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黄晓琴(左)正在和徒弟陈亚非交流送外卖的技巧。记者 马赛洁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外卖骑手全国冠军到授业解惑的“带教导师”

她和她的1200个徒弟

对于大部分外卖骑手来说,一天中最“闲适”的,当属午后的那段平峰期。可对黄晓琴来说,恰好相反。

6月14日下午2时多,她和往常一样,出现在杭州西溪银泰一楼的餐饮区。身披蓝色“荣耀骑士服”,脚踩平衡车,黄晓琴身后跟着的,是刚入职两天的新骑手谭威。

“注意看,‘饭好好’和旁边两家餐馆,都在这个货架取餐。”“从3号门进,到餐饮区取餐,可以比其他门省出3分钟。”一个说,一个记,两人绕了一圈又一圈。对话声和橡胶车轮与地砖摩擦的“呲呲”声,回响在正安静下来的商场里。

找商家的最初100米,是困扰新骑手的难题之一。作为“饿了么”杭州西溪银泰商圈队长、外卖骑手的“带教导师”,黄晓琴给新人上的第一课,就是从这样的“跑圈”开始。“以西溪银泰为例,共有6栋楼,室内面积12万平方米,步行街面积3万平方米,有大大小小餐饮店和零售店250多家。每家店的位置、类型、结构,我们都必须牢牢记在心里。”黄晓琴告诉记者。

黄晓琴的心得,源于过硬的战绩。今年38岁的她,2020年11月从普通骑手做起,第一年行程总距离达到8.6万多公里,配送订单高达4.1万单,总体好评率超99%,最多的时候,她一天跑了127单。去年,黄晓琴更是拿下了首届全国外卖配送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冠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她更看重的,是自己“带教导师”的身份前缀,因为“这是千里挑一的荣誉”。去年全国共有1100万余名外卖骑手活跃在美团、“饿了么”平台。作为外卖平台的两大头部企业,近年来,两家平台不约而同推出以老带新机制,由成绩出色的老骑手,把刚入行的新骑手“扶上马送一程”。初步统计,现在像黄晓琴一样的“带教导师”,全国有近两万名。

2020年12月起,黄晓琴成为“饿了么”杭州首批“带教导师”之一,3年来,她带过1200多名徒弟,其中有些又成长为新的导师,去带更多的徒弟。

“做‘带教导师’,意味着自己送单的时间减少了。”黄晓琴的“骑手端”APP上,清晰显示了两条曲线——一条,是她的送单量从一周最多时的500单掉到了100单左右;另一条,是她的工作时长从一天8至10小时上升到了24小时“待机”。

黄晓琴说,累但不后悔。“送外卖看似简单,但要做好绝不容易。我上班第一天,就把汤洒了,自己贴钱重新买,却还是被顾客投诉。当时,我眼泪就哗地下来了。”正因如此,她毫不犹豫地接下了“带教导师”的任务,“不为别的,就希望自己踩过的坑,新人们别再踩一遍了。”

除了“跑圈”,黄晓琴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徒弟”们应对突发情况。她的手机里,有一个名叫“西溪银泰幼儿园大本营”的微信群,里面“装”着150多名外卖骑手,日夜不停地跳动着信息。

骑手彭峰涛说,今年初的一个大雨天,凌晨1时多,他经过余杭塘路时,一不小心撞上了路边的护栏。忍着疼痛,他联系了黄晓琴,没想到20分钟不到,她就赶来了。“她先帮我和顾客沟通说明情况,把手上的2个订单赔付掉,又把我的电瓶车送到维修点。”

陈亚非是一名听障骑手,一天他收到一个差评,原因是商家未及时出餐导致超时。休息时,黄晓琴看出他有心事,就过去跟他用手语“聊”起来:“不是你的问题。以后再碰到,就在平台上报备,把单子转给时间富余的骑手。”

除了安慰,她还教了陈亚非一个窍门,“如果打手势不管用,就把‘我要超时了,帮忙加急’用手机打出来,递到商家面前。”在黄晓琴无声的“授业解惑”下,陈亚非的送单速度和质量提上来了,一星期收入最多时突破3000元……

上千个徒弟,都喜欢称她一声“晓琴姐”,在他们眼里,这位似乎永远有求必应的导师,就像家中大姐一般温暖。

“晓琴姐是我们的‘灵魂人物’,不管出啥事,只要有她,就有办法。”骑手霍掏掏告诉记者,当一个又一个问题被解决,黄晓琴的威信也越来越高。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无时无刻的“在线”。无论陪孩子还是做家务,她都会留意手机的动静。她的入睡时间,也总和骑手下线时间保持一致,常常忙完放下手机,已是凌晨2时。

生活的本质是永恒的变化,幸福的基础是自身的成长。从骑手到导师,这是一条黄晓琴以前从没想过的路,“但我想往下走走看,看自己能走多远”。今年,她打算把儿子从衢州老家接到杭州读小学,她自己也收到了西湖区“小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她说,这个外卖骑手的“带教导师”,她会一直做下去,而且要越做越好。

“每一位外卖骑手的背后,都站着一个家庭。把骑手们教好、管好,也就意味着成千上万的家庭会越来越好。”说到这里,黄晓琴的嘴角,又一次不自觉地上扬起来。

【短评】

呼唤更多的“黄晓琴”

截至2023年,全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超过8000万人。仅在杭州市西湖区,就有近万名外卖骑手。

在采访中,记者体会到了骑手的不易,也真切感受到了“黄晓琴”们的重要性——他们总像“大侠”一样,及时出现在最关键的时间和地点,用自己的经验和细致,将刚刚发生或者潜在的问题化解于无形。

同时我们也看到,光有“黄晓琴”还不够。外卖骑手这一职业,在工作环境、劳动保障、职业发展等层面尚有诸多短板,相比传统职业,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爱护。

全社会已经在行动。比如西湖区正打造“青年留杭第一区”,凡是刚来杭的年轻人,都能在“青荷驿站”免费过渡7个日夜;又比如杭州去年专门立法保护外卖小哥,规定和保障网约配送员的各项权益,增强其社会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

一座城市的吸引力与它的包容度往往是呈正比的。我们期待更多“带教导师”式的好做法。我们相信,“钢筋铁骨”的城市伸出更多有力的臂膀,去拥抱带着梦想而来的年轻人,他乡就会变成家乡,梦想之地也将最终成为理想之城。

来源: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