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北京频道

人民网北京6月17日电 (记者尹星云)在第30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到来之际,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了解到,随着两期京津风沙源治理和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等重大生态工程的实施,截至2023年底,昔日的五大风沙危害区全部得到治理,首都山区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67%,森林碳汇量、林木蓄积量以及生态服务价值持续增加,京郊北部和西部,千万亩林海已蔓延成厚实的生态屏障,护卫着首都北京。

北京历史上曾长期受风沙侵害。建国初期,北京市森林覆盖率仅为1.3%,生态基底极为脆弱。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北京陆续开展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农田林网、重点风沙危害区绿化造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大规模防沙治沙成效明显。截至2023年底,全市森林面积1279.8万亩,森林覆盖率44.9%,在世界大都市中处于领先水平;森林植被总碳储量2753.4万吨,林地绿地生态系统年碳汇能力达920万吨;林木总蓄积量4078.54万立方米,与1980年的450.8万立方米相比,增加了3627.74万立方米。全市沙化土地面积由1999年的5.62万公顷减少到2.23万公顷,减少近60%。森林资源总量的持续增加,使得首都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扬沙天数较大幅度降低,水源保护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密云水库入库泥沙量减少60%以上,新版城市总规确定的“一屏、三环、五河、九楔”市域绿色空间格局基本形成,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态支撑。随着全市绿色生态空间大幅拓展,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绿色获得感显著增强,2024年北京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将人工造林与低效林改造、封山育林有机结合,让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逐年恢复,生长繁殖场所逐年扩大,工程建设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目前,北京市林地绿地湿地三大生态用地已占到全市国土总面积的71%,各类自然保护地79处,总面积552万亩。北京市在新造林地及低质低效林提升改造中,按照“乡土、长寿、抗逆、食源、美观”原则,增加乡土树种、珍贵树种和林木良种比例,不断丰富植物种类。同时还加强生态保育小区、小微湿地建设,强化野生动物和鸟类栖息地保护。根据最新发布的《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4)》,北京市分布的陆生野生动物有612种,包括鸟类519种,哺乳类63种,两栖爬行类30种,其中鸟类种群数量在G20国家首都中排名第二,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

工程区茂盛的植被将宝贵的水资源牢牢锁在京华大地,首都水源涵养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据测算,每年可减少单位面积水土流失量54.3吨/公顷。北京地区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率由上世纪90年代的最高年发生7起,到目前最高年发生1-2起。工程区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治理后出水水质全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以上;密云水库水质连续十年保持在Ⅱ类标准以上。

北京市利用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各项生态建设成果,建成森林公园、郊野公园100余处,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休闲空间,提升了市民的绿色获得感。

据介绍,2021到2030年是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关键期,北京将继续推进各项防沙治沙工作;围绕新版城市总规确立的“一屏、三环、五河、九楔”市域绿色空间结构,继续实施填空造林、断带补齐,促进现有生态斑块互联互通;坚持系统观念,以流域为单元,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实施燕山山地生态综合治理,不断提升首都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发展新兴绿色产业,盘活森林资源,推动林业产业与教育、文旅、医疗、体育、农事体验融合发展,促进农民绿岗就业,实现“生态美”和“百姓富”有机统一;加强与沙源区、路径区的交流合作,在沙尘暴监测预警、防沙治沙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广泛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