数学这个变量,未来或许能推动姜萍的人生等式,出现微小的改变,带她飞向远方未知的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