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那些莫名其妙的质疑干扰,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最近,浙江大学百万粉丝网红陈娴受到了一些关注和质疑。

据报道,这位今年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在短视频平台拍搞笑视频,已积累了400多万粉丝,如今考研失败,正式成立工作室创业。其工作室目前已经有七八个人,其中多数是应届毕业生。也就是说,别人大学毕业找工作,她靠自己的努力,毕业就创造了七八个工作岗位。

这样的学生,被评为优秀毕业生都不为过,却还要在校内外被质疑,有点不可思议。质疑者如果只是说她拍的短视频不好笑、没意思,那属于个人喜好不同,批评是基本权利。可是有些质疑者是从根本上否定陈娴的选择,认为名牌大学毕业生拍搞笑视频、当网红,是浪费教育资源。甚至,“学霸该不该做网红”话题一度引发部分网友热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娴。图据九派新闻

正如陈娴回应的,能够考上浙大是对其能力的肯定,但不应该成为枷锁。用含糊的浪费教育资源的理由,去否定个体选择的自由,这是一种傲慢和偏见,也是对现实的无知。据统计,2024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人,其中985、211等名校毕业生的规模也不小,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看,大学生早已不是什么稀缺资源。在这个年代,还认为读了名牌大学就必须要干哪些工作才不叫浪费,这样的观念恐怕早已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滚滚浪潮了。

当然,浪费教育资源可能只是一个听起来高大上的幌子,质疑者更想表达的,或许是对网红这个身份的否定。毕竟,网红这个词,在舆论场更经常和那些追逐流量而不择手段的人联系在一起。可事实上,网红是一个很宽泛的词,在网上有相当影响力的人,都可以被贴上“网红”标签,很难一概而论。

前不久,带货主播董宇辉表示很反感“网红”这个称呼,他认为网红通常都是做一些非常蠢的事情,然后去吸引眼球。可是法律学者罗翔却说,于他而言,网红只是一个中性的词汇,如果能通过网红这个标签让更多人认同法治的精神,那是他的莫大荣耀。他们二人对网红的理解就相差甚远,但都可以被称为网红,他们也都是在网红的标签下,做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这至少能说明,网红也并不都是哗众取宠之徒。

也许还有人说,董宇辉和罗翔,一个知识带货,一个普法讲课,怎么能拿来和一个拍搞笑视频的博主相比?这恐怕也是另一种傲慢与偏见。搞笑短视频,本质上也是一种精神产品,正如相声最早也是在街头表演,有人愿意消费,且能给人带来快乐,其生产就是有价值的。不能因为搞笑视频是新生事物,就简单斥之为不入流。

而且,有些批评者对职业的理解也不够深入。如果一个大学生毕业去大厂工作,负责运营搞笑视频,可能没人说其工作是浪费教育资源;可是一个大学生自己拍搞笑视频放在大厂的平台运营,就成了不务正业。后者难道不比前者更需要创造力,更能体现才华吗?

同样是从拍短视频开始的北大毕业生李雪琴,当初也曾遭受很多质疑。但她坚持走自己的路,最终因为说脱口秀而被更多人认识。希望陈娴能和李雪琴一样,不被那些莫名其妙的质疑干扰,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守一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