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父亲节,

也是中考第二天,

天气总体跟昨天类似。

中午以前阳光火辣,

紫外线强烈, 升温速度快。

瞬时温度图,

一度红成“火龙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午间开始上了一些云,

气温回升的脚步减缓了些,

徐家汇站最高气温止步32.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几天热是热,

但主导风向为东向风,

总体热而不闷,

早晚体感还是挺舒爽的。

受短波槽东移影响,

今天下半夜起

上海转为阴到多云有短时阵雨,

明晨上班时段可能碰上阵性降水,

注意带好雨伞。

另外中考考生朋友也要合理安排赴考时间,

注意出行安全。

明天下午天空状况转好,

转为多云到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少了阳光助阵,

气温回落不少,

明天是近期气温最低的一天了,

全天在23-28℃,

偏东风3-4级,

相对湿度在95%-55%,

体感总体较为舒适。

周二阳光好, 气温反弹,

最高气温有33℃,

一些洗洗晒晒的活儿要抓紧了,

接下来的天气形势有所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江南雨带北抬,

周三起雨水增多,

或伴有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阴雨寡照, 气温不算高,

最低25-26℃,

最高28-30℃,

但由于湿度大,

体感闷热不舒适。

上海常年平均入梅时间为6月19日,

梅雨期通常持续21天左右,

看来今年居家防霉除湿的工作也要提上日程了。

多地最高温突破历史极值!

今年夏天为何这么热?

记者从辽宁省气象台了解到,今天(6月16日)下午4时,全省多个城市气温超过30℃,根据气象数据分析,辽宁省将迎来今年首个大范围高温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北京市气象局网站消息,北京市今天17时发布高温橙色预警,预计6月17日至18日,每日13时至17时平原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7℃以上,请注意防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15日,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河南、安徽、湖北等地有高温。

这是自6月7日以来,中央气象台连续第9天发布高温预警。截至6月14日,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部分地区高温日数达5至6天,有16个国家气象站突破最高气温历史极值。

另据国际权威气候监测机构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5月为有记录以来“最热5月”。

多地高温频现的原因是什么?会带来哪些影响?高温天气还会持续下去吗?

阶段性大气环流异常是直接原因

据中国气象局数据,截至6月14日,我国228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超过40摄氏度,高温过程综合强度为近5年来全国历次高温天气过程第五强。

“阶段性大气环流异常是区域高温天气形成的直接原因。”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郑志海解释,我国东部地区的高温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暖高压的共同影响。在暖高压控制的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天空晴朗少云,不易成云致雨,同时太阳辐射强,近地面加热强烈。在高压系统异常强大且稳定维持条件下,极易形成持续性高温天气。

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监测显示,自2023年5月开始的厄尔尼诺事件,已于2024年5月结束。今年5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较前期明显下降。不过,其滞后性影响仍在持续。

“一般来讲,厄尔尼诺形成的次年,极端天气将会出现得更频繁。与2023年相比,2024年可能更热,极端天气出现次数或更多。”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说。

相较于厄尔尼诺事件,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更为持续。专家指出,全球气候变暖是全球极端高温发生的气候背景。

今年夏天还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近年来我国高温天气已呈现出首发日期提前、发生频次增加、累计日数增多、影响范围变广、综合强度增强等特点。

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研究员翟建青介绍,全国区域高温天气过程首次发生日期,以每十年2.5天的速率提前。1981至1990年,高温天气过程平均最早发生在6月24日,2011至2020年则提前到6月7日;2023年5月28日出现当年首次区域高温过程,比常年偏早16天。

同时,全国区域高温过程发生频次呈增加趋势。1981至1990年平均每年发生3.3次,2011至2020年增加至4.1次。全国区域高温过程累计日数呈显著增多趋势,平均每十年增加4.8天。而且,平均影响范围也在不断扩大,1981至1990年平均影响我国258个国家气象站,2011至2020年则平均影响我国328个国家气象站。

气象部门预测,厄尔尼诺事件结束后,夏末秋初可能进入拉尼娜状态。不过,郑志海认为,进入拉尼娜状态要到夏季后期,因此拉尼娜对我国今年夏季气温的影响相对不大,预计今年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会以偏高为主。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副主任李修仓指出,今年夏季,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高温日数偏多。其中,华北、华东、华中、华南、新疆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部分地区可能出现极端高温。

高温对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影响不可忽视

持续高温下,一些健康风险需引起重视。

“高温天气加剧脆弱人群和户外劳动者健康风险,各地中暑和热射病事件增多,需做好户外出行、生产施工等保障措施,尤其是独居老人、长期慢性病患者、降温设施不足的低收入家庭和户外作业人员。”翟建青建议,老弱病幼人员减少户外活动,注意多饮水;户外工作者尽量避开中午高温时间作业,工作场所准备必要的饮料和防暑药品。此外,驾车出行注意防范高温爆胎等突发交通事件。

不仅仅是中暑,高温还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据媒体报道,近期持续高温天气下,北京、天津等多地医院的心脑血管就诊患者有所增加。医生提醒,气温越高,引发脑出血的概率就越大。患有心脑血管病、“三高”以及熬夜和作息不规律的中老年人,应特别注意。

本文综合自:上海天气发布、央视新闻、新华社等

微信编辑:皮小姐

校对:晓川

◢ 猜你喜欢↓↓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