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领域的虚开发票,再次列入严打对象。

6月11日,“平安贵阳”通报2023年贵州公安机关打击经济犯罪10起典型案例,排名第三的,是“10•24”药企虚开发票案。通报显示,公安机关发现介绍虚开代理商10名,下游虚开企业146家,虚开发票总量31000余份,价税合计12.3亿余元。

同一天,“平安呼和浩特”通报,乌兰浩特市公安局成功破获一起医药领域虚开发票案, 涉案空壳公司共计1171家,价税合计达50亿元。该案共抓获犯罪嫌疑人32人, 扣押涉案银行卡35张, 账目700余份,冻结涉案资金约2000万元。“平安呼和浩特”公众号相关图片涉及众生药业多款产品,当时还引发媒体关注。

不止于此,5月28日,重庆公安机关在办理重庆某私立医院涉嫌骗取国家医保基金案中发现,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期间,犯罪嫌疑人虚开增值税发票100余万元。

今年5月,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公安部等14部委联合发文,要求对聚焦虚开发票、虚假交易、虚设活动等形式违规套取资金用于实施不法行为,保持打击高压态势。

并非个案,已有上市公司高管被抓

今年1月,国家税务总局黑龙江省税务局披露了天华医药案。

这起案件中,黑龙江省天华医药有限责任公司采取虚构交易、支付开票(管理)费等手段,从多家第三方公司获取虚开发票合计3703份,金额3.61亿元,税额6139万元,价税合计4.22亿元。

此外,天华医药还通过西藏康健、四川省百草、昆明天宇、张家口东方等多家第三方公司扣除药款底价、相关税费及开票(管理)费后,余款以销售费用等名义返还至指定账户形成资金回流,合计2.59亿元。

为了能让公司账目看上去更加真实,天华医药和多家第三方单位虚构交易,签订购货合同,以底价购进药品,又由第三方公司按约定开具虚高价格发票。最终,天华医药不仅要补缴税款,还被税务部门罚款5556.8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仅是补税、罚款,天华医药算是小惩。目前已有上市公司高管因虚开发票锒铛入狱。

今年4月,百丰医药公告称:公司实控人之一、总经理姜雪峰、子公司法定代表人林佳怡和子公司监事李桂华因涉嫌虚开增值税发票,被沈阳市公安局皇姑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目前,该案件正在受理中。

药企虚开发票屡禁不止,背后暗藏着行业的“潜规则”。

药企通常会把销售费用全部计入出厂价, 第三方服务公司通过咨询费、会议费的名义虚开发票,为药企冲账, 将其中部分资金通过医药代表流向其他利益相关群体,促成药品销售。

分析人士指出,医药行业虚开发票的目的,是把金钱送到院长、主任等握有处方权的医生手中,不仅涉嫌偷税偷税,还涉及套取、欺骗医保基金,向国家公职人员行贿。

稽查风暴再袭,留给药企合规的时间不多

近期,业界流传一张“2024年税局重点稽查”的清单,医药、医美、口腔等行业赫然在列。

医药类企业铤而走险虚开发票,背后的根源还是行贿式营销,这显然有悖于目前医药反腐的行业大环境。

2024年至今,先后约有20家医药企业的IPO受阻。很多企业的市场推广费用占比较高,相关企业“是否存在商业贿赂行为”也是证监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违法成本太低,或许是很多药企愿意铤而走险的重要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述已经破获的虚开发票案,涉及的主要是医药企业,药企买了那么大额的发票一定会在账面上留下蛛丝马迹。然而,除了2021年国家财政部组织过一次穿透式检查之外,财务查处力度一直不强,大部分处罚也是以罚款为主,这才造成少数企业有恃无恐。

分析人士指出,将违法行为被处罚企业纳入招采信用评价“黑名单”,对严重失信的企业限制或取消挂网采购,才能产生威慑的作用。

近期,全国多地密集通报巨额虚开发票案件,标志着医药行业反腐行动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药品采购与销售的深层次环节延伸,力求斩断医药腐败的利益链。

各部门联手对药企销售费用的稽查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整个医药行业的税务大检查全面铺开,反腐高压已经全面逼近企业端,留给各大企业合规的时间可能真的不多了。

撰稿 | 小米

编辑 | 江芸 贾亭

运营 | 山谷

插图 | 视觉中国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