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造“一港双城三个市域副中心”城市发展格局

● 这是我市首部“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

● 确定城市定位为“京津冀城市群重要节点、环渤海地区重要的现代化工业城市、中国大运河文化重要承载地、冀东南区域中心城市”

● 按照“北延、南展、西提、东建、中优”的发展思路,打造“一河五城”的城市空间结构。

记者在市政府新闻办吹风会上获悉,《沧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日前获得省政府批复,这是我市首部“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规划》立足沧州市滨海拥河、湿地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等现状特征,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战略机遇,确定沧州的城市定位为“京津冀城市群重要节点、环渤海地区重要的现代化工业城市、中国大运河文化重要承载地、冀东南区域中心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形成“一港双城三个市域副中心”城市发展格局

《规划》提出,沧州市将以黄骅港、沧州中心城区和渤海新区黄骅市“一港双城”建设为引领,支撑人口向中心城区和渤海新区黄骅市集聚,支持任丘、河间、泊头三个市域副中心建设,形成“一港双城三个市域副中心”城市发展格局,构建“双城三副、四轴三区、多点支撑”的城镇空间结构。

“双城”:做大做强沧州中心城区,高标准建设渤海新区黄骅市,加强“双城”与黄骅港之间交通、商贸、信息等方面的联系,带动全市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三副”:支持任丘市建设京津冀清洁能源服务保障基地、协同雄安创新发展重要支撑区。支持河间市建设对接服务雄安新区的战略支撑区、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重要的电线电缆和通讯材料生产基地、京南文化名城。支持泊头市建设京津冀区域装备制造业节点城市、大运河文化带节点城市、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

“四轴”:东部落实省级沿海发展轴,强化港产城融合发展;中部落实省级京廊津沧发展轴,推进青沧一体化发展,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纽带,带动泊头市、南皮县、沧县、东光县、吴桥县等沿线城市特色化发展;西部雄沧发展轴,串联任丘市、河间市、肃宁县、献县4县(市),聚焦对接服务雄安新区,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落实省级石衡沧港发展轴,重点完善“东出西联”通道格局和对外开放平台,带动献县、盐山县、孟村回族自治县、渤海新区黄骅市等沿线城市发展。

“三区”:东部沿海发展区重点打造环渤海高质量发展新高地,中部大运河文化带发展区重点打造青县—沧县一体化、泊头—南皮一体化、盐山—孟村一体化发展核心区,西部对接雄安发展区重点打造对接服务雄安新区的战略支撑区。

“多点”:推动县城、小城镇和特色小镇协调联动发展,构建“多点支撑”的城镇体系结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划定“三条控制线”,积极融入和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

《规划》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到2035年,沧州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111.67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950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99.82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倍以内。

构筑陆海统筹、向海图强的海洋空间。优化生态保护区、海洋发展区两大海洋功能区,按照限制开发、优化利用两类管控海岸线资源,统筹陆海一体化保护与利用空间,推进“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统筹推动渤海新区黄骅市港产城融合创新高质量发展,保障临港产业用地用海需求,壮大海洋经济,打造全省沿海经济带重要增长极。

积极融入和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大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力度,加强与京津在生态、产业、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深度合作。进一步拓展服务对接雄安新区建设的深度,打造服务雄安新区的制造业协作基地、产业支撑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绿色能源供应保障基地,将黄骅港打造成为雄安新区便捷的出海口。

加强历史文化和风貌特色保护。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武术、杂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多重价值,打造沧州魅力休闲体系,建设文武沧州。突出东部滨海生态、中部大运河文化、西部林田景观风貌特色,塑造河海相济、底蕴深厚的魅力名城。

完善通达高效、安全韧性的支撑体系。统筹布局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确保雄商高铁、津潍高铁、石衡沧港城际铁路、邯港高速、曲港高速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空间需求。建设现代化的城乡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将献县泛区、任丘文安洼、青县贾口洼、主要河道管理范围等划为洪涝风险控制线,完善以河道堤防为基础、蓄滞洪区为依托的防洪工程布局,增强城市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加强抗震、消防、人防、避难场地等防灾减灾设施建设,提升综合防灾水平,建设平安沧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心城区将打造“一河五城”的城市空间结构

《规划》明确了沧州市中心城区发展方向。按照“北延、南展、西提、东建、中优”的发展思路,向北以园博园为依托,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心城区北部区域,在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方面加强与青县的联系;向南依托大运河优良的生态环境资源,重点建设文化、娱乐、康养等服务设施,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心城区南部区域;向西发挥高铁站的拉动效应,加快西部高铁新城改造提升,重点规划打造高铁中央商务区,提升城市门户形象;向东优化沧州经济开发区用地布局,推动职住平衡发展,以京沪铁路火车站、长芦大道周边区域改造和职教园区建设为依托,完善东部城区综合服务功能,以石衡沧港城际铁路火车站建设为依托,拉动中心城区向东拓展;中部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契机,调整中心城区两岸用地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运河两岸景观环境和人文特色。

沧州市中心城区将打造“一河五城”的城市空间结构。“一河”为大运河,集合大运河沿线的城市景观绿化、文化展示、生活休闲等功能,打造展现运河城市魅力的南北向文化景观带。

中部老城区,以减容提质为主线,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提升城市景观特色和人文品质。西部高铁新城,包括京台高速公路以东、迎宾大道以西、朔黄铁路以南、石黄高速公路以北区域;永济路以南区域依托沧州高铁站,打造高品质商贸集中区;永济路以北区域为沧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东部产业新城,包括饶安大道以东、京沪高速公路以西、石衡沧港城际铁路以南、捷地减河以北区域;永济路以北围绕石衡沧港城际铁路火车站,打造城市东部综合生活区;永济路以南围绕职教园区、沧州经济开发区,打造产教城融合示范区。北部生态新城,包括迎宾大道以东、饶安大道以西、朔黄铁路以南、渤海路以北区域,依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加强运河两侧城中村有机更新,打造生态宜居新城。南部生态新城,包括迎宾大道以东、饶安大道以西、海河路以南、石黄高速公路和捷地减河以北区域,充分发挥大运河河畔景观优势,打造宜居、宜乐的生态新城。

来源:沧州日报

记者:尹君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