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 / 麦肯锡曲向军 郑文才 周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麦肯锡全球 资深董事合伙人 曲向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麦肯锡全球 董事合伙人 郑文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麦肯锡全球 副董事合伙人 周洪

中国科技金融发展与金融机构布局:中国科技发展进入快车道,金融机构加速布局并已初见成效

1.全球科技快速发展,中国科技动能强劲,行业机遇广阔;在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形成聚集。科技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也是全球经济崛起和腾飞的关键因素。在数字化、生成式AI等科技热潮下,全球科技企业发展呈现跨越式增长。过去5年,科技行业巨头占全球TOP100企业的总市值增长了195%,市值占比也从18%增长到了28%。放眼中国,科技行业快速发展、机遇广阔,在重点行业和区域形成聚集效应。

一是科技型企业数量持续增长。2022年科技部认证的高新技术企业累计40万家,相较2018年实现数量翻倍,年化增长率达到23%。

二是科技型企业市值占比显著增加。“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上升,从2014年的低于8%上升至2022年的超过13%。

三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重点集聚地区涌现。从行业角度来看,已上市的高新技术行业中,电子信息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新材料行业占比达到43%、28%、10%,聚集效应初显。从区域角度来看,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三个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的省份领跑全国,三省份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总和占全国的39%;吉林省、海南省、陕西省增速最快,2018—2022年年均增速达40%及以上。

2.科技金融机遇下,各金融机构开始加速布局。科技行业的跨越式发展为金融行业带来了全新机遇。广义来说,科技金融利用金融(科技创业投资、科创引导基金、科技企业上市融资等)和非金融(金融机构成为资源中介,实现产业资源撮合等)的手段推动科技行业创新与发展,是金融创新服务科技创新的直观体现。为把握机遇,中国各类金融机构通过产品创新、资源投入等举措加速布局科技金融,并初见成效。

商业银行方面:大型商业银行陆续将科技金融纳入核心战略规划,创新支持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持续建设服务于科技金融的管理支撑体系。科技金融信贷余额投放自2021年以来增速连续3年实现20%以上,2023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与中长期贷款余额均超过2.5万亿元,“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实现2.7万亿元。2023年科技金融专营支行突破1000家,较2020年增加了近200家。

保险公司方面:支持科技型企业的保险产品创新层出不穷,推出针对科技行业的科技保险产品20余个,覆盖科技企业产品研发、知识产权保护、关键研发人员风险保障、贷款保证等多种风险,2017—2020年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超过1.79万亿元。多家保险公司已入局险资精准投资,加大投资科技型企业和面向科技型企业的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以S基金等投资方式盘活存量资产,更多资金投早、投小、投科技。

券商方面:多家券商机构已将“科技金融驱动发展”作为核心战略之一,聚焦成长期及成熟期的科技型企业,提出建设多渠道、一体化的金融科技平台,推出科创票据、科创公司债等多样化科技金融产品,2023年余额超过45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0%。

投资机构方面:随着科技行业的发展,国内已涌现出一批布局科技行业各细分赛道的专业投资机构,以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为主要标的,孵化与辅导科创企业上市。截至2023年末,投向“专精特新”企业的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基金管理规模达到近14万亿元,超过1000家“专精特新”企业在A股成功上市。

全球领先金融机构的实践与启示:通过三类角色布局科技金融

全球领先金融机构通过三类角色实现科技金融战略,分别是金融服务提供者、知识实践者和渠道搭建者。他们在科技金融领域已形成了丰富经验,或以科技金融作为核心打造多元产品服务组合,成为金融服务提供者;或以科技金融创新特色业务,建立专业行业洞见,在某些赛道成为佼佼者;或结合“融资+融智”,构建渠道与生态,提供一站式资源服务。

1.金融服务提供者在业务端打造多元产品服务组合,在支撑端建立服务科技企业向上输送的组织与专业能力,为全生命周期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案例1:某专注服务中小科技企业的全球领先银行深化区域布局,创立投贷联动。该银行深度布局科创企业,以独特的投贷联动业务模式在科创企业、投资圈与银行圈迅速树立品牌。自1990年开始独辟蹊径开创并持续优化投贷联动模式,由传统银行成功转型成为科创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典范。通过与风投协同合作,向尚未盈利且现金流不足的高成长性科创企业提供贷款。投贷联动的业务模式帮助该银行与客户共享成长收益,同时有效抵补信贷风险。该银行贷款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一是直接投资科创企业:贷款+股权。直接提供风险贷款(Ventured Debt),并用“认股权证”的未来收益抵补信贷风险,即银行在为企业发放贷款时,要求免费获得一定比例的股权,当企业上市或并购时获取股权收益。

二是直接投资科创企业:贷款+风投机构背书。为企业提供1年抵押贷款支持(应收账款或者产权质押),每获得一轮股权融资时,银行重新谈判和延长贷款,同时本金仅于收购本公司或者IPO时偿还。

三是投资子公司:贷款+子公司投资。该银行集团通过旗下资本公司直接投资科创企业,在股权投资时,银行会配套提供信贷资金。

四是投资PE/VC机构:贷款+间接支持科创企业。银行将资金投给风险投资机构,再通过风险投资机构对创新型高科技企业进行投资,期间该银行和被投资企业不发生直接联系。

国内金融机构可以借鉴上述灵活的投贷联动产品形式,通过借力投资机构,形成与直接融资相搭配的产品组合,协同服务科技企业客户,实现多方共赢。

案例2:亚洲某大型商业银行坚定科技金融战略,陪伴科创企业成长。该银行多年来深耕科技金融赛道,是科技金融业务的佼佼者。针对科技企业开展“全旅程、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从初创期一路陪伴成长为中大型企业,向对公条线输送客户。同时,推行全面业务创新与体制机制改革转型,对科技金融的商业模式、组织体系、风控、考核等方面进行革新。该银行通过三方面成为了优秀的金融服务提供者。

一是围绕全生命周期的差异化产品服务,对企业运用价值链管理理念,从本地筛选优秀企业,定位孵化、培养和向上输送,以客户筛选与综合化经营为目标,协助募资、获客并建立营销关系。

二是进行组织改革,设立专营机构和团队。总行与分行形成Hub-Spoke形式:总行作为战略枢纽,统筹科技金融全周期产品服务创新与机制建设,专营分行专注于科技金融业务。

三是以战略定位为目标建立长期导向的考核体系并首创专项奖金池。考核体系方面,着重关注客户的发掘、培育及向上输送的绩效和总体产出。激励方面,奖金池突破传统的部门间壁垒,由财富管理、投行和公司金融部门共同贡献,专门用于对科技客户进行孵化和支出。

国内金融机构可借鉴其跨部门的机制配套和模式创新,确保在战略共识的基础上,各相关部门能够有效协同,提供“全旅程”的服务,以确保为企业提供不可取代的价值和服务。

2.行业实践者基于专业行业洞见,不断打磨和沉淀服务科技企业的综合解决方案,推动专业金融能力在行业内实践。案例:聚焦高科技与软件投资的私募公司专注细分行业与特色客群,沉淀经验并践行行业洞察。该公司凭借在软件行业的深耕与高超的投资策略,为投资者带来近4倍的平均投资回报率,是股权投资界的“后起之秀”。通过高效的流水线式改造,不断提升所投资软件公司的市值,实现超额的投资回报。其高效改造的核心成功要素是近20年软件投资中积累的丰富行业经验与人才。通过借鉴成功案例,不断打磨现有投后运营方案,通过对软件行业的深度理解和丰富的经验累积,创造出对标的公司改造的“三部曲”。

一是公司行业专家基于内部成功案例与经验,结合标的公司数据,迅速定位问题,分析痛点。

二是专家团队对标行业内最佳案例,总结最高效的提效降本方法,帮助标的公司优化现有成本结构的同时,将结构调整为以高利润业务为中心的组织架构,聚焦核心高利润业务。

三是运用对软件行业的了解和专业金融知识,为标的公司寻找额外增值空间和扩张方式,如举债、扩大客群、收购其他软件产品等。

该投资机构的运作模式对国内中小型金融机构具有两方面重要借鉴意义。一方面,金融机构要深耕行业,不断累积对行业的深度理解和经验,赋能企业优化建设,培育自身的企业服务专业能力,推动企业向上输送与成长,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聚焦客户共性需求,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批量服务模式,分享知识与资源,从而大幅度降低客户获取成本与经营成本,为长期布局打下坚实基础。

3.渠道搭建者结合“融资+融智”,构建渠道与生态,与政府机构、金融机构联手打造生态,为科技企业及企业主提供一站式资源服务。案例:全球顶尖的全方位服务银行深耕高科技行业,成为行业的推动者和领军者。该银行持续深耕与推动科技金融业务发展,服务科技企业超过20年。通过举办行业峰会,从行业的服务者转变为行业的推动者与领军者。每年举办全球医疗健康产业年会,这一峰会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信息最丰富的医疗投资研讨会之一,被业界称为医药产业发展的风向标。通过峰会搭建了医疗健康行业的专业交流与资本合作平台,达到两方面的效果。

一方面,聚合行业前沿专业资源,促进行业交流,邀请研究机构、医院、医疗机构、科创机构等主要行业参与方交流行业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促进投资者和科创企业合作,大量处于一期、二期甚至临床前的医疗器械、新药研发项目有机会在大会上获得投资。

国内金融机构可借鉴其专业的“金融+非金融”综合服务能力,从科技行业的服务者进一步成为行业领军者,通过建设生态、撮合资源等,为创新科技企业提供精准的全方位服务和支持,有效增加客户黏性。

科技金融的展望与启示:形成战略,组织变革,提升能力,建设渠道

纵观全球领先金融机构在科技金融领域的实践,国内金融机构可以借鉴其经验沉淀,把握国内科技行业发展机遇,建立以全生命周期经营为愿景、“三大支柱+三大能力”的科技金融战略(如图所示),真正实现助力企业发展并与其共同成长。我们认为,国内金融机构应从四方面着力布局科技金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 打造专业与协同的创新科技金融业务模式

1.形成科技金融三年行动计划。明确科技金融的战略定位,建立行业专业化经营、综合产品服务与体制机制配套转型的系统性规划。

2.设立专营组织部门和团队。总部设置前瞻性行业研究团队,并在市场端设立专营机构,加强垂直管理,提高专业性以及对市场的响应效率;明确重点人才需求,包括行业专家、投资专家、风险专家、数据专家等,开始招兵买马。

3.打造科技金融全生命周期产品服务能力。设立专门的科技金融产品研发团队,匹配灵活、专业的产品创新机制,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产品服务,根据企业所处不同阶段提供产品。

4.布局科技金融渠道建设。与银行、投资机构、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一方面实现企业客户相互引流与批量转化,另一方面形成“金融+非金融”的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客户黏性。

(此文刊发于《金融电子化》2024年5月上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