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东营中度盐碱地小麦亩产破千斤!看“金种子”如何让盐碱地变丰收田

亩产511.88公斤!6月11日,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前进村,专家对耐盐碱小麦品种“济麦60”示范田的进行测产验收结果显示,这片平均盐碱度3.3‰的盐碱地里的小麦,亩产成功突破千斤,成为山东盐碱地小麦高产典型。

“‘济麦60’具有抗倒伏能力强,结实性好、耐盐碱等特点,适合在中度盐碱地大范围种植,”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济麦60”育成人曹新有告诉记者,自2022年通过国家审定后,该品种便开始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区试种,有效麦穗可以达到38.5万,目前全省秋播面积有11.6万亩。

今年是东营市丰彩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种植“济麦60”的第三个麦收季。“前年和去年的小麦亩产分别是460多公斤和490多公斤,”总经理田兆山告诉记者,近期测产的4.23亩麦田从去年10月份播种以来,除了自然降水,没有进行人工灌溉,今年亩产能超千斤在他的意料之外。

6月14日,垦利区黄河口镇耐盐碱小麦新品种“济麦60”千亩示范田里,一场夜雨的“洗礼”,让麦田显得格外安静。“那片就是测产亩均超一千斤的麦地。” 田兆山指着远处只剩下麦茬的地方说,目前示范田小麦已经收割了五百余亩,剩余的五百亩因为麦穗成熟度还不够,需要再等几天。“这片即将收割的麦田,收成也孬不了。”田兆山随手薅下几个麦穗,用手搓弄着告诉记者,“高产的‘济麦60’除了耐盐碱外,第二大特点就是耐干旱。这可是能让盐碱地变良田的‘金种子’”。现在,这些“金种子”还长在地里没成熟的时候,就已经被预订一空了。

东营市拥有盐碱地341万亩,占山东省盐碱地面积的38.2%。这些泛着斑白盐渍的盐碱地,曾是荒凉贫瘠、不毛之地的代名词,也是农民心里纠结的“问题地”——种可能会赔钱,不种又觉得可惜。

向盐碱地要粮食,向盐碱地要产量。2022年9月,山东省获批国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试点工作在东营市开展。预计到2025年完成后,将新增和改造耕地15.07万亩,预计年增产粮食7300万斤。

过去,人们改良盐碱地的办法大多是采用大水漫灌,让盐分随着水排走的方式来降低土壤中的盐碱度。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盐碱地的治理理念也在发生着改变。“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加快选育耐盐碱特色品种,成为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共识。现在,东营市范围内“盐碱地”成了各大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企业眼中的“香饽饽”,各类耐盐碱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试验田在东营星罗棋布。

日前,在黄三角农高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的盐碱地改良和利用实验室里,科研团队正在围绕盐碱地改良提升进行攻关。就在不久前,“耐盐碱油料作物种质评价与新品种选育创新团队”与“滨海盐碱地种养循环与生态农业创新团队”启动,并发布了8项盐碱地相关科研成果。

近年来,东营市聚力抓好耐盐碱品种选育推广,依托盐碱地国创中心,强化产、学、研合作,积极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应用,加快打造盐碱地种业创新高地。同时,积极创新探索盐碱地科学利用模式,突出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集成运用盐碱地改良技术体系,努力提升盐碱地综合生产能力,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样板。在人才引育上,东营积极优化人才资源要素配置,还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各级人才引进。截至2023年年底,全市引进各类科研团队108个、聚集高层次科技人才1098人,走出了一条人才引领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盐碱地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目前,东营市针对轻、中、重度不同类型盐碱地,因地制宜打造“粮油饲协调、农牧渔结合”的开发利用模式,全市盐碱耕地占比由20世纪80年代建市之初的80%降至60%,近10年间近百万亩盐碱地改造成为高标准农田。(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李广寅 郝文杰 视频 赵士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