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近年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逐步被“置顶”,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走进一所所“大学校”体验不一样的课堂。

教育功能被“置顶”,成为新时代博物馆传承文化使命的重要目标和职责所在。馆校共建、博物馆研学、探秘博物馆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到了博物馆的魅力。

眼手脑齐上阵 把课堂搬进博物馆

面对新时代博物馆传承文化使命的重要目标和神圣职责,在兰各大博物馆把教育功能放在首位,定期举办研学课堂和社会教育活动,不断开发精品课件、拓展社会实践活动、强化讲解志愿团队等一系列青少年教育实践活动。

说起在兰各大博物馆人气最高的活动,当属馆内的社会教育系列活动。省博的金石传拓最经典,市博的古风集市最具特色,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的红色小院最感人,秦腔博物馆的绘脸谱最有地域代表……

浸湿、蘸墨、拓印,拿着拓包在生宣纸上一下一下传拓出满满历史感的拓片,甘肃省博物馆的“金石传拓——留存千年历史的宝贵印记”体验活动每次都吸引着众多观众跃跃欲试。还有甘博修文物之“邂逅扎染,布里生花”“永生花团扇”“传统文化京剧艺术”等活动,精彩又丰富。“截至6月10日,我们推出各类社教活动35场(次),累计参与青少年735人,家长1500余人。”甘肃省博物馆社教部副主任王岚介绍道,“2024年上半年,甘肃省博物馆继续创新社会教育活动形式和内容,持续推进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学计划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博物馆优势,让更多青少年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国学展演”“博物馆探宝之旅”“我为家乡文物代言”“大明风华·古风集市与汉服游博物馆”“绘制彩陶”“兰博研学课·绘画博物馆”“中华传统游戏”“书法大家引领传统艺术”“邓明爷爷讲兰州”等独具金城兰州特色的活动是兰州市博物馆在主题社教研学活动中的王牌。

在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100名来自安西路小学和兰州东郊学校的同学们仿照着古人,坐于桌案前,聚精会神地聆听着甘肃简牍博物馆老师的讲解。简牍、麻绳、笔墨,从亲手编连简册开始,同学们通过沉浸式体验简牍的编联,临摹千年前古人留下的墨迹,沉浸式体验简牍书法艺术之美。“我来教你!”看到在场学习汉简编连的同学不会操作,来自肯德基“丝路小课堂”的小志愿者一边说着一边帮身边同学编着汉简,当被问到为何如此熟练,小伙子自豪地说:“在学校的课堂上,老师给我们讲过。”

当然,博物馆不只是青少年的“大学校”,也是全社会的“大学校”。随着博物馆事业的持续发展,博物馆的教育、研究职能进一步发挥,通过各类实践研学互动,搭建了传承弘扬历史文化的重要平台,推动文博和教育事业融合发展。

馆校共建 打造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

馆校共建,是近年来博物馆探索社会教育活动的创新之举。在兰各大博物馆纷纷与中小学、高校联合签订馆校共建协议,带着文物走进校园,打造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让孩子们在校园中学习体验到别开生面的历史文化熏陶。

甘肃简牍博物馆与兰州大学文学院积极整合资源优势和平台优势,联合举办“兰山论简”读简班,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80多期。在今年4月14日,“兰山论简”读简班优秀读简札记颁奖典礼上,荣获优秀读简札记一等奖的兰州大学文学院2021级古文字学强基班的殷舒阳同学说:“我们与读简班已携手走过了85期,从最初的懵懂初探,到如今能够独立撰写札记并尝试领读,我与悬泉汉简的缘分日渐深厚。在读简班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既有专业耐心的老师指导学习,还能够接触到书本以外的出土文献资料,打开了一扇通往汉简学术的大门,一点一点看到这个世界。”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李利芳也表示,在“新文科”背景下,甘肃简牍博物馆与兰州大学文学院馆校共建,共同开办“兰山论简”读简班,是基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深度合作,搭建协同育人平台,为“冷门绝学”的赓续创造性地探索“馆校共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今年以来,甘肃省博物馆继续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深化集团化学校和双师课堂在线课程共享。截至6月10日,分别赴安西路小学、通渭路小学、七里河小学、酒泉路小学开展馆校共建课程50场,赴兰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馆校共建课程1场,将2场馆校课程带到天水市建设路第一小学和第二小学,服务师生共计4600余人次。

从5月开始,兰州秦腔博物馆走进校园,与中山小学、宁卧庄小学、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馆校共建学校搭建“文博班”,开展了别具特色的系列主题活动,让师生们饱览秦腔博物馆的别样风采,感受戏曲艺术的无限魅力。

博物馆亦是接受红色教育的阵地。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作为兰州市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与甘肃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市外国语学校、兰州市清华小学等20多家省内高校及中小学签订了《思政教育共建协议》。同时,纪念馆为此专门策划制作了展陈大纲、红色故事课件、主题视频等一批宝贵的思政教育成果,对推动纪念馆红色故事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以来,纪念馆着力推动红色故事进校园,带领同学们走进一堂堂生动的红色课堂,将红色文化的传承根植于孩子们的心中。兰州市外国语中学七年级二班的吴瑾骁同学说:“聆听红色故事我们感触很深。革命先辈的精神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也激励着我们好好学习,树立远大理想。”

志愿服务 连接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桥梁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讲解员志愿者,欢迎大家来到博物馆参观。”在博物馆中,我们总能看见一群身穿志愿者服装的忙碌身影。他们是博物馆里的公益志愿者,在博物馆搭建的平台中,用自己的热情和专业知识,服务着每一位来馆的观众。

在这些志愿者中,来自甘肃省博物馆的小讲解员张书铖今年火爆出圈,专业自信、落落大方向每一位游客讲解着古生物化石,引发网友纷纷点赞。今年六一儿童节,张书铖还作为“红领巾愿景代言人”受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2024年“六一”晚会。火爆出圈的张书铖,就是众多在兰博物馆志愿者中一个典型代表。

自2008年起,甘肃省博物馆每年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至今已有十六个年头。从2016年开始,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就开始着手培养一批热爱红色文化事业、热心公益、热爱纪念馆讲解工作的志愿服务者。兰州市博物馆从2019年开始,每年都在招募志愿者,至今登记在册的有363人。

每一个节假日,在兰州市博物馆内都能看到“兰博小爱”志愿者服务团队忙碌的身影。他们自信、专业、落落大方,为到馆观众带来了精彩的公益讲解、文物讲解和引导服务。认真参与到游客预约和导览咨询服务工作中,积极为观众提供参观咨询,提升游客参观体验;辅助讲解员每天开展4场免费讲解以及引导游客秩序等工作,用最饱满的热情和爱心完成服务讲解工作。为了让观众获得更好的参观体验,志愿者们还设计了吸引观众的讲解方式、灵活调整讲解内容和形式,使游客可以获得更加丰富和个性化体验,从而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传递给游客,升温“博物馆热”。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是市博小志愿者黄子辰的讲解员“首秀”。他负责的是市博《大河流韵——兰州历史文物展》中的文物讲解。“刚开始还有点不好意思,讲解的内容都是文物的基础信息。后来,讲的多了熟悉了,我就会主动邀请来参观的观众为他们进行讲解。在学校里,班主任老师得知我成功入选市博讲解员,在班里面表扬了我,还说她要来现场听我讲解。”采访中,来自兰州东郊学校三年级的黄子辰自豪地说。从不好意思到主动邀请观众,在市博当讲解员的这一个多月里,黄子辰已经服务了五六十名观众。有一次,他为两位来自厦门的游客全程讲解,精彩的解说让两位游客赞不绝口,甚至还邀请他去厦门大学参观。黄子辰的妈妈李丽娜是七里河区西湖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她也是市博的一名志愿讲解员,“从妈妈的角度看,我很欣喜看到黄子辰的变化,他对小讲解员的身份已经由喜欢变成了爱,也越讲越好。通过小讲解员的经历,他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探究思考能力都有很大的进步。作为他的‘同事’,我希望日后能和黄子辰成为搭档,组成亲子讲解,两个人分工合作,更好地为观众讲解兰州故事。”在李丽娜看来,现在学校推进思政教育,博物馆志愿服务正是用生动的历史传递坚定的文化自信,让文物说话,用实践育人,对参与的孩子们来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实践课。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就要为学生树立榜样,在工作之余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作为连接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志愿者就是博物馆面向社会的一个窗口,为公众提供了一条了解甘肃历史、亲近文物的便捷通道。他们讲述兰州故事,传承博物馆文化,弘扬志愿精神,激励带动更多的人积极参与,为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参观博物馆的观众打开了解博物馆的另一扇门,成为博物馆服务公众强有力的后盾。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言文 文/图

(来源: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