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16日上午,中国当代报告文学领军人何建明坐客辽宁省图书馆辽图讲坛,与辽宁作家们交流如何用独特的慧眼发现中国故事,用广博的视野扫描中国故事,用高屋建瓴的站位遴选中国故事,用巧妙的创作手法讲好中国故事。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孙伦熙、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会长刘国强、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副主席毕宝魁、关捷等人及辽宁省图书馆副馆长郭彧等100多人参加讲坛活动,现场20余次响起了热烈掌声。

论坛在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孙文成主持下拉开序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文成首先介绍了何建明简介:何建明,著名作家,出版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八、九届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茅盾文学院院长,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院长,全国劳动模范。当代中国报告文学领军人物,中国报告文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首位获得俄罗斯国家图书奖的中国作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新闻出版领军人才,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创作出版60余部作品,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代表作有:《革命者》《炼狱》《浦东史诗》《我心飞扬》《雨花台》《南京大屠杀全纪实》《诗在远方》《国家》《我的天堂》《落泪是金》《中国高考报告》《国家行动》等。有15部作品被改成电影电视,系《战狼2》《国家行动》《命运的承诺》《高山清渠》《百姓书记》《西行囚车》等。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五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三次获《人民文学》特等奖,四次获徐迟报告文学奖,六次获得“中国好书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会长刘国强致欢迎词时表示,“当《诗经》穿越两千年时光依旧光芒四射,当《荷马史诗》跋涉千山万水来到我们身边,当《史记》人物仍然活跃在文学的舞台,今天,在地球的东方,在中国辽宁,我们再次以文学的名义聚首,核心只有一个:让报告文学大放异彩!

今天,是辽宁报告文学作家的节日,我们荣幸地邀请到中国当代报告文学领军人何建明先生来讲学,让我们以诚挚的掌声,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报告文学很好写,但,写好太难。怎么发现选题?如何写好最美的中国故事,何老师将给我们破题、解谜。

何老师是一名冲锋陷阵的战士,写天津港火灾事故的《爆炸现场》,汶川大地震余震未消便勇敢地冲上去,创作了《生命第一》,全国封城、新冠疫情严峻的时刻,冒着被传染的危险创作了《第一时间》《上海表情》……

关怀天下苍生,用《根本利益》写最底层百姓的苦难,感人泣下,树立了为农民鼓与呼的干部梁雨润形象。

关注国家大计,创作了三峡移民题材的《国家行动》,表现利比亚撤侨的《国家》,改编成电影《战狼2》。

关注中国工业“海归”人才的《万鸟归巢》,写中国芯片“破局”的《我心飞扬》。

关怀国家教育的前途和学子的命运的《落泪是金》《中国高考报告》。

关注中国改革开放巨变的激情之作《上海史诗》。

弘扬革命传统、为新中国洒下一腔热血及中国血泪史的《革命者》《炼狱》《南京大屠杀全纪实》《雨花台》。

表达中国脱贫攻坚的佳作《高山清渠》《诗在远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0多部著作群星灿烂,闪耀在中国文学天穹,组成耀眼的浩瀚星河,成为中国当代报告文学具独特艺术标识的文化地标,兼具文学和史学的双重价值。

笔墨当随时代。在当代中国数百年不遇、波澜壮阔的生活中,何老师是最忠实的在场者、行走者、劳动者和记录者,豪迈的地表达家国情怀,真诚地书写底层百姓,生动地讲述中国故事,调动多种艺术手段,精心布局,巧妙谋篇,使作品展现光芒四射的艺术魅力,为中国文学画廊增添众多艺术形象,让60多部著作描绘出新时代的“清明上河图”,勾勒现实版的文学“大观园”,展现了具有中国智慧和中国文学范本的“江山万里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水涨两山阔,高峡出平湖。我深信,在此次讲座的推动下,一定会吹绿辽宁报告文学的枝头,迎来一个扎实学习、潜心创作的春天。假以时日,在座的朋友们,必将有所收获,果实累累,在繁荣中国报告文学创作的天穹上,闪耀着辽宁光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故事是人类文化的基本元素和重要标识。讲好中国故事,让人民从中受到鼓舞,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意义重大,这也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职责使命。何建明老师以《我们如何发现和写好最美的“中国故事”》为题,从自身经历围绕如何发现、如何写作进行了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建明从创作《石榴花开》讲起如何发现感动中国人物,讲到了要用价值、时代、情感、美学等四个判断来发现好故事。何建明讲述在采写援疆工作这部作品时,写到书中主人公之一山东退伍老兵,60年前带着新婚的妻子扎根新疆塔城。对方老太太名叫刘京好,当初丈夫志愿支援新疆,她义无反顾地追随着丈夫的脚步。老人问,“新疆在哪里?”丈夫答:“在离北京很近的地方。”“北京好啊,北京好。”于是,老人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京好”,可现实却跟她开了个玩笑,哪里好?那是一片茫茫无际的戈壁啊!

“你说精彩不精彩?从文学的角度,这不就是好故事吗?”分享中,何建明回忆着采访中意外收获的精彩。

在村口的一棵古树下,何建明问:“为什么不回家呢?”“老头不走,我怎么走?老头子啊,我跟着你,吃了一辈子的苦。”这个画面,这段对话,何建明用了几乎一个篇章的笔墨将其记录了下来。何建明没写那位退伍老兵建设新疆如何辛苦,可通过老太太的付出,似乎更加印证了那些建设者的不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建明说,他的很多作品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在无意中发现了宝石,在沙漠中看见了金子。他说,遇到那些已经存在、耳熟能详的典型人物,依旧大有写头,“作家的本领就在于要有独立的发现。”

讲座当日,恰逢父亲节,何建明深情地讲述了他写父亲母亲的故事。何建明讲他当兵后有一年,父亲患病,他回家乡陪伴父亲十余天。患病中的父亲嚷着很冷,长大的何建明第一次那样亲密地和父亲依偎在一起。又有一次,父亲病重住院,病痛让他几夜无眠。何建明撤走了垫在父亲身下的三个枕头,弓着背,成为父亲的依靠。很神奇的一幕,没一会儿,躺在儿子身上的何父终于睡了一觉,睡了两个多小时,何健明的腿都麻了。后来临时有事,何建明离开了医院一个小时,当他回来时,远远地看见母亲做着与同样的动作。“那个场景,太难受了。”何建明说,《父亲的体温》作品就是这样来的。

写母亲,那是何父去世后的很多年。有一年回苏州老家,月光下,母亲带何建明回三十年前他结婚的房子看看。三十年前他带回来的书依旧被母亲整齐地摆放在抽屉里。就连柜子里的被褥,都有太阳晒过的温度。何母说,她每个星期都要晒一次被子。那一刻,何建明读懂了母亲守护老宅的用意,老人不能用语言限制儿子远行,可她却用一生最朴素的感情,守护着何家的老宅,守护着情感的家园。那一年,何建明59岁,他对母亲说,“明年我退休,我就回来。”听了儿子的话,何母没说话,只见眼泪哗哗地流,止也止不住……这就是后来很有代表性的那篇《母亲的眼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场响起了四次热烈掌声,许多听众的眼眶湿润了,还有人掉下了眼泪。何建明说最好的作品必定能拨动情感心弦、必定是笔尖最流畅、必定是作品中最具光芒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建明讲述了自己在天津发现挖掘三轮车夫白方礼捐助贫困大学生的事迹,助力其成为感动中国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建明讲述了采访山西好干部梁雨润执政为民的感人故事,与杨利伟一同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建明讲述了采访三峡大移民中感人的瞬间,采访冉绍之为完成移民当了1000多次孝子贤孙的感动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建明讲述利比亚大撤侨中的许多故事,讲如何写好故事开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建明讲述中国援非医疗队帮助非洲人民治疗埃博拉病毒的采写中遇到感人的情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建明讲述了《大桥》中把桥与人融合到了一起,人就是桥,桥就是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建明讲述了克服种种困难,七天七夜采写黄大发32年在山上凿出一条河渠的感人故事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建明讲述了《那山,那水《诗在远方》《山海情》的创作经历。他说写高尚的人,只有更高尚的思想,才能写出好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建明说,要想写出好作品讲好中国故事,记住,最重要的是动笔,走近作品的对象,走近对象的心灵与情感世界,把脉时代精神与传记对象的独特魅力,再用独物的文学艺术手段去表现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后,何建明与众多作家就具体写作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为众多读者签名合影留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