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6月17日是第30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也是《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通过30周年纪念日。我国的宣传主题为“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 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连日来,新华社、中国新闻社等中央媒体纷纷聚焦民勤,深度报道全县干部群众打好“三北”攻坚战的生动实践及防沙治沙一线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为民勤防沙治沙工作注入强劲动力。

6月17日新华社客户端《打好“阻击战” 增绿“新民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 || 央媒聚焦 民勤再“出圈”

盛夏时节,新雨过后,沙漠中的草方格沙障里,一棵棵梭梭幼苗挂着露珠,在南风和雨露的滋养中茁壮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是“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民勤昌宁西沙窝项目”的作业现场。项目负责人、甘肃青梭公益发展中心执行主任马俊河像往常一样,与当地村民一道忙着察看梭梭长势,沿着沙坡走势整理草方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内陆河石羊河下游的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位于中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的夹缝之中。作为全国荒漠化、沙化最严重的县区之一,民勤县承担着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

自“民勤昌宁西沙窝项目”启动以来,民勤县通过动员和组织当地干部群众、公益组织以及社会团体力量,在昌宁西沙窝区域采取工程固沙、人工种草、植树造林等方式,对沙漠化进行综合治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截至目前,在该区域已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300多名志愿者参与了生态治理,完成工程固沙0.2万亩,人工造林1.8万亩,管护新造林地9.6万亩。多年来,民勤县坚持科学开展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力打好“民勤阻击战”,一个渐行渐绿的“新民勤”正在破茧成蝶,向沙新生。(记者:郭刚 马莎)

6月16日新华社客户端《甘肃民勤:打好沙漠边缘阻击战》↓↓

盛夏时节,新雨过后,沙漠中的草方格沙障里,刚种下的一棵棵梭梭幼苗挂着雨珠,盈盈欲滴。

这里是“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民勤昌宁西沙窝项目”的作业现场。项目负责人、甘肃青梭公益发展中心执行主任马俊河像往常一样,与当地村民一道忙着查看梭梭长势,沿着沙坡走势不时地用铁锨培培沙、整理草方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民勤昌宁西沙窝项目现场,今年种下的梭梭苗长势良好。新华社记者郭刚 摄

“这个位置是巴丹吉林沙漠侵蚀民勤绿洲最西边的一个重要通道。”马俊河说,“我们在这种梭梭、做沙障,建立一个锁边林带,能把流沙挡住,保护家园。”

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内陆河石羊河下游的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处于中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的夹缝之中,是全国荒漠化、沙化最严重的县区之一,也是“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主战场上阻击两大沙漠合拢的一座重要“桥头堡”,承担着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

2023年9月,国家林草局在民勤县举办“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民勤昌宁西沙窝项目”开工仪式,这是继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之后启动的第三大战役,标志着我国防沙治沙三大攻坚战全面展开。

“我们甘肃青梭公益组织参与了项目建设,到目前已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300多名志愿者参与了生态治理,完成梭梭种植一万多亩。”马俊河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民勤昌宁西沙窝项目现场,马俊河(左三)与当地村民交流。新华社记者郭刚 摄

自民勤昌宁西沙窝项目启动以来,民勤县通过动员和组织当地干部群众、公益组织以及社会团体力量,在昌宁西沙窝区域采取工程固沙、人工种草、植树造林等方式进行综合治理。

“我们在这个区域目前已完成工程固沙0.2万亩,人工造林1.8万亩,管护新造林地9.6万亩。”民勤县林业和草原局高级工程师张世虎介绍,民勤县坚持区域联动、上下联动,科学开展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民勤昌宁西沙窝项目现场,人工种植的梭梭等沙生植物长势良好(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郭刚 摄

截至目前,民勤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30万亩以上,并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12.08%提高到18.28%,实现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双缩减”。一个渐行渐绿的“新民勤”正在展现。(记者郭刚、马莎)

6月16日中新网客户端《从“想搬走”到“再回来”,甘肃民勤沙海“梭梭苗”甘守家园》↓↓↓

中新网兰州6月16日电(记者 冯志军)“一年一场风,由春刮到冬”“大风一起不见家,一茬庄稼种三遍”……30多年前,逐年恶化的生态环境,使得甘肃武威市民勤县人家门口的好日子,被一场场风沙越刮越穷。面对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绝望,当地很多民众被迫远走他乡,十几岁的姜莉玲同样在心中嘀咕“想搬走”。

时光荏苒,彼时想要逃离的姜莉玲不仅没有走,而是自称“梭梭苗”扎根沙海25载。多年来,她同千千万万治沙人一道,在沙海里栽下一棵棵梭梭苗(一棵苗木可固沙10平方米),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相比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家乡的环境越来越绿、越来越美,在一年又一年风沙中摸爬滚打,姜莉玲的脸和手变得黝黑、粗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如今的民勤沙海变得郁郁葱葱。(资料图)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一部民勤志,半部治沙史。”民勤县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东北部,被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包围,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但生态区位极其重要,这片小小的绿洲,以一己之力阻挡着两大沙漠的合拢。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民勤,湖水清澈、水草丰美,是一个风景秀美的富庶之地。但随着人口增长,开荒打井,石羊河上游来水减少,民勤生态环境曾经逐年恶化,最严重时荒漠化面积超过90%。

“我清晰记得,14岁那年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一道黑色的风墙,打破原本晴朗的天空,从远处呼啸而来。我们拼命往家跑,但风沙速度比我们更快,转眼黑色风暴淹没了我们。”现为民勤县退耕还林办公室主任的姜莉玲回忆说,后来才知道,1993年5月5日那场特大强沙尘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当地最强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

“那时我也问过父亲,我们家啥时也搬走?抽着旱烟的父亲过了许久低声说,‘还能搬到哪里去,这就是我们的家呀!’”父亲的话就像一根沙枣刺,扎在姜莉玲心上生疼。中考时经过深思熟虑,姜莉玲报考了甘肃省林业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主动申请到乡镇上的林业站工作,成为一名治沙人。

翻地、施肥、育苗、浇水......治沙看似和农活没什么两样,但要求更精细,费心又费力,过敏体质的姜莉玲不得不经常接触化肥农药、林木花粉,三天两头就出现浮肿、布满红斑、奇痒无比,严重时还曾住院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民勤县退耕还林办公室主任姜莉玲参与防沙治沙。(资料图)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姜莉玲说,每年压沙造林时节,吃住在沙窝,一住就是30多天,每天要徒步行走20多公里巡回作业,天气好的时候还能吃口热乎饭,遇上风沙天,只能凉水泡馒头,半夜经常被冻醒,满头满脸都是沙子,还得提防帐篷被大风吹翻。时不时还有小猫一样大的沙鼠,钻进帐篷“串门”,湿漉漉的令人毛骨悚然。

退耕还林是林草工作的“重头戏”,也是难啃的“硬骨头”。姜莉玲说,在推进过程中,时有个别村民不理解不支持,需要反复进村入社、走门串户,耐心细致做思想工作。有的村子没被列入退耕还林范围,村民又焦急万分,需要通过一次次调研不断向上反映民众呼声,争取项目补助。

退耕还林和防沙治沙,需要不断探索新技术,姜莉玲和同事们建起了500亩试验示范基地。依靠科技进步,他们把防沙治沙变为治沙用沙。通过观摩学习和反复请教专家,他们指导村民学习接种技术,建成沙产业基地4600多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民勤县退耕还林办公室主任姜莉玲观测防风固沙新技术。(资料图)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姜莉玲说,这项技术给沙漠前沿的村子每户年均增收6000多元,沙产业基地被全国妇联命名为“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带动民勤县发展肉苁蓉产业6万多亩。

“孩子年幼时,我常常一头扎在沙漠里,三四十天回不了家。但看到栽下的梭梭苗茁壮成长,觉得那也是我的孩子,能让包括我的孩子在内的下一代生活得更好,让家乡变得更美!”姜莉玲说。

如今的民勤,昔日沙海的“老虎口”绿树成林、郁郁葱葱;曾经干涸的青土湖碧波荡漾、水鸟啾啾……正如姜莉玲一样,一代代治沙人,像成片的梭梭林傲然挺立,守护着家园。(完)

6月16日中新网客户端《甘肃科技人员40载“沙缘”:沙漠是人生起点,也是事业起点》↓↓↓

中新网兰州6月16日电 (记者 冯志军)“想离开沙漠,但沙漠又选择了我。”从小在甘肃武威市民勤县沙漠边缘村庄长大的国家卓越工程师、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科技人员徐先英,对沙漠有着复杂的情愫。1983年,他被一所大学治沙专业录取,毕业后返回家乡,投身于治沙科研工作,与沙“再续前缘”近40年。

“20世纪60年代,民勤风大沙多,我家门口四五百米就横亘着一个叫大红柳岭子的沙带,每年春天,裹挟沙尘的黑风遮天蔽日。”徐先英回忆道,那时觉得沙子可亲更可恨,沙窝是他们玩耍场所,沙梁上红红的沙枣、甜甜的酸胖(沙棘果)是儿时的回忆,但沙子又会掩埋农田道路、打断庄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徐先英在野外研究沙竹根系。(资料图)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徐先英的工作单位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当时名为“甘肃省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在民勤西沙窝沙丘连绵的旷野上,扎起了几间简陋的帐篷。一支支考察队伍从这里出发,开赴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库姆塔格沙漠、河西走廊戈壁,摸清了沙漠、戈壁的面积,风沙危害的特点、规律以及沙区资源状况。

“盛夏沙漠,骄阳似火;荒漠严冬,寒风刺骨。”徐先英说,从河西走廊沙区到甘南高原沙化草场,再到毛乌素沙地西南缘;从甘肃到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从沙区农田防护林建设、风沙口治理到铁路、公路防沙治沙……凡是有风沙活动的地方,都留下了治沙科研人的脚印。

为了观测沙波纹的形成与演化,在沙尘天气下趴在沙窝几个小时;为了测定沙丘土壤水分,一个两米深的观测坑常常挖了塌,塌了再挖;为了测定固沙植物根系,在八九米深坑里冒着塌方危险,一干就是几个月……

“几十年来,我们筛选出了梭梭、柠条、花棒、沙拐枣、沙木蓼、沙枣、樟子松等十几种优良防风固沙植物,并在广大沙区得到推广。”徐先英说,还创造发明了“梭梭沙丘造林”“固身消顶”等固沙造林技术;引进、研发了黏土沙障、草方格沙障等各类沙障20多种;提出并示范“黏土沙障+梭梭”等综合治沙模式17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徐先英(左)在研究尼龙网沙障降解与微生物结皮形成。(资料图)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被誉为“中国治沙魔方”的草方格沙障是目前常用的工程压沙手段,过去普遍采用“人拉肩扛”的压沙模式,劳动强度大,治沙效率相对低下,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沙漠破碎的地形,一度成为治沙压沙“卡脖子”的难题。

徐先英带领团队经过反复改进、实践,当研发到第四代沙障机时,机器爬坡能力、轧槽深度、操作规范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并取名“小型手扶式沙障机”。在四处寻找代工企业时屡次吃了“闭门羹”,徐先英便和团队成员在民勤的风沙前沿自己制造,不久后生产出第一批小型手扶式沙障机。

这批小巧实用的手扶式沙障机能够适应沙区不同地形条件,工作效率是人工的6倍,每亩节约压沙成本250多元,很快就在甘肃河西地区和内蒙古、青海等沙区治理工程区大受欢迎。目前,徐先英团队研制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型铺草压沙机已更新到第五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徐先英(左)在测试研发的草沙障压沙机。(资料图)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21世纪初,受多种因素影响,被誉为“黄河水塔”的甘南州玛曲县高寒草地沙化严重,对牧民生产生活和黄河上游生态环境产生很大影响。临危受命的徐先英带领技术团队赶赴玛曲,用40多天时间,详细考察了玛曲草原每一片草场,每一块区域。

“经过综合科考,我们成功研发出高寒草地沙化防治技术,有效解决了黄河首曲地区高寒草地沙化防治的关键问题。”徐先英说,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研发的治理技术不仅使草原植被盖度增加了30%以上,还使草场生产力提高了近30%,为玛曲生态恢复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几十年来,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已完成20余次沙漠科学考察,为科学治沙提供大量的基础数据,一项项科研成果支撑了甘肃乃至全国的防沙治沙工作。今年初,徐先英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是全国林草行业唯一的获奖个人。

“知沙、学沙、干沙、爱沙,我从未中断过与沙的关系。春天顶着漫天黄沙,夏日冒着炎炎烈日,治沙科研是一项苦差事,需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徐先英表示,为了完成科研项目,几十年来常常出野外、跑沙区,沙漠是他人生的起点,也是事业的起点。(完)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中新网客户端、网信民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