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约君说

上周末广州又一轮暴雨,

以至于

#广州59天内只有7天没下雨#

登上了热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广州天气,

这周天气会变成大家熟悉的模式——

先加热后洒水,

提醒大家永远带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温多雨的天气里,

人们不但容易头身困重、乏力嗜睡,

还容易损脾胃阳气,

让人感觉没有胃口,

甚至引起腹泻、腹痛。

这个时候,

喝点热粥最舒服不过了,

既容易消化,又能补充水分和能量,

是消暑的最佳主食。

有约君为大家收集了十多道袪湿方,

不妨参考按需取用。

湿热天时,建议多补水少受凉

龙舟水+高温天气加持下,不少街坊都受湿热困扰。如果近期出现头身困重、乏力嗜睡、脘腹胀满、纳呆、皮肤湿疹瘙痒、汗多、口渴、气短神疲、小便短黄,大便粘腻或稀溏、舌苔厚腻等表现,可能就是湿气缠身了。

广东省名中医、康复科教授范德辉认为,此时,运动一下,出点汗最好了。这样不仅可以舒展体内的阳气,还能去除身体的湿气。但不可剧烈运动,大汗淋漓,以免阳气耗伤。

如果整个夏天都待在空调房里,人体相当于丧失了一个良好的天然排泄通道——出汗。在夏季,建议不要总是把空调温度调得很低,或者老是待在空调房里不出去活动,时间长了,人体免疫力功能下降,容易感冒。从中医角度讲,这是因为耗伤了肺气,脾阳受困,严重的还会出现腹泻等症状。

需要提醒的是,运动时需要补充水分,不但消暑解渴,更重要的是,饮水能帮助人体将新陈代谢的废物排出,降低有毒物质在肾脏中的浓度,从而避免肾脏受到损害。然而很多人在运动过后喜欢用饮料代替水,尤其是一些碳酸饮料,其实喝多了对骨骼的伤害很大。

此外,还建议少吃寒凉之物。酷暑时节人们贪图冷气、爱喝冷饮、喜吃凉菜,虽然过了嘴瘾,能解一时之热,但寒凉之气进入体内,人要消耗大量的阳气才能够气化掉脾胃之间的寒湿邪气,接下来还可能会带来腹痛腹泻、呕吐等不适症状。

消暑开胃袪湿,推荐这些粥方

中医认为,脾对水湿的运化有重要作用,粥是养脾胃的最好食物,也能更好地发挥药物功效。

山楂粥:增加食欲

新鲜山楂果10个洗净、剖开去核;大米200克,冰糖适量,加入清水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开水后加盖加热约20分钟。

苹果粥:生津解暑

苹果1-2个,大米200克,糖适量。加水适量,粥成后加入苹果块续煮10分钟。

瓜类粥:清热补水

像丝瓜粥、苦瓜粥、黄瓜粥等,口感清爽,喝了还能清热。瓜是很容易熟,煮粥时,先将大米用旺火煮沸,待粥将熟时,再把切成块的瓜类倒入,滚沸几下,搅拌均匀,熬煮成粥即可。最后还可以加入少量姜丝,增味又暖胃。

丝瓜粥清香爽口,是口腔溃疡人群的食疗方;苦瓜粥不仅可以清心降火,还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加食欲,比较适合糖尿病患者;黄瓜粥清爽可口,能补水防便秘,有便秘困扰的人群可以常喝。

药粥:健脾祛湿

茯苓粥:茯苓粉20克,粳米100克,盐、生姜粒少许。粳米淘净。粳米、茯苓粉放入锅,加水适量,用武火烧沸,转用文火熬至糜烂,再加盐、生姜粒,搅匀即成。每日2次,早晚餐用。能健脾祛湿。

砂仁粥:砂仁3~5克,粳米100克。先将粳米淘净煮粥,待粥煮熟后,调入砂仁细末,再煮沸三五分钟即可。早、晚餐温热食。或少量多餐次服用。能升阳化湿。

白扁豆粥:取炒白扁豆50-60克或鲜白扁豆120克,加适量大米同煮到米熟豆烂食用。有健脾补胃、消暑化湿等作用。常食可防治脾胃虚弱、饮欲不振、慢性腹泻、暑湿泻痢、夏季烦渴不适等病症。

百合薏米粥:薏米30克,大米200克,干百合15克,洗净后放锅中煮粥,每日中、晚两次吃完。特别适合稍胖的人群,粥中不必加任何调味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同体质的人这样祛湿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谭汉添提醒,湿证可分为内湿和外湿,且不同体质的人群被湿气侵袭时,其调理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不同体质的人不妨参考一下以下食方,对证祛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气虚质

很多人觉得浑身乏力,懒得说话,一动就出虚汗,可能是因为气虚所致。此时不仅要健脾补气,还要祛湿。因此,推荐老人多食补气的太子参、祛湿的扁豆、健脾的陈皮等。

太子陈皮煲猪小肚

材料:太子参15克,陈皮10克,扁豆30克,猪小肚3个。

做法:先将猪肚洗净飞水。将全部用料放入汤煲内,加适量水,水开后改用文火煲约1个半小时。取出猪肚切件,放回锅内,再煲30分钟,调味即可。

功效:益气健脾,利水祛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阳虚质

常言道“十个胖人九个虚”,很多肥胖的人可能看着很壮实,实则虚寒、疲劳、水肿、便溏,这都是阳虚湿重的表现。谭汉添表示,此时补阳祛湿才是关键,阳虚体质者可多食人参、大枣、砂仁、生姜等。

参莲大枣牛肚汤

材料:人参5克,莲子15克,大枣5粒,生姜5片、牛肚半个。

做法:人参、莲子、红枣洗净;牛肚洗净,在开水里稍滚5分钟,捞起用刀刮去黑衣,再洗净,切片。将材料与生姜放进瓦煲里,加适量水,大火煮沸后改文火煲2小时,调味即可。

功效:温补脾肾,利水消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阴虚质

阴虚者若遇上湿气,一般表现为怕热、易怒、口干咽痛、小便短赤或黄、腰酸背痛、舌质红等。对此,谭汉添表示,此时应滋阴、祛湿两手抓,可以多食五指毛桃、百合、玉米须等。

五指玉须白鸭汤

材料:五指毛桃50克,百合10克,玉米须30克,白鸭1只。

做法:五指毛桃洗净,放入砂锅加水浸泡备用。白鸭洗净焯水,捞出清洗干净。锅里不放油,炒白鸭肉至出油,所有食材放入浸泡五指毛桃的砂锅中,小火慢炖2小时,调味即可。

功效:补气养阴,祛湿利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痰湿质

痰湿易导致体形肥胖、胸闷、痰多咳嗽、舌体胖大。特别是谷雨时节,更容易失眠易醒,身体会感觉很沉重,还伴随头发油腻。如果是想祛除体内寒湿,谭汉添建议,不妨多食茯苓、橘红、白术,以祛湿湿气。

橘红白苓瘦肉汤

材料:橘红1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瘦肉250克。

做法:橘红片注入开水加盖焖30分钟,瘦肉切块洗净,所有材料放入炖盅内,慢炖2小时,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燥湿,利水化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湿热质

湿热体质主要表现小便短赤、身重疲惫、舌苔黄腻、胃纳不佳等。谭汉添表示,此时,湿热质者应以清热利湿为主,可多食火炭母、车前草、马齿苋等食物。

马齿苋茨实腱肉汤

材料:鲜马齿苋150克,茨实30克,腱肉200克。

做法:马齿苋洗净切段,猪展肉、芡实洗净;上述食材放入锅中,加清水煮沸,转小火煮2小时,调味即可。

功效:清热利湿,止带止泻。

祛湿穴知多D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揉承山穴(伸小腿时,腿肚的肌肉出现交角处);或三阴交(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处),阴陵泉(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处)都很有作用。有条件的话用艾灸效果更好。

平时也可点按足三里(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处),可健脾胃,有助于运化体内水湿。

来源:广州日报健康有约、老人报、佛山市中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图@视觉中国、本刊资料

编辑:吴婉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