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创新药板块而言,新药上市的价格对企业而言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儿。简单来看,创新药企的收入基本等价于新药销量乘以药品价格,我们知道,创新药的研发周期比较长、研发难度比较大,企业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好不容易把新药开发出来了,如果只能卖较低的价格,是无法让企业“回本”的。

创新药的研发难度决定了如果新药上市销售无法带给企业与其研发难度相匹配的“回报”,那可能就不是一个有盈利潜力的商业模式。

因此,建立完善我国创新药价格体系是保障医药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常言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不妨来看看其他海外创新药品的定价模式。

一、海外新药定价模式

(1)美国:市场自由定价,患者压力大

美国医药产业规模庞大,药品价格持续上涨。据美国国家卫生健康费用数据,2022年美国医疗费用支出4.46万亿美元,GDP占比高达17.3%,接近经合组织国家平均医疗支出水平的两倍。其中药品费用的支出就高达5800亿美元,约占医疗总支出的1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2017-2023年美国药品价格变动绝对均值分布

(信息来源:银河证券)

巨大的医药费用支出的背后是高昂的药品价格体系。不同于全球大部分国家,美国药品价格完全由市场机制决定,政府不直接进行干预,美国民众面临的是高昂的医疗成本。美国品牌处方药价格是OECD国家平均价格水平的2.56倍。

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虽然创新药企赚得盆满钵满,但是高昂的价格体系给美国政府和患者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2023年美国处方药价格上涨15.2%,超过同期通货膨胀6.4%。

(2)日本:改控费,牺牲医药企业创新动力

与美国相反,日本实行医改控费,部分牺牲医药企业的创新动力。日本实行全民医保制度,超过90%的新药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在此背景下,日本经验表明严格的医药控费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压制医药创新。

例如,日本医药企业研发支出总额明显少于美国医药企业,且近年来日本医药企业研发开支相对于美国不断缩水。据OECD统计,2013-2019年,日本医药企业研发支出与美国的比值从30%左右一路下滑至13.9%,表明日本医药企业在最新的创新浪潮中已经“躺平”,被美国药企远远甩下。再也不是当初那个与美国企业并肩拿下肿瘤创新药鼻祖“OK”药的医药创新环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美日医药产业研发费用对比

(信息来源:中国银河证券)

二、我国创新药价格体系近年来不断完善

我国药品定价经历了政府统一定价、政府指导定价和市场调节定价三大阶段。2015年后,我国为充分激发药企创新活力,采用创新药市场定价,但适用范围仅限于药品零售价,而和患者息息相关的医保支付价需要在零售价的基础上通过谈判进行调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我国药品价格形成机制

(信息来源:银河证券)

而“以价换量”是创新药企过去在医保谈判时采用的策略,2021年四款国产重磅肿瘤新药PD-1经历医保谈判后纳入医保目录,平均降幅高达78%。

2024年2月,为支持高质量创新药品在产品周期的起始阶段获得与高投入及风险相符的收益回报,关于化学药品首发价格形成机制的征求意见稿发布,关注将重点资源分配给真正具有创新性的高水平企业,鼓励企业在新发研发领域以临床价值为核心,聚焦实际医疗需求。

数据端看,当前医保谈判已开展8轮,准入药品数量由2016年的3款增加至2023年的126款,谈判药品的价格调整方面,新增药品平均降价50%-60%,甚至一些临床价值较强的大品种降价幅度已经低于5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2016-2023年国家医保谈判药品降价幅度

(信息来源:银河证券)

未来伴随定价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我国创新药企盈利空间与患者福利或可更好地协同发展。

三、创新药企“出海”分享他国红利

除国内市场以外,大家可能常听到的创新药企“出海”逻辑指的就是在药企研发实力提高之后,可以出海分享健康支付水平较高国家的市场红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PD-1代表创新药“O药”在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参考定价(元)

(信息来源:银河证券)

例如前述提到市场自由定价的美国创新药,以创新药最大品类肿瘤PD-1为例,其在美国定价接近国内的2倍。而国产创新药出海就可以“入乡随俗”。2023年10月,国产创新药企首个PD-1获美国FDA批准上市,首发定价高达8892美元,药企盈利预期显著向好。

2024年以来,我国创新药“出海”事件频发,充分体现了国际大药企对我国创新药企研发实力的认可。在国内定价体系不断完善、出海空间广阔的背景下,创新药板块中长期成长逻辑较顺,大家可以关注港股创新药ETF(159567)和创新药ETF(159992)

风险提示

尊敬的投资者: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基金”)是一种长期投资工具,其主要功能是分散投资,降低投资单一证券所带来的个别风险。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等能够提供固定收益预期的金融工具,当您购买基金产品时,既可能按持有份额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

您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本风险揭示书,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根据有关法律法规,银华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做出如下风险揭示:

一、依据投资对象的不同,基金分为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基金中基金、商品基金等不同类型,您投资不同类型的基金将获得不同的收益预期,也将承担不同程度的风险。一般来说,基金的收益预期越高,您承担的风险也越大。

二、基金在投资运作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种风险,既包括市场风险,也包括基金自身的管理风险、技术风险和合规风险等。巨额赎回风险是开放式基金所特有的一种风险,即当单个开放日基金的净赎回申请超过基金总份额的一定比例(开放式基金为百分之十,定期开放基金为百分之二十,中国证监会规定的特殊产品除外)时,您将可能无法及时赎回申请的全部基金份额,或您赎回的款项可能延缓支付。

三、您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者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

四、特殊类型产品风险揭示:请投资者关注标的指数波动的风险以及ETF(交易型开放式基金)投资的特有风险。本基金将投资港股通标的股票,需承担汇率风险,并面临港股通机制下因投资环境、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

五、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银华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提醒您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您自行负担。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基金销售机构及相关机构不对基金投资收益做出任何承诺或保证。

六、以上基金由银华基金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约定申请募集,并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许可注册。基金的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已通过中国证监会基金电子披露网站【http://eid.csrc.gov.cn/fund/】和基金管理人网站【www.yhfund.com.cn】进行了公开披露。中国证监会对基金的注册,并不表明其对基金的投资价值、市场前景和收益作出实质性判断或保证,也不表明投资于基金没有风险。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