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勇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多名网红医生在自媒体上发布视频或文章,讲述了其在下班后为患者加号看病的经过。但这些医生讲述的故事情节过于雷同,有摆拍造假的可能性。记者检索后发现,至少有20名网红医生都发布过此类雷同故事情节:患者从远方来,不会预约也不会挂号。一名在网上发布过此类故事的医生承认,这些内容系其宣传团队“添油加醋”所致,拍摄时他只是照着稿子念一遍。(6月10日《北京青年报》)

在短视频直播时代,一些医生通过短视频直播的形式,以更加亲民、直观的方式向大众普及医学知识,解答健康疑问,或是分享工作中的温情瞬间,成为“网红医生”。这本身无可厚非,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既履行了医生应尽的“宣传推广与岗位相适应的健康科普知识,对患者及公众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导”义务,又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医生与大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在客观上有利于缓和医患关系,增进医患互信,还能够帮助大众提高健康素养,提升预防疾病能力。

但是,一些网红医生一味追逐流量,博人眼球,制造感人情节,摆拍一些属于弄虚作假的“看诊”视频,这显然背离了医生通过短视频直播进行健康科普的初衷,把治病救人的高尚事业当成了营销手段,非常不妥。

诚信是医生的立身之本,信任是医患之间最好的黏合剂。当下医患互信本就不足,一些“网红医生”为了追逐流量,把病房、手术室当成秀场,摆拍虚假的“看诊”视频,丧失了医生本有的真诚与专业。这实质上在透支医生群体的诚信,进一步降低了大众对医生的信任,在客观上将严重损害医疗行业的公信力。

可以说,网红医生摆拍“看诊”视频,本质上属于“自导自演式造假”的“无底线博流量”行为,实质上是患了“流量病”,得治,需要对症下药,且是下猛药。

首先,短视频直播平台应尽快对相关账号及其背后的MCN机构进行处理,断了他们短视频直播挣钱的财路,以儆效尤,也倒逼“网红医生”发布摆拍视频时标注清楚“内容为演绎或虚构”的提示。前不久,抖音平台就对存在“自编自导”视频行为的“老陶说真话”“我最勇敢”进行无限期封禁。

其次,短视频直播平台应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强化人工审核,加强对摆拍视频监管,及时揪出涉嫌摆拍而不提示的视频、账号。全国数十名医生的自媒体账号出现同样情节的温暖人心的故事,并不符合常理,平台应当以技术手段和人工审核识别出来,及时进行干预。

再者,监管部门要优化跨地区、跨部门、跨平台联动治理违规行为的机制。可以充分发挥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功能,由短视频平台、社交平台提交涉嫌造假摆拍线索,相关政府部门担负起限时现场调查核实职能,核实后全网同步处理,真正实现谣言信息联动发现、联动查证和联动辟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