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一尊文物都深藏着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它们与时间为伍,见证着时代变迁,传递着中国独特的鉴赏艺术。山西素有“中国古代建筑宝库”的美誉,现存各类古建筑28000余处,各建筑内的彩塑、泥塑、悬塑栩栩如生,与整座古建融为一体。6月14日,山西古代泥塑保护研究国际合作勘察活动(以下简称“古代泥塑山西行”)顺利结束,这是“丝绸之路古代泥塑预防性和干预性保护现场调查中国行”在山西的重要活动。

这场为期10天的古代泥塑山西行主要由国际考古遗址保护专家代表莫妮卡·洛佩斯·普拉特博士、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副教授施婉特丝·格桑博士以及郝鹏骁博士,山西省文化遗产勘测与保护研究院团队、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以及省职业技术学院文博专业师生代表们共同参与,旨在促进山西文博产业产教深度融合,加强山西古代泥塑国际交流与合作。

6月4日起,专家学者一行从太原出发,沿着大同华严寺-善化寺-朔州崇福寺-原平惠济寺-五台佛光寺-南禅寺-殊像寺-定襄洪福寺-平遥清虚观-双林寺-镇国寺-介休后土庙-荀家圪垛村三官庙(现场调查并取样)-隰县小西天-洪洞广胜寺-高平铁佛寺-晋城玉皇庙-青莲寺-长子崇庆寺-观音堂-太原晋祠等地勘察调研,并先后前往小店刘家堡和孝义临水村观摩传统泥塑制作方法与过程。

此次活动让专家学者团队对山西留下了深刻印象。山西现存12000余尊古代彩绘泥塑,年代贯穿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8个历史时期,时间跨度达1000余年,无论是数量还是艺术质量,均居全国首位。此次勘察活动,专家学者团队对我省境内重点泥塑艺术风格、制作工艺、保护环境、保护措施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全方面调研,并解读古代泥塑的艺术价值、研究可持续保护干预措施。

首次来中国 国际文博专家深深地记住了“山西”

在大同华严寺,东方维纳斯“露齿菩萨”的庄严与精美令人赞叹;在五台佛光寺、南禅寺,仿佛置身在千年之外的大唐盛世;在隰县小西天,“千古悬塑”令人拍案叫绝……站在古代泥塑面前,每一个人仿佛穿越时空,触碰历史,开启跨越千年的心灵对话。

“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也是第一次来山西。”莫妮卡博士介绍,山西留给她非常深刻的印象,她首先记住了“山西”的中文读法,也记住了那些令她赞叹无数次的古代泥塑。莫妮卡表示,山西之行打开她对中国的全新认知,每一尊泥塑的调研,都开启了一场时空对话,她时而像一位长者,时而像一位小孩,触碰着中国璀璨的文明历史。同时,她看到中国古人的智慧、技艺以及审美艺术,也看到了现代文物工作者的匠心和敬业。

此外,令莫妮卡印象深刻的还有山西美食,“在山西,我感受到的就是物产丰富,短短几天吃到很多在巴塞罗那从未见过的蔬菜、水果。”莫妮卡介绍,山西古代泥塑现存的美,山西美食的美,还有山西人的热情与友好,都将成为她无比怀念的美好记忆。

行走山西 一代又一代人守望华夏文明

伫立在历史文物面前,总会多一层思考与启迪。走入原平惠济寺,这里的守庙人李大爷一眼认出了格桑老师,守护寺庙20多年,李大爷早已将守护工作视为终身事业。10年前,格桑博士曾随同导师一起来到惠济寺,她兴奋地介绍,当时她的论文研究课题就曾对原平惠济寺壁画进行过考察与研究,她和李大爷的合影被小心翼翼保存了下来。时隔这么久,当看到眼前的壁画以及庙殿里的泥塑,格桑小心翼翼地比对研究,进行记录。她说,时间是这个世界最神奇的产物,它沉默无声,但却表达着跨时代的最美声音。

“做过很多翻译工作,但是这一次收获最大。”此次勘察活动特别邀请到一名90后翻译官郑超琛表示,跟随莫妮卡和格桑老师,他无形中学习到许多专业知识,重新对山西文物有了认知。为了做好这次翻译,郑超琛提前查阅了大量文博专业术语,也重温山西历史、美食。郑超琛表示,做翻译,一定要真正将精准将山西文物、山西文化传播出去。

谈到记忆深刻之处,郑超琛笑着讲述“值得回忆的片段太多了”,他向莫妮卡和格桑老师学习到最多的就是严谨、敬业以及对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初心。文物作为贯穿过去与未来的存在,保护与修复文物最需要保持的就是初心,对于文物的热爱,对于修复研究的严谨以及保护人类历史上“瑰宝”的坚守,行走山西,他感受最深刻的就是一代又一代文物人的守望。

产教融合 躬身肩负文物人时代使命

“我也没有想到这趟短行,她们称我为‘妈妈’。”山西省文化遗产勘测与保护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牛怡燕笑着回忆,从出发路线、考察地点到当地居住、用餐等,团队肩负起了服务角色,所到之处,都是经过询问当地好友、查找本地推荐攻略等,从生活起居到团队出行协调,让每一位同行人员都能够感受到正宗地道味道、风土人情、民俗特色。

这些细节打动了团队全员,团队走到原平时,格桑老师在餐桌前表达出谢意,更是直呼牛怡燕为“妈妈,团队大家长。”考察途中,牛怡燕默默处理了许多细节和问题,让团队成员只要看到她,就会倍感放心与安全。牛怡燕介绍,这些年,山西文物勘测与保护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为了让山西文物“后继有人”,他们也探索“项目+人才”模式,率先牵头成立山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产教融合共同体、新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我们文物工作者不仅是专业文保,更是服务文保。”这趟山西勘察行只是开始,牛怡燕希望未来将继续发挥平台作用,联动国内外专家学者,促进山西文物保护与研究国际交流。未来,他们也将会走出去,汲取更多先进经验,让山西文物勘测与保护工作更加专业。

置身调研 他们是随行专家也是出行“管家”

“原来你会说英语啊。”一场餐前交流,山西省文化遗产勘测与保护研究院工作人员周超和格桑用英语对话,平日里,言语不多的他,默默为大家做起了“记录”服务。“123,看我这里,微笑,开心点……”每走一站,周超总会下意识给团队拍摄留念。

他说,做学术研究很严肃,也需要严谨,很多时候,专家们会忽略太多关于自己的记录,这次扛起相机,就是希望能够给大家留一份美好回忆。

谈到山西古代泥塑工作,他回归文物保护工作者身份,他介绍,此次调研带给他许多启发,文物保护不仅仅是单纯的现状保护,更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学习多样化的科技保护手段,使文物焕发生机。此外,要充分认识山西古代泥塑保护在技术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加强国际间交流,有针对性的吸收经验,从而进一步推进保护工作。最后,周超希望山西古代泥塑能成为丝绸之路上另一张独特的璀璨名片。

“Amazing!这是我们这次短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每次听到它,我都会内心一笑。”山西省文化遗产勘测与保护研究院工作人员程群说起她的感悟,看似身形娇小的她,却是一位响当当的“女汉子”。肩上、手上都会挎满背包,采集样本工具盒、单反相机、笔记本……她像极了团队管家,随时联系下一站落脚点、出行时间、集合时间等。程群表示,这样的勘察机会十分难得,山西古代泥塑绝美,不仅是一场跨时代的“孤唱”,而是需要每一个人去珍视它、认识它、保护它。这趟出行,让她学会换种思维做文物保护与研究,也让她重新认识“山西”。

文博学习 需要身临其境的“实践”

“莫妮卡老师也和我们一样,到了文物景区,会拍照打卡,会买冰箱贴,也会在笔记本上盖印章。”山西职业技术学院老师代表索慧君介绍,为了顺应时代需求,他们学院成立了文博艺术系,开设古建工程技术、文物保护与修复、动漫设计、虚拟现实设计四个专业,未来还将共建新专业,这趟山西之行,既创下学院第一次,也充满挑战。

整个途中,索慧君与同事郝晓颖、韩从带领3位同学,走遍山西古建、寺院,研究文物保护、建筑构架、材料属性等,她笑称,我们终于将课堂课本搬到了“现实”场景教学。郝晓颖老师一口流利的英语,关键时刻与莫妮卡、格桑老师进行交流、沟通,不同国籍,却在某个时空下定格了同样的“觉知”。韩从老师表示,这趟短行也有遗憾,如果将来还有机会,他希望能够带领更多同学投身到这样的考察中,从记录到向国内外资深文博专家学习,这样身临其境的“实践”才是产教融合的具象呈现。

“我们3个人觉得十分荣幸,我们热爱文博专业,就计划将这一行干到底。”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李珊珊、王梓阳、申骐骥纷纷表示,择一行,爱一业。他们从未担忧过毕业后择业问题,反而都将坚守文博专业。这趟山西古代泥塑勘察行,他们跟随专家学者、学院老师一起考察,也开启了全新视野。

很多时候,3位同学话语不多,但却用心聆听记录专家们的建议,从时代背景、建筑风格、塑像特点着手,全新思考与理解文物工作者的状态。王梓阳介绍,之前,在学校课堂上,他们通过壁画修复、瓷器修复等课程,学习了文物保护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要领。然而,这些课程的部分形式只能通过书本和ppt影像的形式学习,理论知识的掌握,这一次实地考察,才是有一种“文物触碰灵魂”的感触。

大同华严寺里民族融合风格的藻井和大门、清朝时期精美的雀替、屋顶两端高达4.5米的鸱吻……眼前一幕幕,都让3位同学感叹古人大胆新颖构思。善化寺大殿内使用的移柱减柱法,两边泥塑等比例放大。朔州崇福寺内藤编镂空雕刻的背光……这些专业知识,让他们无数次惊叹文物的手法技艺。未来,他们希望能够做新一代文物年轻守护人,将所学真正投身到文物保护工作中。

来源: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