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自然博物馆的化石类展区里,能看到一类体型较大的“贝”类化石,不仅有单个的完整个体,还有很多个体聚集在一起的,每一个都形态饱满、壳体光滑,既像神话中额头凸起的寿星翁,又似寿星翁手捧的寿桃,它就是鸮头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鸮头贝并不是俗称贝类的双壳纲软体动物,而是属于腕足纲穿孔贝目鸮头贝科,在腕足类动物中,它们是个体最大的一类,单个的个体通常在8—10厘米之间,壳体具有腕足动物共通的特征:即长有两枚壳瓣,上瓣和下瓣大小不一,以大的壳瓣为腹,小的壳瓣为背,每一枚壳瓣都是左右呈水平镜像对称的,但与其它腕足动物常见的“背中隆腹中槽”特征不同的是,它们的两个壳瓣都是隆起的,没有中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腹瓣的隆起程度和大小都大于背瓣,因此腹瓣的壳喙(即壳初始生长的部分,状如鸟喙)较为明显,弯曲呈钩状的腹瓣壳喙形似猫头鹰的喙,而猫头鹰也称为鸮,鸮头贝的学名由此而来,民间也有称之为鹰嘴石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鸮头贝生活在距今约3.87-3.74亿年前的中泥盆世,属于浅海底栖生物,居住在200米左右的温暖浅海环境,并能从壳后伸出肉茎作为锚,把身体固定在泥沙中,通过滤食的方式,以体型较小的硅藻、沟鞭毛藻或其它软体动物的小型幼体为食。由于水环境动荡,泥质的海底也不易固定,因此它们深知抱团的力量,除了让自己增重增大,演化出腕足动物中最大最厚实的体型之外,还以群居的方式,紧紧地挨在一起生活,硬生生地把生活的区域压成凹陷的“泥盆”,为了避免误会顺带提一句,这可不是泥盆纪这个名称的来由。泥盆纪(Devonian)的名称来自英国德文郡(Devonshire),因为那里是这一时期的地层最早被研究的地方,大多数国家的语言里都采用和英文差不多的发音来称呼它,可偏偏那违和感满满的日式英语里没有“von”的发音,而是读作“bon”,并把它写为汉字“泥盆纪”,我国也就沿用了这个名称,类似的情况还有寒武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回正题,由于鸮头贝采取这样的生活方式,我们往往能在石灰岩、泥灰岩中发现个体保存完好、数量众多的鸮头贝化石,其中泥灰岩由于容易风化剥落,产出的化石更容易采集,完整度也更好,再加上开头提到的形似寿星或寿桃,具有长寿的寓意,因此深受奇石收藏爱好者的青睐,具有独特的观赏性和很高的收藏价值,同时,作为泥盆纪重要的标准化石之一,它们的化石对于研究地质变迁,特别是我国云南、广西等鸮头贝主产地的古地理环境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