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新时代·铁路榜样丨王超:让“国槐绿”为流动的中国添活力

王超中共党员,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昆明车辆段检修车间车辆电工,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火车头奖章、全路首席技师等荣誉。

5月27日,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昆明车辆段“王超技能大师工作室”内,检修车间车辆电工王超眉头紧锁,右手拿着焊枪,左手拿着放大镜,眼睛眯成一条线,聚精会神地修理一块动力集中型动车组车下电源板卡。

随着这块电源板卡的200多个焊脚全部精准焊接,王超长长舒了一口气。一块CR200J动力集中型动车组车下电源板卡在王超手中被重新激活了“生命”。这块板卡是动车组逆变器的“心脏”,关乎着动车组上各种电气设备是否能正常运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流动的中国活力无限。在云岭铁道线上,CR200J动力集中型动车组往来奔驰。那一抹“国槐绿”为西南边陲注入了活力,让这片红土地充满了流动之美。客流涌动、车流滚滚的背后,王超和团队成员发扬工匠精神,精益求精,为云岭大地奔驰的复兴号保驾护航。

勇攀技术创新高峰

1982年出生的王超,身上有股牛劲。这些年,他在旅客列车检修“责任田”里辛勤劳作、埋头深耕,最终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小超,进了单位踏踏实实做事,多学本领,能到铁路上工作不容易,你可是我们家出的第一个铁路人!”2002年7月,带着父亲的叮嘱,刚从学校毕业来到昆明车辆段的王超决心要做一个有出息的铁路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加工作第一年, 刚刚20岁的王超每天认真跟着师傅擦车灯、处理故障,觉得车辆检修非常简单。直到一天,有辆车发生了绝缘故障,刚好师傅不当值,王超折腾得满头大汗也没能解决问题。第二天,看着师傅三下五除二就找到了故障原因,王超的牛劲上来了,他暗暗下定决心要练就“两把刷子”。

从此,练就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检修技术成了王超的工作追求。他白天跟师傅学技术,晚上查资料总结问题做好记录。几年下来,厚厚6本工作笔记记录了他的成长。

功夫不负有心人。带着几年“量”的积累,王超参加了多个技术比赛,在一路过关斩将中展现了自己的“蝶变”,不负众望地捧回了云南省技术能手、全路技术能手等荣誉。尝到了甜头,他学得更加起劲。

2010年开始,大量DC600V新型直供电客车投入使用并开始实施维修。相比以往车型,新型客车的电源转换装置是关键部件,其作用好坏直接关系到列车能否稳定可靠供电,成了自主维修的“拦路虎”。为尽快消除电源转换装置运行中的故障隐患、保障列车供电安全,王超全身心投入电源转换模块电路研究。那段时间,他基本住在了单位。经过一年多的钻研和反复试验,王超最终攻下了整机分模块自主维修的难关,并向着集成板卡维修的更高峰攀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集成板卡维修过程中,芯片焊接是一大难题,焊接质量的好坏决定了修复成功与否。芯片焊接是个“绣花”活,比指甲盖还小的DSP芯片密布着200多个焊脚,相互间隔不足1毫米,焊脚间隙比头发丝还细。只有通过高倍放大镜,毫厘不差地把芯片“绣”在集成电路板上,才能让电路板自主维修成为可能。

为了啃下这个“硬骨头”,不懂芯片焊接的王超就从最基础的锡焊原理学起;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他就跑遍电子维修市场一家一家请教学习;操作能力不足,他就搜集废旧板件,反复练习焊接技能……经过4个多月试错、600多次失败,他终于找到了焊枪和焊锡丝的最佳匹配方案,成功解决了自主维修高价值配件最大的“绊脚石”,同事们也送给他一个亲切的外号——“超人”。

2015年底,由于业务能力出众,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昆明车辆段成立“王超技能大师工作室”。同年,尽管有走上管理岗位的机会,但王超更喜欢凭着真功夫解决电气检修难题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于是毅然选择了走好技术工人这条路,并一如既往地下笨功夫、练真功夫。

护航“黄金通道”幸福路

“王老师,‘澜沧号’动车组有一个插座总时不时出现没电现象,我们找来找去始终找不到故障点。”6月5日22时,远在老挝的技术人员许玮深夜拨通了王超的电话“跨国”求援。

插座虽小,作用却不小,事关旅客乘坐体验的问题耽误不得。听完许玮的描述,王超的大脑飞速运转起来:“逆变器是哪个型号?”“好的,我明白了,你们先更换新的电源板卡,把旧的寄回国,我来处理就行。”仅提一个问题,王超就给出了最优解决方案。

几天后,板卡被寄到了工作室后,果然在他手中起死回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春华秋实,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王超以坚韧不拔、默默奉献的“耕牛”精神去播种和耕耘,所以他遇见了添彩“黄金通道”的难得机遇。

作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中老铁路自2021年底通车以来,凭借人享其行的亮眼运输表现成为造福中老两国民众的发展路、幸福路、友谊路。王超十分珍惜自己与中老铁路的相遇,希望自己能为这张“铁路名片”增光添彩。

2023年7月至8月,中老铁路CR200J动车组逆变器地面检修试验时,主控板出现报03、0D、07故障代码隐患。面对只能等待更换试验台的检修结论,王超的“牛劲”又上来了。他找来图纸,拆解试验台,手里拿着板卡和检测笔,对着一堆电气元件连接的电路进行反复验证。最终,经过一番钻研,他成功实现了试验台的升级改造,让动车组避免了短则几天、长则几周的配件采购和更换等待。

在检修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的过程中,王超主持完成昆明局集团公司科研项目3项、昆明车辆段技术攻关课题29项,自主研发“板卡多路信号多路输出及反馈装置”“铁路客车39芯通信座对线装置”等20余项工装成果,引领中老铁路动车组检修技术创新迈上新台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坐车人不认识我们这些修车人,但我们修车人必须想着坐车人。”王超说,他和万千旅客的交流就是通过一趟趟奔跑的列车实现的,越来越多的旅客选择坐火车出行就是对他最大的褒奖。

据统计,自2021年12月通车至2024年5月底,中老铁路已累计开行旅客列车超过5万列,发送旅客人数超过3400万人次。两年多来,在旅客看不见的地方,王超始终用心怀旅客、砥砺前行的实际行动为“黄金通道”增添色彩。

2023年11月,“澜沧号”动车组首次回国段修。为全力配合做好“澜沧号”动车组段修工作,王超带领工作室成员全员出动,严格按照“高一档、严一格、精一度”要求,研究制订“澜沧号”动车组关键部件的检修方案。短短两个星期,王超工作室顺利完成了PIS车厢控制器、车下电源集成板卡、液位传感器、电茶炉控制箱等故障部件的检修,为“澜沧号”动车组安全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与中老铁路一路同行的时间里,王超牵头编写7份CR200J动力集中型动车组电气检修作业指导书和电源板卡检修作业指导书,助力中国检修标准走出国门。他还带领团队突破中老铁路运行客车多项核心检修技术壁垒,率先在全路实现CR200J动车组的车下电源集成板卡、报警器、显示屏等配件的自主维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王超的参与下,昆明车辆段成功搭建出集动客车学习培训、故障诊断、技术攻关、技术创新于一体的精品科技创新平台,俨然成了中老铁路客车检修技术创新“策源地”和电气故障“三甲医院”。

谱写共进共赢新篇章

随着云南铁路新线不断开通,适用于高原山区铁路的动力集中型复兴号动车组投入运用量逐年增加,倍增的检修压力让王超开始思考和探索分担分享、共进共赢的团队合作模式,他开始带领工作室脱产投入到新型复兴号动车组的检修技术攻关工作中。与此同时,昆明车辆段通过与厂家共同搭建技术共享平台和精心挑选26名青年骨干到工作室跟岗实训的方式为他提供有效助力。

“是辅导孩子做作业难还是检修难?”“当然是检修难。”6月7日下午雨后初霁,工作室里传出一阵愉快的笑声,年轻的工作室成员庄孝松看王超不是在埋头检修,就是在思考检修,忍不住和他开起了玩笑。两人的问答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王超的回答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检修难是肯定的,那些棘手难解的问题最后都会送到他面前。但他一贯温和笃定的态度又让人有种检修不难的错觉。笑过之后,庄孝松钦佩地说:“别看他说检修难,可再难他也没有放弃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如庄孝松所见的那样,检修在王超这里,是责任、是爱好,更是让每一趟客车都运行状态良好、让旅客乘车体验良好的梦想。

为了和大家一起携手追梦,王超通过科学分配工作项点,扬长避短,巧妙化解工作室成员业务技能水平不一的难题。他还通过制作工作室成员技能评价矩阵图,督促各学员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对于像庄孝松这样的年轻人,他就像老师带学生一样,引导他们确定研究目标、制订研究计划、总结研究成果,助力年轻人快速成长。

对于像尹瑞光这样进入退休倒计时的老师傅,他就想方设法给老师傅塞徒弟,让他多多传授自己的经验和绝招。

他还在工作之余认真梳理总结多年来的检修经验,形成电气设备检修原理图和实验图,并附以专业的指导文字供工作室成员交流学习,让大家踩在他的肩膀上齐头并进,共创佳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高人为峰,海阔梦为舵。5年来,王超和工作室的“攀登者”,把曾经如高山一般令人望而生畏的难题踩在脚下,成功修复了集成板卡、报警器、PLC等各类高价值配件3910件,总结提炼“PLC程序数据库维修方法”等30余种疑难故障处理法,获得1项国家发明专利、1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站上了新高峰。

新时代呼唤新使命,新使命需要新担当。一路走来,王超把自己融入时代,笃行实干,勇担使命,在“修车人想着坐车人”的默默奉献中书写人生华章,在擦亮“中国名片”的生动实践中逐梦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平凡之光,绽非凡之彩

王超身处哪里

就在哪里深深扎根

脚踏实地、默默奉献

成为大家身边伸手可及的榜样

来源:中国铁路微信公众号

编辑:马铁牛

点个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