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味中药被称为四时神药,能把全身的湿气都带走

这味中药就是——茯苓!

它又被称作四时神药,通过这几个字,就体会到茯苓药性广泛,同时药性平和。

茯苓功效众多,但以祛湿为主。如果你这段时间总是觉得乏力,伴有头面出油、口中黏腻、食欲不振的现象,就可以用点儿茯苓,煲汤或煮水,不用担心味道不好。中药有苦的,有酸的,有咸的,有辣的,茯苓是个例外,用它煎的水喝起来非常的清爽,就像清水一样,清水能够把污垢冲刷干净,像茯苓这样的就能把体内一些不好的东西带出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祛湿的方子里也都会用到茯苓,可以说茯苓是祛湿药的典型代表。

湿气是什么,通俗地讲是不能流动的水,因为不能流动,就会带来一定的阻碍。换句话说,湿久了必然会阻碍气机,气机运行不利,就会引起腹胀。像这种情况,用茯苓加点儿行气除胀的药,效果就很好。

我们来看医圣张仲景是如何开方的,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里收录了一个方子,名为外台茯苓饮,这个方子不仅祛湿,还能行气除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组成:茯苓、人参(或党参)、白术、陈皮、枳实、生姜

这第一味药就是茯苓,茯苓是祛湿的,我们说湿气是不能流动的水,既不能被人体利用,又不能参与正常的水液代谢,而茯苓能加强水液代谢。

水液代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膀胱,茯苓能够把湿气从身体各处引过来,使其下输到膀胱,最终随着尿液一起排出体外。这就是茯苓祛湿的道理。

陈皮和枳实这两个都是行气的药,我们说胀,其实就是气机壅滞了,陈皮和枳实让气机运行起来,帮助解决气滞引起的腹胀的问题。

陈皮行气,枳实行气的力量就更强一些,可以用破气来形容,枳实散气结,开郁滞,但过于行散就会耗气。耗气就会导致气虚或加重气虚,这时候就需要配上补气的药一起。所以用上了人参和白术,把气补上,这样一来,枳实破气的缺陷就被弥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人参和白术还能健运脾胃,提升脾胃功能。我们提到的所有的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出在脾,都是因为脾虚。中医常讲:“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虚不能运化水液,水液郁积的结果就是生湿,继而导致腹中气滞。

茯苓也有健脾的功效,也能帮助提升脾胃功能,在脾虚不是很严重的情况下,有茯苓就够了。但茯苓最擅长的还是祛湿,直接把湿气排出去,若脾虚较重,茯苓的力度就不够了,这就需要用到人参和白术,这两味药可起到益气健脾的作用。

生姜性温,能散湿气,也能散寒气,有温胃之功,让胃里暖暖的,从而增强脾胃运化动力。

这就是张仲景的外台茯苓饮,围绕着茯苓来展开,体内有寒湿,舌质淡舌苔湿滑、白腻,又经常感到腹胀的人,最适合用这个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