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明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员工在中法农业科技园全气候智能温室内采摘小番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法农业科技园循环农业区景观。 本文配图均由中法农业科技园提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乌兹别克斯坦高级公务员四川南充行活动走进中法农业科技园。

无土栽培、智能控温、水肥一体……近日,位于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的中法农业科技园全气候智能温室内,圆润鲜亮的小番茄挂满秧藤,滴灌系统不断给小番茄“投喂”,工人乘轨道车穿梭在2万余平方米的小番茄林,忙着采摘、分拣鲜果,一幅“工厂化”的现代农业景象展现在眼前。

中法农业科技园总规划面积1.7万亩,是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推介重点项目、中国与法国联合实施的国家级项目,也是四川省委省政府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进中法合作的现代农业重点示范项目。

2017年2月,该项目开工建设,目前已建成面积1.2万亩,包括欧标农业区、湿地农业区、全气候智能温室和法式水镇等已投产达效项目,充分展现了中法农业科技智慧。其中,位于循环农业区的全气候智能温室更是“黑”科技十足,堪称两国农业科技合作的典范项目。

仲夏时节,记者走进中法农业科技园全气候智能温室,现场见证“小番茄成长记”,实地探访semi-closed(半封闭)温室技术赋能现代农业发展的经典案例,深刻感受中国西南地区第一个半封闭全气候智能温室的魅力。

精准调控

小番茄住进“阳光房”

5月25日,记者走进中法农业科技园循环农业区。一栋充满现代感的玻璃建筑映入眼帘,看起来像城市里的高端写字楼,在阳光的照耀下,玻璃幕墙更显得澄澈。透过玻璃,记者可以隐约看到一串串红色、绿色、黄色的小番茄拥在一起,挂满秧藤。这俨然是一座高科技十足的“小番茄阳光房”。

据了解,中法农业科技园全气候智能温室项目投资1亿元,占地30亩,是四川省港航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法国原香槟阿登大区政府农业合作项目之一。

“与传统种植不同,这里的小番茄从育苗到结果,实现了全周期数字化管护,做到每一个细节都可控,而且产量和效益非常可观”。中法农业科技园全气候智能温室现场负责人江敏这样向记者介绍,该温室的核心设备和主要耗材均从法国原装进口,采用的半封闭温室技术,是西南地区第一个半封闭的全气候智能温室。

温室还采用了全球最先进的环境控制技术与高效植物栽培系统,可有效精准调控温室内植物群落的气候环境,实现全天候、全季节生产和全人工、智能化管理,实现农业生产“靠天吃饭”向“靠智慧吃饭”的现代化转变。

在该温室设计之初,为了保证每一束射入的光线都能得到充分利用,中国设计团队和法国种植专家还多次模拟实验,修改设计图纸,并将普通玻璃改为透光好的超白减反无影玻璃作为覆盖材料,当阳光散射进来时,可以均匀地分布到植株上。

“温室顶端安装了一层遮阳幕帘和一层保温幕帘,当自然光照过强超过植株需求时,遮阳幕帘就会自动展开进行降温;当夜晚需要对温室内部保温时,保温幕帘也会自动开启,保证植株所需的生长温度。”江敏说,“番茄工厂”的控制系统犹如人体大脑,指挥各设备运转。

“这里还铺满了传感器和弱电系统,气候调节精准程度非常高,以营造植物最佳生长环境。”江敏一边走,一边向记者介绍,“比如温度,整个温室内对角线两个点,温度相差不会超过0.5℃,比如补光,可以智能模仿太阳光的特点,通过植物间和其顶部设置的补光系统,自动补光。”

精准增施

小番茄有了“大管家”

走进全气候智能温室,记者首先来到1500平方米的中法农业科技园智慧农业资源数据中心,这里是整个园区农业生产的“大脑”,中间一块大屏幕上显示着温室内的气温、相对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值,一名工作人员正在记录相关数据。

“这里是中法农业科技园所有农业设施的控制中心,包括3000多亩的伏季水果水肥控制系统,一名技术人员就能完成所有操作。”江敏说,“我们园区安装了传感器,实时将土壤墒情、天气情况等数据传回数据中心,再通过云端分析处理,显示在该大屏上,如有异常将提醒工作人员。”

目前,中法农业科技园智慧农业资源数据中心包括智慧农业云平台、智慧农业资源数据采集更新平台、智慧农业资源数据管理平台、智慧农业数据图像集成展示平台,还集成了农业生产前、中、后的信息管理功能,可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提供数据。

穿过一段喷雾消毒通道,就来到了“番茄工厂”内,这里栽培槽、暖通轨道兼容管、防虫板、补光灯、传感器、摄像头等一应俱全,确保每一颗番茄都享受到充足的养分。一个个圆润鲜亮的小番茄挂满秧藤,秧藤根部“种”在无土栽培的椰糠条带上……

“为了更好地实现‘水肥一体化’管理,我们还以进口椰糠为小番茄植株栽培基质,并由电脑控制水肥增施,同时温室还通过回收雨水,经过净化,再用于植株生产,可节水节肥70%以上”。据江敏介绍,“椰糠无土栽培”是欧盟国家近年来采用的一项现代农业新技术,通过将碎椰壳作为基质,结合“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在传统无土栽培基础上进行改进的新方法。

“针对小番茄生长情况,系统会制定每日给水计划,椰糠袋还配有液回收系统,多余水全部回收,再通过沙过滤和紫外线杀菌重新配比使用”。江敏介绍,温室内的椰糠基质经过了脱盐清洗和紫外线消毒杀菌,从源头切断了土壤可能带来有害真菌、病虫害风险。

据了解,整个温室还配备了100多个传感器、1000多个控制器以及20余种监测设备,能够对工厂内部的温度、光照、水肥、空气等相关的数据随时获取、智能调节,让植物365天、24小时都能生长在“舒适区”。

“‘番茄工厂’里种植有10多个优良品种、4万余株小番茄,这些品种均来自荷兰、德国、法国。采摘的鲜果销往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 江敏信心满满地说,这里每年可采摘小番茄250余吨,年吸纳30余名周边村民务工,人均年收入5万元。

绿色品质

小番茄角逐“大市场”

不打农药,鲜果品质好,果实从枝条上摘下来就能入口,色彩、果形不同,口味各具特色,这里生产的小番茄颇受小众市场欢迎。江敏告诉记者,今年5月初以来,园区收到了不少小番茄订单,工人们每周采摘鲜果8吨以上,并通过冷链物流畅销上海、广州、深圳等地。

温室内,一行行碧绿的小番茄植株藤蔓盘旋而上,高达3米,如同“固碳标兵”。而在小番茄植株下部是白色风筒,上面有无数个通风小孔,用于空气循环、温度调节和输送二氧化碳。

据了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约为380ppm,而小番茄植株进行光合作用最适宜的二氧化碳浓度为1100—1500ppm。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能够提高小番茄光合作用的强度和效率,促进根系发育,还能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这个白色风筒是我们为小番茄增施二氧化碳的关键,也是小番茄高产的秘密武器之一。”据江敏介绍,通过与法国、荷兰的农业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我们不仅为温室安装了智能控制系统,还开发了一套二氧化碳收集利用的系统。设备收集外界的二氧化碳,智能控制系统再根据小番茄生长需要,通过白色风筒补充到温室内,在光合作用下转换成小番茄的“一日三餐”,既有助于提高小番茄的产量和品质,也实现了“碳中和”“碳利用”。

经江敏等工作人员长期测定,温室内2万余平方米的小番茄每年可固碳200余吨,相当于植树万余棵,对嘉陵江南充段凤仪湾区域气候调节效果显著。

此外,为了增加小番茄植株的授粉率,提高口感,中法农业科技园还从比利时请来一批特殊员工——比利时进口熊峰。熊蜂个头比普通蜜蜂大不少,通体黑色,温室内4万余株小番茄的授粉全靠它们。

“一箱熊蜂近80只,授粉面积可以达到1000—1500平方米。”江敏介绍,不同于普通蜂授粉,熊蜂在授粉时“不挑食”,无论是什么样的花蕊,它都一视同仁,经它授粉后的番茄串型整齐、果实饱满,能降低畸形果率、增加产量、提高品质。

除精准调控生产,温室还通过数据分析,把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变成工业化的订单生产模式,构建“中高端商超+直销订单+电商+采摘”的多元销售体系。经过数据分析,可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生产计划,同时通过上游数据,也能够指导小番茄选种,并结合市场订单安排出库发货,实时追溯每一盒小番茄来源。

“我们小番茄线下进驻了盒马超市、永辉超市等,线上在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多家电商平台销售。”江敏介绍,目前,“番茄工厂”里生产的番茄商品化率能达到90%,可以按照卖家要求划分出20个产品规格,远远高出普通大棚60%—80%的商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